查看原文
其他

①工作通讯范例|十几年搬不掉一个“筹”字

2017-04-20 中国教育报 新传土拨鼠


十几年搬不掉一个“筹”字


 “作为我国最高等级实验室的国家实验室,自首批筹建至今,十几年已经过去,曾经的那批科技人员中虽然不少人青丝变成白发,但至今‘筹’字依然难除!”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对于国家实验室十几年一“筹”莫展的窘境,不少代表委员明显提高了嗓门。


 “这就好比一只靴子已经掉下来半天了,另一只靴子何时落下?”全国政协常委、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王梅祥继去年两会提交“全面深化国家实验室建设改革”提案后,今年再次呼吁要重视国家实验室建设。


无独有偶,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在今年两会上也建议,国家应给予国家实验室长期稳定的经费投入,使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步伐,既能瞄准国际前沿产出国际一流原创性成果,又能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家经济发展。代表委员大声疾呼的背后,却遮不住国家实验室“一筹莫展”的现实。


十几年为何迟迟等不来验收?

    

根据2006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实验室的定位是“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和具有我国特色和优势的领域,主要依托国家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建设若干队伍强、水平高、学科综合交叉的国家实验室”。

    

从本世纪初我国酝酿国家实验室,到论证、筹建,王梅祥参与并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历程。虽然十几年过去,但他仍能清楚记得每个实验室的名称和批准筹建时间。

    

继2000年成立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后,2003年11月科技部陆续批准筹建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筹)、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共5个国家实验室。

    

2006年12月,科技部又启动了海洋、航空航天、人口与健康、核能、洁净能源、先进制造、量子调控、蛋白质研究、农业和轨道交通10个重要方向的国家实验室筹建工作。加上2000年前已建成的3个,我国确认和筹建的国家实验室至此达19个。

    

正是与国家实验室存在的特殊关系,王梅祥一直关注着国家实验室的命运。事实上,建设国家实验室并非相关部门一时兴起,他们都经过反复论证。“过去的10余年间,科技部只对试点的1个国家实验室进行了专家验收,对2003年试点建设的第一批其他5个国家实验室迟迟未开展验收工作,而且对2006年提出的第二批筹建的10个国家实验室计划再未提及。”王梅祥说。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对此回应称,国家实验室是一个新鲜事物,也是近年才逐渐开始摸索和探索的。其验收是否符合国家实验室标准,涉及多方面,政府、科技界、产业界和实验室等不同层面都要认真梳理、清晰定位,这个标准还有一定争论。

    

科技部的这一回应,得到一些学者的认同。北京某著名高校一位学者表示,国家实验室作为实验室序列中等级最高、数量最少、投资最大的实验室,往往代表了一个国家相关领域的最高科技水平。因此,在建设过程中理应万分审慎,高标准、严要求,甚至宁缺毋滥。

   

 筹建之后为何遭遇“愁建”?

    

“这些一直处于筹建状态的国家实验室,虽然这些年在创新研究方面有了不少新突破,但始终没有‘转正’,致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财政支持制度缺位或模糊不清,在日常运行中有时明明急需一个研究方向的高层次人才,但我们都不敢轻易启动人才引进程序,甚至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有点像‘游击队’。”采访中,某在筹国家实验室一位负责人说,“筹了这么多年,团队里有的优秀研究人员都有点失望了!”

    

与之感受相似,王梅祥说,目前国家实验室取得非常好的成绩,不论是队伍建设,还是铌钛物理超导、分子科学和纳米技术、光电材料、先进材料方面的创新研究,都有比较好的表现。但国家实验室筹建运行以来,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国家实验室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和与依托单位的关系尚不明确,国家对国家实验室建设的财政支持机制也尚未建立和健全,这些造成国家实验室在筹建之后遭遇‘愁建’”。

    

王梅祥举例说,目前,在筹的国家实验室基本都是依托国家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在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筹建的。而按照最初的设想,国家实验室应变更为主管部门下属的独立法人单位。但在实际运行中,可能影响各依托单位积极性的发挥。“十二五”以来,国家财政虽然已建立了对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期和稳定的财政支持制度,但对国家实验室并未明确有制度性的财政支持机制。

    

“有些国家实验室是在跨部门的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筹建的,由于随着国家实验室的筹建,原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被撤销,所获得的国家实验室筹建经费还少于对原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经费支持。”王梅祥说,“这种筹建中尚未建立的财政支持制度,实际上使得国家实验室反而成了依托单位的‘紧箍咒’,严重制约我国优势科研机构的发展。”

    

在今年1月8日全国政协举行的2015年首场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计算机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林惠民说:“一提起国家实验室建设,大家往往都会提到体制机制问题,而体制机制问题是体现在很多细节问题上的,如国家实验室的主管部门问题、人员的编制问题等。看似小问题,其实都是关乎实验室发展的大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好了,体制机制问题才能解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进才认为,国家一直未对筹建中的国家实验室进行验收,影响了国家实验室的人才引进、科研创新和国际影响力,希望国家尽快启动验收工作。

    

密集调研能否按下“去筹”按钮?

    

筹了十几年的国家实验室,是“冷启动”,还是“热启动”,不仅在筹的国家实验室关心,政府部门、科技界也概莫能外。

    

自去年以来,在筹国家实验室的建设现状引起了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的高度关注。2014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经过研究,将王梅祥提出的涉及国家实验室建设的提案作为备选重点提案报送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该提案最终被定为全国政协重点提案,并由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督办。

    

同年4月到5月间,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专题调研组分赴山东和辽宁两省多家实验室,开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专题调研。

    

今年3月,科技部副部长侯建国等多位领导分赴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等在筹国家实验室考察调研,并召开北京地区试点国家实验室座谈会,就国家实验室如何验收和未来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

    

在考察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时,侯建国表示,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是国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科技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做好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和验收工作,探讨国家实验室未来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从而发挥国家实验室的先进性和不可替代性。

 

相关部门的密集调研,对“愁”了10多年的在筹国家实验室来说,或许意味着“去筹”的按钮正在悄然按下,即将调频到“全面建设模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