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视频| 航小科走一线之贵州航天

2016-10-22 中国航天科工十院



抵达贵阳时,迎接航小科的是凉爽的清风和绵延的青山。航小科走一线,这一次来到了“多彩贵州”,领略了一把“爽爽贵阳”、“醉美遵义”。这里,就是中国航天科工第十研究院的所在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3382efnjz&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航小科走一线 · 贵州行



若问十院从何而来,一个不得不提的词就是“三线”。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三线”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历史名词。在几十年里,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变迁如此巨大,使得过去的一切几乎恍如隔世。


“三线”是一个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地理概念。那时,中国面临着战争的威胁。根据战争状态下对敌的战略距离远近,将沿海沿边地区称为“一线”,中间地带叫“二线”,京广线以西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就是“三线”。中共中央决定在“三线”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以确保战争态势下国土的安全。这些工业基地要求“隐蔽、分散、靠山”,并能够防止核打击。



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十院的前身061基地在黔北的三县一市开展筹建,根据“山、散、洞”的建设要求,061基地的主要企业远离城镇、远离交通线。在中央“好人好马进三线”的号召下,广大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沈阳等 “前方”包建厂的万余名干部职工,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工作条件,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大山里,“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自力更生、肩挑背扛,硬是在一片“不毛之地”上建设起一座初见规模的航天企业集团,奠定了061基地在地空导弹武器装备领域的地位。




风华



伴随着一路的云雾青山,钻过一个又一个山洞,绥阳到了。在这有着“中国诗乡”之称的绥阳县的大山深处,隐藏着上世纪60年代建设的三线工业基地。



沧桑的厂房、浓郁的绿荫,这里的一切都保持着半个世纪前的模样,时间像是凝固了。



国营三五三一厂,1965年由上海市松江县内迁到贵州省绥阳县,当时是重要的军品生产单位。从荒草丛生的老旧厂房门口挂着的指示牌,依旧能感受到当年这里是怎样的戒备森严,又是怎样的一派繁忙景象。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随着国家战略方针的调整,061基地与其他三线军工企业一样,面临军品任务锐减,企业靠什么发展、职工靠什么生存的严峻问题。在新的形势下,061基地通过改革、调整、创新、转型,走上了军民融合之路。当初风靡全国的风华冰箱就是在这里诞生的。洗衣机、电风扇、吸尘器……展厅里一件件静默沧桑的展品诉说着那段艰难的岁月。








2007年,根据国家军事工业格局调整的要求,工厂主体调迁到贵阳市小河经济技术开发区运行。而这里的老厂区得了较好的保护,成为“三线军工特色文化产业园”。近些年,为了盘活资产,曾经的老厂房又重新启用,为海尔电器进行零部件生产,焕发出新的生机。




新力


幽静的林荫道雨水滴滴嗒嗒,这里恍若一片与世隔绝的境地。



新力公司是三线建设时期炼钢的老厂,1966年建厂,1970年左右投产。50年过去了,这里的一切都保留着当年的痕迹。置身于这饱经沧桑的老厂区,总会有一种时空穿越的错觉。




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刻满岁月烙印的老厂房,如今还在进行着生产,钢铁锤炼切割的声音时不时从这里传出。




近年来,随着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新力公司新厂区的生产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决定自筹资金,对老厂房进行改造,变废为宝,增加锻造和机加设备,扩大产能,逐步形成新厂区以研发、检测为主,老厂区以生产为主的格局。



现在,当年来支援三线建设的老一辈航天人很多已经不在了,而他们的后代有些还坚守在这里。三线,虽然已失去往日的辉煌,却是他们一生都无法抹去的记忆和情怀之所在。



老一辈航天人三线建设时住“干打垒”、点煤油灯、喝稻田水、啃干馒头的日子已经远去,而今的十院,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开创了许多新的篇章。


半个世纪以来,航天十院先后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型号产品的研制生产任务。红旗系列型号武器装备在局部对敌战斗中荣立奇功,在我军实弹军事演习中屡创佳绩;先后承担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和众多战略战术武器配套研制生产任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十院充分发挥军工技术优势,围绕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板块,努力形成以高端装备及系统、新材料及工业基础产品、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军民融合产品发展格局。




梅岭电源



梅岭电源,前身为梅岭化工厂,也是三线建设时期的老厂。上世纪60年代至今,从“东方红一号”到“天宫二号”,梅岭电源提供的动力推举了许许多多卫星、火箭、飞船飞向太空,创造了一个个令人骄傲的第一,被誉为“首席太空电源专家”。


不管是嫦娥奔月,还是神舟飞天,每一次卫星上天,每一次导弹发射,每一次火箭升空,中国航天每一次振奋人心的成功,都凝聚了梅岭人的智慧和心血,都闪耀着梅岭电源与中国航天同步发展的光辉。



2015年,梅岭电源获批建设“特种化学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是贵州省首次获得科技部批准建设的、也是遵义市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四载磨砺,厚积薄发,几代梅岭人的梦想之花终于成功绽放。



航天电器


叫做“航天电器”,但这家公司可不是生产电饭煲洗衣机这些家用电器的。




这里的明星产品是一款俗称“麻花针”的微小器件。麻花针是一种连接器配件,它由多股铜合金丝像拧麻花一样绞制而成,却微小到用肉眼几乎看不清构造,一根麻花针的长度往往只有六七毫米甚至更短,直径也只有不超过0.2毫米。





别看它小,但制作起来可不简单,一会儿“冲胖”一会儿“收胖”的,足以见得它的工艺之复杂。就是这样微小的电子配件,却参与了多项我国载人航天飞行试验和探月工程的配套任务,可谓小而不平凡。


近年来,航天电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数字化车间改造,成为集团公司“三哑”改造重点项目,已被列入国家自动化示范项目,在智能制造的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智慧农业



航天技术能运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航天企业向来都是“包罗万象”的。十院的智慧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不仅能上天,还能下地!”这句玩笑成了现实。


虽然2016年初智慧农业公司才成立,但早在2008年,十院就已经开始研发智能节水灌溉系统了。通过物联网技术,将控制阀、水泵、采集器、视频监控设备等集成到统一的高效农业灌溉管理平台中,使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平台轻松实现灌溉管理和作物生产环境监测。


该系统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通过技术攻关,成功解决了自动化灌溉阀门防堵塞、低压开闭两项国际性技术难题,更能适应我国复杂的地理、水质条件和气候环境,在地理环境截然不同的新疆、贵州、云南等地区得到实际推广应用,可靠性强,稳定性高。


挺进塞上江南,挺进东北黑土地,成功牵手新疆天业节水,除正紧锣密鼓在新疆建设兵团8个师13个团场实施节水自动化灌溉项目外,贵州湄潭茶园、贵定茶园、六盘水猕猴桃基地等一批节水自动化灌溉项目先后实施。智慧农业公司这个年轻的团队加快前进步伐,频频发力推进项目合作,在智慧农业这片土地上抢占着自己的一席之地,边发展边探索智慧农业产业化路径。



半个世纪以来,航天科工十院秉承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三线精神”,旧貌换新颜,不仅在多项国家重点型号任务中屡创佳绩,更是在军民融合发展之路上越走越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雄壮的娄山关脚下,淳朴而又豪爽的航天人负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沉甸甸的责任砥砺前行。




视频制作:裴士伟

文图、编辑:簪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