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学科普 | 同学,你对心理测评的疑问,回复都在这里啦~

珞珈心源 珞珈心源 2023-03-04


点击蓝字,关注珞珈山上最知心的我们

同学,你对心理测评的疑问,回复都在这里啦~



“我填写的内容和结果会被别人知道吗?”
“测评结果显示有问题的话会被辅导员找谈话然后告诉家长吗?”

“本来一个人到外地上学父母就够担心了,万一真的有问题被家长知道他们得有多难受啊。”
“测评结果会影响毕业、保研吗?”
“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心理问题,可是心理测评的结果却显示我有抑郁焦虑?这个测评结果可信吗?”……



大家最近都在做学校统一组织的心理测评。欣心听到身边有些同学们对心理测评有一些疑问。作为科普小能手,欣心专门采访了心理中心的老师,将从题目的设置、如何正确看待测评结果以及如何更好地从“心理体检”中获益来给大家进行科普,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测评题目设置的小秘密


有些认真细心的同学发现,为什么测评的题目有点“怪怪的”。比如:为什么有的题目看上去明明是表达同一个意思,为什么要做两遍呢?为什么有的题目有不同程度的选项,有的题目就只有二分选项,但我觉得这两个选项都不符合我的情况呀?



欣心要夸夸这些同学,因为这说明你们作答的时候非常认真。其实心理测评的题目和选项设置可是大有玄机的。由于人的心理是复杂且主观的,因此,心理学家们在编制心理测量工具时通常会有多方面的考虑
比如:如何让工具既简洁又能够收集到足够多的重要数据?问几道题就行还是要问上百道题?要采集哪些方面的问题才是能有效反映我们想了解的心理内容?怎样措辞才能让没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人也能理解?如何通过题目设置分辨出作答者是随手乱选还是认真填写呢?如何设置选项才能尽可能地区分出不同心理状态的人?这份工具在不同的人群中是否是同样好用的呢?……



因此,编制一份测量工具往往需要专业的心理学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基于科学的理论和科研结果去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设计和打磨,还需要通过多次实际施测的情况来“试水”,同时还要同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测量指标来检验这份测量工具的准确性、有效性和稳定性等等,实在是个大工程。这和生活中的一些“小调查”或是网络上的趣味测试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校给同学们使用的心理测评都是经过专业的心理测量流程编制,并且在我国文化背景下进行过修订的信效度相对较好的专业的量表,认真作答的话,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同学们真实的心理状况,是专业有效的“心理体检工具”。同学们可以趁此机会,免费给自己来个心理体检!




心理测评的结果准吗?


既然这个测评的量表是经过精心编制、慎重选择的,那为什么有些同学会觉得测量结果并不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呢?
首先,心理测评的量表是有局限性的。
这是因为,人的心理通常是复杂多变、主观且内隐的,人也总是处在变化的环境中。因此一份测量工具,无法真的像一个“神秘的水晶球”一样把人们的内心映照得一清二楚。有些同学会觉得自己的测评结果好像不准确,这也是很正常的。



从作答者的视角来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答者对题目选项的理解存在偏差,以“入睡困难”为例,一些平时“沾枕头就睡”的同学认为辗转反侧半小时才能入睡就算入睡困难,而有些同学平时就需要半小时左右才能入睡,因此不会认为自己睡眠有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个体而言,心理状态也处在变动中,施测的环境条件如:温度、噪音、采光、测验团体等都有可能影响作答者的心理状态。此外,测评结果也会受作答者被试时的状态、生活习惯、自我觉察、思维方式等多因素的影响。



另一方面从测评工具这个层面来说,心理测评的优势在于简便,但只能简单地反馈作答者的状态,无法体现产生这种状态的原因。有个别同学看到测评结果显示“中度抑郁”、“重度抑郁”,以为自己得了抑郁症感到很担忧,这个其实是不必要的。


心理测评的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作答者的某些心理指标水平,测评结果和临床诊断是不同的。测评的结果仅能作为一个参考,要想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还需要收集更多的信息才行。


同学们可以通过和咨询师面对面的沟通进一步了解更多的信息,力求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同学们也可以提出自己对于测评结果或者测评选项的一些疑问,请咨询师从专业的角度对测评结果进行解释。


为了让同学们更方便地了解和使用中心提供的心理服务资源,我们会在10月15日-10月23日举办心理访谈暨心理中心开放周活动。届时同学们可以参观心理中心优美的小院,了解和体验心理服务,学习心理知识!欢迎到“心灵度假村”给自己的心灵来一次放松之旅!



心理测评的目的是帮助同学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主动关注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及时利用丰富的资源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心理测验结果仅作为心理健康评估,不作为其他评价依据,不进学生档案,不会影响个人学业评定,更不会让同学们上“黑名单”。


欣心也在这里提示大家,心理测评的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作答者的某些心理指标水平,所以千万不要仅根据心理测试的结果为自己或他人贴标签。




尾声


有些同学会由于多方面的顾虑而不去认真作答,但是心理测评和访谈其实是一个你可以探索自己内心,与自己对话,认识自我的机会。可以把心理测评当做一次心理体检,不要去猜测怎样写测评量表才能得到“好的结果”,越真实的结果就是越好的结果。


即使发现了心理问题,也无须太过于担心,因为有心理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出现心理困扰。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心理韧性的,是有自己去解决问题的力量的。


但有时因为诸多原因,仅靠自我调节可能还不够,此时就需要向他人求助。非专业求助(寻求家人、朋友、老师的支持等)和专业求助(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师等)都是有效的资源。


求助是勇敢者的行为,因为这说明着你有勇气坦然直面心理问题,勇于承认和接纳人的局限,并依然愿意努力尝试改变


欣心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大家对心理测评的优点和缺点有更多认识,也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地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心理。我们一起度过健康快乐的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张厚粲 & 龚耀先.(2012).心理测量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方晓义&夏翠翠.(202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杨志明.(2017).我国教育与心理测评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测评新视点(07),05-09

doi:10.16518/j.cnki.emae.2017.07.002

胡平.(2004).心理测量测的是什么 .心理世界(07),46-49

赵华颖.(2015).心理测量使用量表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职业技术(04),109-110

doi:10.19552/j.cnki.issn1672-0601.2015.04.043


图源 / 网络 

撰稿 / 张令、张倩、曾翘楚

排版 / 徐欣怡、朱惠媛、李乐佳

审核 / 林斓、叶华夏

指导老师 / 曾翘楚

珞珈心源网络运营中心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