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年三十,回家吃饭啦!

2017-01-27 中国航天科工十院

题外的题外:冷冷冬日午时,早餐早已消化殆尽演变为胃里的空虚,而,此时的此时……


面对电脑屏幕上一堆美食,文字勾人写实、情感暖心描述、图片视觉冲击,时间,因食物的美好而被拉长出延绵的味道。小编在痛并快乐地漫长编辑里,狂咽着泛滥的“哈喇子”,一字、一图、一文地编辑,贵州航天人在年三十餐桌上那一双筷子、一桌家食、一屋温暖的盼与情。年夜饭的味觉召唤下,家的味道益发暖香勾人了起来。


"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岁为名"。年夜饭的温情铭刻在整个民族的骨头里,温暖在一家人的问候中,沸腾在每一个人的血脉间。上一道“丰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或是再上一道“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不拘山珍海鲜清粥小菜,只需家人围坐笑语盈盈,一副碗筷、一盏清酒,年,这才有了丰沛的滋味儿。


01

洛阳连汤肉片

中原豫菜源远流长,肇于夏、成于宋、盛于清。口味讲究“中”“和”,取五味精髓而成一味。与豫菜中心的开封不同,我的家乡洛阳地处豫西,属秦、崤余脉,这里气候干燥、水深土厚,民众嗜食醋辣,尤以水席闻名。


其中一道连汤肉片,质地爽滑、酸辣可口、醒脑解酒,是河洛地区年夜饭必不可少的珍馐。依俗过罢小年、祭过灶爷,洛阳城里家家户户的妇女便要开始使出浑身解数准备年饭了,连汤肉片的重要原料“滑肉”也需在年前全部备好。每到此时,母亲往往选取上好牛后腿、佐以鸡蛋、薯粉及各式调料若干,下清油稍炸,晾凉待用,关键是刀口和火候,略有偏差即会失败。除夕下午滑肉就可以下锅了,牛肉汤、黄花菜、白胡椒、香醋、木耳、绿豆、番茄缺一不可,小火烩制,汁黏味浓,出锅再滴上数滴豫东小磨香油,满屋奇香令人不禁垂涎。酒至半酣时,一碗连汤肉片下肚,顿觉头冒细汗、浑身松爽。


一碗连汤肉片,承载的不仅是亲人的疼爱、故乡的味道,更是厚重的中原记忆、浓浓的家国情怀。

(柳嘉雨)


02

舌尖上的思念之河南烩面

作为河南三大小吃之一,烩面以其汤肥肉瘦、浓香爽口的独特风味而享誉全国,在寒冷的冬天来上一碗,暖暖的、爽爽的,有种说不出的舒坦。


烩面之香,功夫在于汤,主食在面。河南是面食之乡,烩面的做法却极其考验师傅们的手艺。优质小麦面粉加入鸡蛋和盐,反复揉搓直至其筋韧。煮面之时,先捏成片状,经几番抖动,面片便由粗变细,盈润如百合瓣,外滑内韧,在滚水里浮沉几番也不易断开。上桌之时,外带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每每齿间回味,味蕾中满满充斥着的都是它浓郁的香味。


在河南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烩面是遗憾”。烩面最受欢迎之处,还在于它的多样性。南来北往,众口难调,于烩面而言显得有些乏力。加羊肉汤和羊肉的是羊肉烩面,换成牛肉汤和牛肉就是牛肉烩面,换成海鲜就是海鲜烩面,香菜、小葱、辣椒随意添加,足以满足不同食客的味蕾。细想下来,似乎没有一种面比烩面更有包容力了。


小小一碗面,承载的是一份心思,一份想念,更是一份牵挂。这样的味道,值得聆听,更值得品茗。

  (武晓南)


03

最念鲫鱼香

年关将至,年味慢慢浓起来,年夜饭的思念也慢慢重起来。


我爱吃鱼,特别是油炸鲫鱼。小时生活在偏远农村,吃的比较匮乏,油炸鲫鱼就成了我们难得的美味。


十多年前,我家有一块山田,是养鲫鱼的主要场所。老家常见的有鲫鱼、草鱼、鲤鱼三个鱼种,因草鱼会吃稻谷,鲤鱼会“跃龙门”,都不适合田间养殖,鲫鱼就这样成了农家养殖的宠儿。三四月插完秧,把鱼苗放进稻田里,到了秋天就会收获很多鱼。中秋节前后,金灿灿的稻穗压弯了腰,鱼差不多也长到三四个手指那么宽,都到了收获的季节。收稻谷需要排空田间的水,鱼儿也暂时没了容身之处。


在放水前一两天,爸妈会在田间拔开稻谷,挖出条条纵横交错的小水沟。当天,会带上我和妹妹,一起去捉鱼。爸妈在田埂上挖开一道口子,把事先编织好的竹篮放在水口,水哗啦哗啦流出,等到田间的水即将排尽,一场“捕鱼大战”开始上演。傍晚,便是我们一家子带着战利品踏上回家路的快乐时光。


回到家,就是妈妈大展手艺的时候了。农家吃鲫鱼很简单:刮去鱼鳞,抠出内杂,放适量的食盐、酱油、食醋、葱蒜末等调料腌制几分钟;再将腌制好的鱼逐一放入滚烫的油中,待鱼炸成金黄色,用漏勺取出,放入铺满薄荷的盘子中,撒上一层干辣椒粉,一盘香脆可口的油炸鲫鱼就做好了。

(夏兴国)


04

“狮子头”的两种味道

多年前,在乡医院的食堂里,一个“狮子头”是我们一家四口晚餐的唯一“肉菜”。母亲用筷子小心的将它分成三块,分别夹在我们碗里。“我不吃这玩意儿!”父亲将“狮子头”夹到了母亲碗里。“我也不喜欢!”母亲将它夹给了旁边的我。我将它放在了小妹的碗里。尽管只有三分之一,但“狮子头”那独特的香味、散糯的口感,在瞬间俘虏了我的味蕾和心灵。当时在翻遍所有关于吃的记忆后,我觉得这是最美的味道。


多年后,为给在外读书回家的儿子补充“营养”,厨艺不错的岳母变着花样做菜。为了这道“狮子头”,岳母买来上好的五花肉,认真洗净、费力剁泥、加料调拌、揉成肉团、炸至金黄、烧开佐料、小火焖制,再以烫过的青菜配盘,色、香、味俱全的“狮子头”摆在了餐桌上。


对我来说,“狮子头”这烙上童年记忆的味道,熟悉而诱人。但儿子在尝了一小口后,便表示不合口味,不想再吃。对他和伙伴们来说,“披萨”“汉堡”等才是属于他们的美味。


小小的“狮子头”,留下了我的童年记忆,也许会留下儿子的童年记忆。但,却是两种不同的味道。

(崔 明)


05

一份丝娃娃,无限故乡情

丝娃娃是贵阳特产美食,其口感丰富、绵香四溢。


面皮儿的制作是丝娃娃好吃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它使用烫面烙熟,形成一张薄如蝉翼、软糯洁白薄皮。面皮儿个头虽小巧,但却能装下萝卜丝、折耳根海带丝、炸黄豆、脆哨、糊辣椒等20几种素菜和4勺蘸水,多种蔬菜的美味鲜嫩全都包裹在这小小的身体下,各自发挥出独特的味道,但是混合在一起又异常的和谐。在贵阳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售卖丝娃娃的小摊,这是贵阳年轻人最爱的美食之一,素菜脆嫩,酸辣爽口,开胃健脾。因其猛一看颇似产房里初生被裹在“襁褓”中的婴儿,故此得名丝娃娃。


每次忙里偷闲去逛街,首先做的事情便是去吃一顿丝娃娃。坐在人群中,将晶莹剔透的面皮儿摊开,然后将切好的蔬菜丝一样一样的放在面皮儿上,弄一点蘸水,卷起来大口的吃,唇角沾满了美味的蘸水汁儿,心里异常的满足。似乎在慰藉自己的肠胃的同时,疲惫的身心也得到了安放。

(何凤珍)


06

浓香的小鸡炖蘑菇

一锅浓香四溢的小鸡炖蘑菇,渗透出一股热情豪放的东北气息。而对农家人而言,这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对平凡生活最美的点缀。


春种秋收,剩余的时间对山里的人来说正是赚点“外快”的好机会。为了采摘蘑菇,人们往往要翻过几个山头、走过几十里山路、经历过无数次的摔倒。捡回来的蘑菇还要用线串在一起,挂在窗前进行自然风干,然后就可以拿去卖钱了。每斤的价格也是随着物价上涨不断提升,如今已经可以卖到每斤100多元。勤快的大人们可以赚个千把块钱贴补家用,而对孩子们而言,约上几个小伙伴,一起上山采蘑菇,赚来的钱就可以买玩具、书包或者衣服了。孩子们在实现自己小小愿望的同时,也慢慢体会到每一分血汗钱的来之不容易。


有趣的是,人们总会留出一些质地最好,颜色最好的蘑菇保存起来,任凭你给多少钱也不卖。这是朴实的农家人对自己辛苦一年的犒劳,也是一年中难得一次“奢侈”。


自记事起,每年的餐桌上都会有这道菜,而这道菜也由曾经的奢侈品,渐渐成为了如今忆苦思甜的最好见证。苦也好、累也罢,以时间与记忆共同拼接的这道菜,早已成为人们平凡生活中最美的点缀!

 (张宏伟)


07

食来不过寻常事 此物尽处是乡思

最有代表的湘菜之一,就数青椒炒肉了。一来原料易得,加工方便,二来鲜辣下饭,老少咸宜。入了湖湘地带,哪家哪户,都能找到它的身影。虽然家家做法略有不同,可尝起来,就是能分出湘菜的风味。自家种的辣椒,到了秋后,辣得出奇,将生肉腌好,蒜粒拍碎,青椒斜切,大火热油一下,分开爆炒肉和青椒,再和匀,铲动锅翻,几次来回,菜就算炒好了,趁着热乎劲摆上桌,鲜香油亮,勾得人食指大动,少不更事的孩子,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练出吃辣的本事来,筷子起落张合,空荡的胃得到充实,直有分不清东南西北的恍惚。


不管欢喜忧愁,饭都是要吃的。高兴,菜香饭甜;难过,味道就欠了。锅碗瓢盆里又何尝不是氤氲了悲与喜,倾注了感与情,总叫人念念不忘,痴痴回味,记忆犹新。


小时候,我极能吃辣,算来要归功母亲,她也嗜辣,且把这道青椒炒肉,做得入味三分,每每都让家人大快朵颐。及至求学远离故土,吃不了地道的湘菜,可每每见了新鲜光亮的青椒,还是想做一盘青椒炒肉。只因那味道,教人牵挂,教人回味,教人以为,归了家,归了那一处有香味、有烟火、有故事、有亲人的厨房。夜色朦胧时,灯影阑珊处,不知几家望穿秋水,却只留一盏为你守候。

  (邓家琪)


08

红薯汤圆

团年那天,母亲一般很早起床,就开始在厨房里忙上忙下了。这个时侯,天还未亮,圈舍的鸡还没来得及打第二遍鸣。我期待很久的红薯汤圆就这样拉开序幕像小丑般粉墨登场,年味随之渐渐弥漫开来。母亲首先会挑选上好的红薯,洗净去皮切成两半放入蒸锅,索性开成大火。伴随着肉质从硬变软的过程,颜色也发生着特别奇妙的变化,眼睛估摸大概十二分熟了的时候,母亲就用筷子将红薯夹到一个备好的空盆里并将其剁得粉碎,再把已经发好的红薯粉和干的糯米面加进来努力搓揉,使其搅拌均匀,最终加工成一个个浑圆的汤圆。


旁边铁锅嗞嗞作响,里面的油翻滚着沸腾着,人们也跟着焦急着忙碌着。母亲缓缓地把汤圆一个一个下入锅中,汤圆在油锅里翻滚着,互相推搡着,一个个都显得不可一世耀武扬威的样子,好似跃跃欲试跳出油锅的情形,加入到欢乐的人们当中,去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这些精灵在母亲勺子的两次翻面之后,颜色慢慢变黄,这刻,“察言观色”显得极为重要了,成色刚好时就可用漏勺将它们出锅了。这样出来的汤圆,极大的保存了红薯肉质的原汁原味,一口咬上去,外层酥脆,里面松软而嫩滑,香气浓郁,糯而不烂。


趁着汤圆的余温,母亲总不忘叮嘱我们打上一碗先孝敬奶奶去,一边打趣说道:“人老了啊,牙齿就不太好用了,待会凉了你奶奶就只能干瞪着。”母亲对于奶奶的优待,是一位儿媳对婆婆的孝敬,也是一位母亲对孩子身体力行的教育,亦是最美年味。

  (陈员)


09

外婆的味道

记忆中关于过年的滋味,最深刻的就是外婆做的美味——金华萝卜肉圆,方言叫做nuěnuè。


用手工磨好的番薯粉,梅肉丁,萝卜丁,配以生抽、料酒、盐腌制后慢火蒸熟,在等待出锅的间隙里我就闻到了那股香味,简直让人口水直流。外婆做出来的味道就在于她掌握了各种配料之间的比例,肉的味道不会太油太腻,萝卜又保持了它的脆嫩清香,番薯粉不黏不硬,咬一口下去肉香和萝卜香交织一起,外弹内糯,真的是让人口齿留香,念念不忘。在金华每个家庭,每逢重大节日,必须要做上一盘萝卜肉圆,寓意团圆平安。据外婆说金华萝卜肉圆还有个传说;金华北山一带种植爽口的萝卜,有一年被外来的恶龙引起山洪暴雨,把北山一带的肥土都刮尽冲走,种下的萝卜也不会变大,又干瘪又多筋;在北山道观的黄大仙得知此事,用“吹灰成土”之术,把香灰吹成肥沃土壤,后来村民再种萝卜,一个个长得又大又白,还脆嫩多汁。后人为了感谢黄大仙,便在每个佳节做出一盘萝卜肉圆食用祈求团圆平安。


妈妈和舅舅她们从小就吃过这种肉圆,对她们习以为常的味道我和弟弟妹妹们却觉得异常美味,每逢过年过节,我都要外婆做这道菜,后来外婆去世了,有一年我磨妈妈和小姨做萝卜肉圆给我们吃,却再也做不出外婆的味道了,现在生活不像以前那么艰苦,好些东西也吃不出儿时的香味了,我知道是我长大了,我不再是儿时的我,肉圆也不是当年的肉圆;我不仅仅怀念那年外婆做的美味,我更怀念的是我想念的外婆,那是想念的味道。

  (朱紫薇)


010

乡愁,是那一碗蒸米皮

年关将至,贵州正安在外打拼的游子陆续返乡,享受和家人团聚的快乐,在他们眼里,这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光。他们返乡下车的第一件事,似乎都会先吃一碗蒸米皮,这是陪伴他们多年的味道。


蒸米皮,这个在正安最有名的美食,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也是在外学子和游子思乡的寄托,它代代传承,味道依旧。“老板,来一碗蒸米皮”早成为当地人共同的口头禅。蒸米皮选用南方人最常见的食材——大米,制作时将优质大米发泡打磨成浆后调匀抹撒在蒸笼里蒸煮,米浆和水蒸汽激烈地碰撞演奏着美妙的交响,几分钟便成熟食,再加上肉沫、折耳根、葱花等配料,矛盾在小小的瓷碗里和谐地存在,再与豆浆的默契配合,更称得上完美。


冬去春来,年味逐渐散去,人们又要踏上他乡征途。临行前,他们会再次吃一碗蒸米皮作为告别,希望用这种方式把这味道保存半年、一年。他们知道,味道在,乡愁就在。

  (何君伟)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唐芳梅

审核:田安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