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北交汇地 中国漕运城!《新民晚报》整版聚焦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淮安发布 2019-10-10


编者按:

  近年来,我市立足“中国漕运文化核心展示区、中国水利河工文化经典集成区、运河生态文旅江淮经典体验区、运河保护利用综合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加快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运河之都、水城淮安”的城市品牌叫响全国。1月4日,《新民晚报》整版聚焦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用浓重笔墨描绘了新时代大运河淮安段建设的新实践、新风采,向世人再现了运河之都淮安的繁华盛景。小布特此转载,带大家一睹世人眼中的淮安。




  以秦岭—淮河为界,中国地分南北。位于江苏北部的淮安,恰好在这分界线之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成就了这座城市辉煌的过往。


  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淮安,是古淮河和京杭大运河的交点。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淮安,曾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北方来的马车到了这里就要把货物运上船再往南运。清乾隆年间盛极一时,与运河沿线的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四大都市”,并享有“壮丽东南第一州”之誉。

淮安市大运河景观河道夜景航拍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悠悠京杭大运河至淮安城,分出一支为里运河,沿岸风景优美,人文景点众多,百余处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承载淮安千年运河文化,见证漕盐文化兴盛。

  2013年起,淮安市以理水、营城、聚人、兴文为理念,以清江大闸为起点,高品质规划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的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留存至今的古运河,在淮安境内有36公里长,是大运河最为经典的一段。就在这段运河西岸、京杭大运河与里运河之间,中国漕运城即将横空出世。



行船老行家

生命不息造“船”不止



  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养育着两岸人民,造就了灿烂的运河文化。舟来楫往,沟通江淮的里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使淮安成为运河沿线的一颗璀璨明珠,而且是淮安的重要文化符号。



京杭大运河穿过淮安市城区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在离运河不远的一个叫新新家园的小区里,住着一位叫陈运余的老人。年届80的陈运余老人出生于船上,祖辈都行船,陈老儿时就生活在船上,船就是他的家,从自行船到合作化,加入到航运联社,直到1989年退休。陈老退休后被淮安海事局聘请,看管停泊在里运河北岸长征桥西侧的水警小艇,因此一家人曾长期居住在小艇内侧的木船上,是名副其实的一生以船为家。

  从1968年开始,陈老由行船改做木工,参与造木船,渐渐就成了造船的行家里手。造船要有较全面的技术,如木工、炼工、铁箍打造等工种,含有铁钉连接、锔加固、拼接榫构、麻絮桐油砺灰捻缝、船底涂漆、坞渠船台修造、模型放样等造船工艺。退休后,为继承发扬淮安明清时期的漕运文化,他开始制作清江浦造船厂制造过的各种类型的船模。

  因年代久远,当时的船多已不见,陈老决心把这些印象中的船只做成模型,让明清漕运鼎盛时期使用的漕船再现,让淮安人民能看到活生生的辉煌漕运史。80多岁的他至今已经记不清曾制作了多少只各类船模,陈老说:“人活着就要做点实事,退休了更要发挥余热,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东西,我生命不息,造‘船’不止。”

想要将运河文化传承下去的可不止有陈运余老人。近年来,淮安在文物遗址修复上不遗余力,坚持修旧如旧,恢复历史文化遗存原貌。

  其中,里运河治理以及文化长廊建设,就是淮安运河保护与利用的成功典范。2001年里运河大规模整治,拆除沿线100多座码头及数万平方米的低矮建筑,清理河道内淤泥、废弃船舶。近几年淮安按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对里运河进行全新设计,打造“名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2002年修建大运河文化广场,复建中洲岛清江浦楼,重修河下镇御码头。修缮的“康熙运河水上游”游览线,起于市区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止于楚州河下古镇,总长13公里,囊括清江大闸、御码头等10多个旅游景点。河两旁修葺淮扬菜美食仿古街,沿岸民居错落,杨柳依依,一派江南风韵。

  2013年初,淮安市委、市政府又按照“文史一脉相承、旅游一线贯通、产业形成链条”的规划建设理念,启动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据淮安市文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高起点、高标准打造里运河文化长廊,淮安还请来上海世博会规划团队,负责整个项目的规划设计。



绿色大运河

家门口的城市客厅


  “如果普通淮安百姓只能仰望古运河,那项目建设就是失败的。旅游区是开放的,不需要门票,是老百姓的休闲之地。”淮安市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蒋维林这样认为,运河文化长廊建设要以民为本,打造一处城市客厅、免费休闲地,让市民一起享受发展成果。



淮安市大运河景观河道夜景航拍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每天晚饭后,沿着运河慢跑,既饱览夜色,又能锻炼身体,心情很舒畅。”在淮安市承德路上住了10数年的曹劲说。现在的大运河,环境越来越美,成了家门口的“绿色项链”,令人心旷神怡。和曹劲一样,不少沿河居民都体会到了运河环境变化带来的满足感和舒适感。

  从小家住运河边的朱树森在《走过里运河板闸新事》中写道:“我走到淮安森林公园,这公园两年多时间,两千亩地,已是绿草一片,像是天边无际的大草坪。除了绿色草坪,还有大树,枝叶茂盛,给人美好的享受。”

  作为重点工程,生态绿色一直是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的建设理念。比如,北门桥控制工程充分体现了里运河文化长廊的“理水”理念:引导水系渗透、还原洁净之水、建设美丽水岸、营造乐活之水。如今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沿着堂子巷溯流而上,里运河文化长廊的一道道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白天,两岸显水透绿,宽阔敞亮。干净的里运河水缓缓流淌,翠绿的植被随风摇曳,亭台景观高低错落,仿古建筑韵味十足……

  而步行在运河旁的河下古街,也会让人产生亦真亦幻的错觉。张记铜铺内炉火熊熊,淮丰米行里五谷满仓,淮宾楼美酒飘香,清溪馆的宴席上摆着软兜长鱼、开洋蒲菜、平桥豆腐、钦工肉圆等淮扬名菜……这些淮安区历史上声名远扬的老字号,正述说着这个昔日“南船北马”交汇之地的百业兴旺、繁荣富庶。




理水兴文化

运河之都重现辉煌


  历经沧桑巨变,如今,大运河正从历史的长廊里缓缓走入新时代,重新焕发出光彩。

  依托里运河文化长廊,淮安正致力于打造新型文旅经济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模式,融合南北地域文化,传承创新再现活力,里运河文化项目的商业价值得到了提高,也大大促进了经济长廊的与时俱进。




位于淮安市内的中国漕运博物馆吸引不少游客参观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据蒋维林介绍,近年来,淮安围绕“理水、营城、聚人、兴文”的设计理念,重点打造了以清江浦景区、漕运城景区、山阳湖景区和河下萧湖景区为主体的里运河文化长廊项目,深度挖掘漕运文化、古城文化、饮食文化、名人文化,再现“运河之都”的繁华盛景。

  其中,中国漕运城将依托淮安漕运中枢、运河之都历史地位,以“最运河、最淮安、最市井”为原则,分“漕运盛世、漕船盛景、漕粮盛宴”三大板块,打造一处集文化体验、娱乐演艺、民俗购物、养生休闲、主题度假为一体的旅游与城市功能融合发展的文旅商体验消费综合体。



位于淮安市内的中国漕运博物馆


  蒋维林表示,中国漕运城以漕运文化贯穿基地为线索,里运河、大运河两河沿岸周边自然生态景观为依托。“展望中国漕运城,便捷的对外交通联系与闲适的内部慢行系统实现机非分流,后勤服务高效联通,慢行交通与水上流线全程贯通,形成‘两横四纵,水陆互动’的外部交通格局:通达有景,慢行优先,便捷换乘。”



推荐阅读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杨硕)

融媒体编辑:余凡


 觉得好看,点一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