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咱们贵州人最爱的折耳根可能导致肾病、肝癌? 看看这些专家怎么为它打call

2017-11-20 都匀信息港
点击上方都匀信息港关注我哟  

‘都匀信息港’微信公众平台,每天推送都匀热点、都匀的事、您的事、看都匀信息港,覆盖都匀本地上千手机终端,都匀人都在看,别犹豫了,等你很久了!关注我们妥妥的没错!

广告






(脆嫩可口的折耳根。)


如果折耳根(中药名“鱼腥草”)会发微信朋友圈,它近几年发出微信中最多的一定是四个字:委屈死了。


去年6月12日,有网友发表长微博《鱼腥草与马兜铃肾病》,文章提到,鱼腥草中含有马兜铃酸的代谢产物——马兜铃内酰胺,马兜铃酸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食用鱼腥草可能引发马兜铃肾病(本报曾详细报道)。


时隔一年,近日,又一篇阅读量10万加的文章刷遍了微信朋友圈。文章标题为《别瞎吃,西南人民肾不行》,又将贵州人离不开的美食折耳根,推至风口浪尖。


折耳根到底有没有毒,能不能吃?本报记者再次采访了药学专家、制药厂家,再次重申:折耳根药食两用的“使命”没有改变,肾病、肝癌的“黑锅”,它不能背。


马兜铃酸≠马兜铃内酰胺


近日,当记者就“马兜铃酸与折耳根”这个选题,采访贵州医科大学药学院院长沈祥春时,沈院长的第一句话便是:“这个话题怎么还在炒?”下一句便是,“西南人吃了这么多年折耳根都没事儿,有没有毒,不证自明。”


贵州人爱折耳根,年消费量在20万吨以上。资料显示,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贵州就有了折耳根的人工栽培,全省栽培面积在10万亩以上。


记者注意到,在近日刷爆朋友圈的微信文章里提到,此次将“马兜铃酸”再次带入公众视野的,是权威科学杂志《Science》子刊《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该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台湾和亚洲地区肝癌与马兜铃酸以及衍生物广泛相关》一文。这篇论文称,在亚洲特别是台湾、中国大陆,肝癌的发生与马兜铃酸导致的突变密切相关。


沈院长告诉记者,这篇文章一经发表,便在药学界也引来极大争论。记者搜索相关资料发现,在该论文导致的相关争论中,专家们并不认可论文观点。有专家认为,论文一些说法存在以偏概全、过度解读的毛病,马兜铃酸的毒性可以通过中医药配伍等手段降低危害等。


11月1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言人就事引发的争论公开回应:马兜铃酸与肝癌的直接相关性,尚无直接有力数据支撑。


论文只是揭示了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与台湾及亚洲地区肝癌发生的相关性,但这并不能就此粗暴界定,肝癌的发生与马兜铃酸密切相关。


“马兜铃酸确实具有肾毒性,可能造成肾小管功能受损,这是已经证实的,”沈院长说。马兜铃酸天然存在于马兜铃、细辛、青木香、广防己、关木通、寻骨风、天仙藤和朱砂莲等马兜铃科植物中。2005年,《中国药典》已不再收录关木通、青木香等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方,并使用其他品种替代。2008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正式将马兜铃酸列为1类致癌物,将马兜铃酸类物质列为2类致癌物。2012年,马兜铃酸及含有马兜铃酸的化合物、植物均被升级成为1类致癌物。


但就此把马兜铃酸和肝癌的发生,或如此篇微信爆文一样,把含有马兜铃内酰胺的折耳根与肾病联系起来,就是无稽之谈了。


需要理清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折耳根含有的马兜铃内酰胺与具有肾毒性的马兜铃酸,是两种不同物质。”马兜铃酸是一种化学成分,而马兜铃内酰胺则是马兜铃酸的一种代谢物。马兜铃内酰胺将对人体造成怎样的影响,尚无定论。


沈院长比喻,马兜铃酸是腐肉,马兜铃内酰胺是鲜肉。因此,“吃鲜肉,完全没问题。”沈院长说。


(折耳根是西南人民喜爱的食物。)

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是否有这样一种可能,在某种作用下,鲜肉也会“坏”成对人体造成损伤的另一种“腐肉”呢?


面对记者的大胆假设,沈院长说,就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来,从科学严谨的态度来说,尚不能明确判定“是”与“否”。但药学界有句名言,在现代网络文化语境下它被翻译成,“离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沈院长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在晒干后的鱼腥草中提取马兜铃内酰胺,含量为0.016g/kg。“每个人一餐吃进去的折耳根,总不会有一公斤吧?”沈院长说,“即便有影响,也可以忽略不计。”


“要说会致癌治病,日常饮食中,吃多了烧烤泡菜、调味料里的八角茴香,也会对身体有一定影响,”沈院长说,“同样的,只要控制好量,就可以降低影响。”


这不是折耳根第一次被“黑”,也不是第一次有媒体、专家学者为其辟谣。在搜索引擎输入“折耳根”、“肾病”等关键词,相关搜索结果多达175,000个。


折耳根为何屡屡被“黑”?沈院长推测,这恐怕跟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马兜铃酸的研究、认识逐步加深,新闻事件频发有关。尤其是2003年国内发生的“龙胆泻肝丸事件”,马兜铃科类中药“关木通”由于含马兜铃酸成分,导致多人患上肾衰竭、尿毒症。“中草药肾病”这种说法,也是从此时开始出现的。


但说到服药致病,归根结底,还是剂量、用法不当导致的。俗语有云,是药三分毒。“药还是好药,只是我们要找到正确的使用方法。”曾参与研制生产过鱼腥草注射液的贵州得轩堂护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向东如是告诉记者。


以鱼腥草为例。作为中药材,鱼腥草因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曾被制作成“鱼腥草注射液”投入临床使用。2006年,因患者注入鱼腥草注射剂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等,鱼腥草注射液曾被暂停使用。沈院长说,当时,导致出现不良反应的,其实是“静脉滴注”这种注射方式。目前,中成药品研制、中医在中药配伍中,也还是会用到鱼腥草。


“鱼腥草本身的抗病毒效果,就目前全世界的药品来看,并不差。”李向东说,“在毒性上,甚至比利巴韦林、阿昔洛韦还小,只是技术上、安全性上,怎么做到最好,永远值得药学界进一步探讨、研究。”


折耳根之争:中医和西医“认识之争”?


在沈祥春看来,“马兜铃酸致癌”也好,“折耳根致肝癌、肾病”也罢,诱发这一连串争论、误解的,追根溯源,是“中医”和“西医”、“中药”和“西药”之间的差异性。


西医中的西药讲究“成分论”,而中医中的中草药却是复合体,成分十分复杂,不同地区长出来的中草药成分、含量均不一样。就拿鱼腥草来说,种在广州的鱼腥草,就不像贵州土地上长出来的那些有“鱼腥味”。“因为广州产的鱼腥草里挥发油的量与成份,与贵州产的可能不完全相同。”沈祥春说。


今年7月1日,我国首部《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中医在法律层面上获得了与西医的同等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作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部署。


这不仅意味着,中医药产业将进入良性发展时代,在政策的支持下,中医技术、中医理论也将引来发展的春天。


“这将有助于填补、完善相关研究空白,用科学论断,最终破除所有的中医、中医药材误解、谣言。”沈祥春说。


信息君推荐

■ 贵州即将消失的40个老物件,见过8样说明你已经老了!

■ 双11后第一批买家秀曝光,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广场舞大妈注意:国家体育总局发话了,以后广场舞不能任性跳了,贵州还有这些规定!


END

来源:贵州都市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


欢迎爆料 社会正能量、新鲜事、身边事、一旦采纳有爆料红包!

投稿邮箱:xwq@0854zx.com

商务合作:18932025550

微信号:都匀信息港

英文ID:DuYunZX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