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就是薪火相传!

淮安发布 2019-10-05




  “八百勇士 天路筑梦”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启动以来,报道组的足迹遍布江苏、新疆、上海等地,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然而,寻访过程中,报道组成员脑海中始终有两个问号:一是由于年代久远,受访天山筑路老兵在谈及老部队时,有的称之为军委工程兵建筑第一六八团,有的称之为基建工程兵第一一三大队……同为一支部队,缘何提法不一?二是800余名淮安区籍天山筑路英雄曾经所在那支威武之师,在天山深处历经十年爬冰卧雪之后,去了哪里,现在何处?


  令人振奋的是,5月27日,报道组经过近400公里的长途跋涉,在安徽合肥市巢湖之畔、滁州市五连河边找到了答案。


悉心毕力 寻访“部队血脉”


  早在5月初,报道组曾专门用了两天时间,对“八百勇士 天路筑梦”系列报道刊播后收到的读者留言进行了梳理,试图从中找到能够帮助作答上述问题的线索。


  结果并不如意。成千上万条的读者留言,以赞誉此次新闻行动、讴歌“天山精神”、致敬筑路老兵等内容为主,剩余部分多为筑路老兵的感怀与心声。这些感怀和心声与报道组的疑问有着惊人的一致:老部队的“血脉”,是否得以赓续?


融媒体报道组与官兵合影


  报道组没有放弃。几天后,报道组收到一条读者留言:“老部队在合肥。”话虽不长,语气却很坚定。报道组对此兴奋不已,并千方百计找到了留言者——武警某部交通第一支队的周健壮科长。“我们在持续关注你们的新闻行动,对你们不远万里弘扬‘天山精神’的壮举充满敬意。”周健壮告诉报道组,武警某部交通第一支队正是800余名淮安区籍天山筑路老兵的“娘家”。这些日子,报道组在苦苦寻找天山筑路英雄的老部队,老部队也在朝思暮念着阔别军营数十载的天山筑路老前辈。


  经过与周健壮及其战友——武警某部交通第一支队政治工作部宣传科科长方成密切沟通,5月27日上午,带着天山筑路老兵的心声,报道组驱车奔向合肥。


驻训练兵 弘扬“天山精神”


  汽车疾驰前行,出淮安市区,进入盱眙县境内,负责与报道组对接具体采访事宜的武警某部交通第一支队二大队教导员迟晓鹏发来一个重要信息:二大队所辖的隧道二中队,此时正在滁州市五连河边开展驻训练兵。正所谓,“天山精神”有传人,练兵场上见豪情。报道组当即调整行车路线,取道滁州。


  两个多小时后,五连河边,一个由人工新近扩建的河道型水库呈现在报道组眼前。八台重型挖掘机、推土机在安全员指挥下,东奔西突忙忙碌碌,隆隆之声响彻乡野;军绿色的机械设备被清一色喷绘上两个红艳艳的大字:武警;水库岸堤上,数十名身着迷彩服、头戴安全帽的武警战士头顶烈日,或挥锹铲泥,或下镐刨土,个个生龙活虎,飞扬的尘埃犹如战场上的硝烟,劳动的号子威震云天。


在驻训练兵现场清理路面


  “你们所看到的,是我们驻训一个月来的常态。”皮肤黝黑的二中队中队长韦天龙告诉报道组,此次驻训练兵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地方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是赶在雨季来临前,圆满完成清淤扩建工程,解决已困扰当地数十年的万亩农田灌溉问题。对此,官兵们自加压力,每天奋战18个小时,有望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完成开挖(填)土方23.9万立方米、平整岸坡3.7万平方米的任务。


整装齐发


  “和平年代,驻训练兵就是战场。从入伍那天起,部队就教导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传承好‘天山精神’。”提及施工阵地上的辛苦,当兵27年的隧道二中队“兵王”、党员庄元首告诉报道组,他们中队的老前辈1974年挺进天山修筑天山公路,为打通一个隧道就苦干了8年,环境之恶劣、条件之艰苦,常人无法想象。庄元首斗志昂扬地说:“‘天山精神’早已融进了我的血液里,现在吃的这点苦根本算不了啥。这些年,我随部队南征北战数十次,仅新疆一地就奋战了整整10年。”再过三年半,庄元首将结束军营生活,退役回地方。他表示,自己无论在哪里,都会一如既往地继承和弘扬“天山精神”。


转移阵地


  前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去年9月入伍的隧道二中队新兵赵胜,尽管只有19岁,在驻训练兵场上却人如其名,战无不胜。提及“天山精神”,赵胜感到无比自豪:“能够成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将是我一生的荣耀。我们一定以‘天山精神’为不竭动力,用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为国家建设续写新篇章、作出新贡献。”


继往开来 传承“红色基因”


  离开练兵场,报道组于当天下午3时许抵达武警某部交通第一支队军营。报道组的到来,让官兵们心潮澎湃。军务繁忙的政委王鹏、副政委郑德胜等部队领导,还专程抽出时间与报道组进行了座谈。


练兵场午餐


  “当年,部队响应毛主席号召进疆‘搞活天山’,首要的事情就是要把路修好。修筑天山公路十年间,包括淮安籍800余名筑路英雄在内的13000多名官兵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勇斗严寒,无惧艰险,用青春和生命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天山精神’,成就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天山岁月。”王鹏说,不忘来路才有出路,部队的发展需要不断从英雄身上汲取精神营养,支队官兵也一定会跑好“天山精神”接力棒。他同时称赞淮安市委、市政府和报道组开展的“八百勇士 天路筑梦”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充满了正能量,有助于‘红色基因’‘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采访中,在支队军营,官兵不仅向报道组亮了“肌肉”,展现了当代军人的威武雄姿,还通过支队队史馆,让报道组首次对这支英雄部队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了解。



  队史馆陈列的资料显示,淮安区籍800余名筑路老兵曾经所在的老部队——基建工程兵第一一三团(也就是老兵们通常所说的一六八团),起源于由杨成武将军领导创建的涞源游击队。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历经多次改建、整编,相继被划归军委工程兵第四工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直至去年被整编为武警某部交通第一支队。


  令人震撼的是,天山筑路十年间,这支部队有94名官兵献出了宝贵生命。而自天山归来后,国家建设中的诸多阵地、抢险救援的数个战场,都有这支部队的身影。


参与阜宁特大龙卷风救援


  “历经数十年沿革,我们的部队既有过烽火荣光、燃情岁月,也经受过市场洗礼和整装重塑,涌现出了姚虎成、陈小平、陈俊贵、黄勇刚等一大批功臣模范。”支队政治工作部主任侯著洲说,无论岁月如何流转,一脉相承的“天山精神”始终熠熠生辉,像一座丰碑屹立在一代又一代支队官兵的心间。


体能训练


  正如支队舟桥二中队新兵臧雪鑫、刘冬冬所说:“作为新时代‘天山精神’的传承者,同样需要时刻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随时准备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推荐阅读



融媒体报道组:刘葆 杜勇清 宋强 陆春涛 管伟法

融媒体编辑:张晨佳


点个再走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