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践行十九大精神】“弱有所扶”如何实现?

2018-01-03 淮安发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弱有所扶”是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提法。报告增加这一项,进一步丰富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涵,更精准、更全面地补齐了民生“短板”,反映出我们党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人民情怀。


  “弱有所扶”中的“弱”,广义上涵盖了社会中各类处于生活窘迫和发展困境的群体。长期以来,我们主要关注弱势群体中的绝对贫困群体。30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强有力的反贫困措施,已经使几亿人脱贫,成绩举世瞩目。而在帮助绝对贫困人口的同时,也应该把社会中各类处于生活窘境和发展困境的群体纳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对象范围。最近5年,我国440多万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扶持100万城镇残疾人就业,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惠及2000多万残疾人,1500多万人次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


  帮扶弱势群体,应该如何着手?要全面完善救助保障制度,稳步提升救助保障水平,不断规范救助保障管理工作,提高救助对象识别的准确性,做到精准救助,应保尽保;要促进弱势群体的社会参与,拓展有助于弱势群体社会参与和社会竞争能力提高的服务项目,挖掘其发展潜力,由“他助”转换成“自助”,使弱势群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最终融入社会发展之中;在社会救助手段上,要促进由传统的物质救助转向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能力提升和社会融入相结合的综合援助,实现社会救助方式的多样化、组合化、专业化和个性化,最大程度发挥社会救助的综合效用。


往期回顾:


“老有所养”如何实现?

“病有所医”如何实现?

“劳有所得”如何实现?

“学有所教”如何实现?

“幼有所育”如何实现?

如何理解坚定文化自信?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全面开放新格局主要“新”在哪儿?

为什么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什么是乡村振兴战略?

十九大报告为何没有提出GDP翻番的目标?

如何理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为什么要坚持新发展理念?

如何打好“三大攻坚战”?

什么时候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二个百年的两个阶段目标具有哪些特点?

为什么要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后面加上“美丽”?

为什么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国家”改成“强国”?

为什么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

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是什么?

如何理解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如何理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

什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四个伟大”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哪一个?

如何理解“四个伟大”?

我国是否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强调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有什么深意?

新时代的内涵是什么?

新时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五年来我们党经历了怎样的革命性锻造?

为什么说五年来的变革是根本性的?

为什么说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

为什么说五年来的成就是开创性的?

为什么说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

为什么说过去的五年"极不平凡"?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