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总编带队跑现场】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淮阴区乡村振兴有绝招!

淮安发布 2019-10-05


编者按

  用脚力丈量新征程,用眼力开拓新视野,用脑力思谋新突破,用笔力记录新成长。日前,淮安报业传媒集团报、网、端、微平台开始推出《总编带队跑现场》专栏,日报、晚报、商报总编、副总编,率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视频记者,下基层,走一线,采访撰写、拍摄制作鲜活生动接地气的融媒体新闻作品,讲述淮安好故事,传播淮安好声音。


上一期

我们推出了

 金湖金南镇“暖心行动”情牵低收入户 

↑点击以上文字看详情↑


今天

让我们一起关注

▼▼▼

 淮阴区乡村振兴一线党旗红 


  3月15日,一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主题的“周五党课”在淮阴区近500名党员干部中引发共鸣。“指方向、明路径,让我们充满干劲。”22日,记者在刘老庄镇郑河村见到刚刚上岗的“振兴专干”魏丽芳,说起那堂党课,魏丽芳仍然记忆深刻。


  从“周五党课”到“振兴论坛”,从招聘“振兴专干”到培育“振兴头雁”,从创新“五星联评”项目到实施“十个一”工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淮阴区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乡村振兴一线,党建始终发挥着引领作用,激发出乡村振兴的澎湃力量。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淮阴区委书记刘泽宇看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和担当实干的党员干部队伍,而党建恰是激活这股力量的“钥匙”。




党员干部冲在前
决胜脱贫攻坚有力量



  淮阴区是农业大区,农村人口多、底子薄。“在脱贫攻坚战中,党旗始终插在阵地最前沿。”淮阴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委党建办主任李伟伟说。


  三树镇三坝村位于淮阴区边缘,紧邻宿迁市泗阳县。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三坝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三坝村摘掉了“经济薄弱村”帽子,仅剩38户低收入户。“党建抓和不抓就是不一样。”在该村党总支书记范开高看来,是党建激发了党组织的活力,让党员肩上更有了责任、心中更有了使命。



  走进三坝村沿街的渔网加工培训基地,记者看到,10多位村民在加工渔网。71岁的低收入户朱秀英也在认真学着这个能够致富的手艺。“一天能挣30多块钱,平时开销有了保障。”老人高兴地说。渔网加工是三坝村的传统手艺,一度因缺乏市场而荒废。为了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范开高等党员积极外出寻找市场,学习先进加工工艺,通过开办培训基地、组织渔网加工技能大赛等方式,让这一传统手艺再度复活。


  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淮阴区一直在加力。去年,该区创新实施村级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十个一”工程,投入500余万元对38个政治功能不全、设施配置落后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新建和改造,“十个一”工程获评全市唯一“A+”项目,并荣获全市创新创优项目二等奖。



  如今,淮阴区脱贫攻坚的队伍在壮大、力量在加强。在渔沟镇,九龙鞋业董事长左素春主动入党,并在企业成立了党支部。去年,镇上发展扶贫光伏项目没有场地,九龙鞋业无偿将厂房房顶贡献出来。镇上的低收入农户没有收入来源,九龙鞋业主动把他们招进工厂。“这里环境很好,一个月能拿到3000多元。”渔沟镇程圩村建档立卡低收入户王海芹在这里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支部担当主力军
助推产业发展绘新景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如何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淮阴区的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是关键。


  2018年,针对村集体经济薄弱、农合组织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等问题,淮阴区将土地耕作服务社“四领四强”壮村富民作为区委书记抓基层党建项目,加大对土地耕作服务社的资金扶持和产业指导,让服务社成为精准脱贫、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的主渠道。


  这一探索,让淮阴区各村党总支成为参与推动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去年,马头镇郑台村党总支流转土地500余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集体收入达56万元。“党员干部带头参加土地耕作服务社,带着大家干,做给村民看,真正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郑台村党总支书记张红军告诉记者,2019年,该村将流转的170亩土地种植绿化苗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壮村富民。



  在郑河村,党建引领下的产业发展态势喜人。为充分调动党员在产业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该村成立了党员牡丹护航队,发动47名在村党员每人认领一垄牡丹试验田。“农民抗风险能力差,我们把试验田种好,看到经济效益,才敢让大家跟着干。”1976年入党的老党员崔玉芳在田垄上向记者介绍。


  不久前,郑河村成功招引江苏有材汽车包装有限公司项目,该项目将于今年5月投产,3年内可为村集体提供可用财力120万元,这个项目招引信息是该村在外党员提供的。


  为了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振兴乡村的本领,去年以来,淮阴区创新推出以“振兴专干、振兴论坛、振兴头雁”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振兴套餐体系,进一步推动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融合并促。截至目前,首批振兴专干已全部上岗赴任;共举办论坛4期,培训1200余人次;培养4个市县乡三级共管村级党组织书记、26名“五型头雁”书记,全市认定数量最多。



党建文化润无声
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



  在乡村振兴勾勒的美好画卷中,乡风文明是画卷的底色。“推进乡村社会治理,培育乡风文明,党建文化是‘养料’。”淮阴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石耀军说。


  在郑河村党群综合服务中心,党建文化墙展示着先进党员的模范事迹,从义务清扫公共厕所到义务管理公共设施,从孝敬公婆到关爱困难群众,党员成为乡风文明的代言人。



  “农村的发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淮阴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社科联主席陈进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淮阴区以“一十百千万”理论宣讲行动为载体,组织万名党员成立“百姓名嘴”“五老”“乡贤”及大学生村官宣讲团,开展“一颗红星永向党”活动2万余场,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今年2月,由刘老庄镇古寨六塘诗社编印的《刘老庄六塘诗词——纪念党员冬训班40周年特刊》印刷成册。这支由刘老庄镇党委发起,党员、群众自发参与的诗社队伍,多年来一直活跃在乡村一线,成员大多数是普通农民,他们通过手中的纸和笔,发掘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歌颂党的好政策,记录身边的感人事,写出了一篇篇朴实无华的动人诗篇。


  “宣讲帮扶黎庶晓,安排助困干群奔。人心所向同追梦,住宅高楼惠子孙。”这是六塘诗社成员李春尧在《友谊村搬迁》中的一段,内容朴实,贴近群众。李春尧是一名普通农民,1978年入党,曾在村里做过宣传工作,因爱好加入诗社。“一开始很多人不认可,渐渐地,开始有人跟着学、跟着看,把平时打麻将的时间用到看书学习上。”李春尧告诉记者,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让乡风更加淳朴有厚度。


▲采访现场


推荐阅读


融媒体记者:何晓红 张祥 季明稳

融媒体编辑:王莹莹

通讯员:曹晓香 包哲先 颜嫣


在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