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会变迁与阶级分析:理论与现实

2017-01-08 李路路,杨娜 政治学人


点击上方关注“政治学人”

作者介绍 

李路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分层、单位制、现代化;

杨娜,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

摘要

    “阶级”是对社会不平等、社会矛盾与冲突进行分析的概念工具。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显著特征是“敌对阶级理论”。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所发生的巨大变迁,使得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面对严峻挑战。现代阶级理论是适应新的社会分化和社会形态多样化的产物,远远超出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和敌对阶级的范畴。阶级是社会权力的基本形式,而社会是不同阶级之间争夺对资源和机会的控制权的场域。如果能够拭去附在阶级概念上的种种曲解、误解,而不是“谈虎色变”或“因袭僵化”,“阶级”概念仍然是分析权力、利益、社会不平等以及相应的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强有力的概念工具。


正文

           阶级曾经是,现在也在很多人那里是一个应该被唾弃的或者是“敏感的”概念,一些人往往将阶级概念和“文化大革命”联系在一起;阶级意味着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暴力斗争,意味着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社会革命。但事实并非如此。本文将从当前中国社会中再兴起的阶级分析出发,尽可能还原阶级分析的学术和理论意义,并讨论社会变迁与阶级分析的联系。

一、研究问题:“阶级”作为热点

          无论是从意识形态出发还是从学术层面出发,阶级问题作为一种理论思潮,都早已或公开、或隐秘地成为热点,来自不同视角、不同背景、乃至不同“阵营”的人,近些年都对阶级问题给予了愈来愈多的关注。    

           其实,至少在2002年,学术界就已经开始使用阶级的概念来分析中国社会的转型,只不过当时由于一些原因,用阶层概念代替之。本文作者曾经使用范式转移来描述阶级分析的兴起。与上述文章不同的是,那些分析大多不是在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意义上使用阶级概念;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学术和意识形态也不是这一热点形成的始作俑者。但是,在本文作者看来,上述文章则是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意义上讨论阶级问题,再加上这些文章等发表后所引起的巨大反响,使得有必要首先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做出分析,并从这一路径出发理解当前的阶级分析问题。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并非如有些文章所说的那样,只要坚持就万事大吉。它所遇到的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直到今天仍然远未获得科学合理的回应。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所遇到的挑战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敌对阶级理论

概括起来,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至少包括如下基本论断:
    1. 阶级形成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2.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革命和历史前进的基本动力。
            但是,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在巨大的社会变迁面前,从理论到现实,都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而且这一“试金石”、“照妖镜”在回应过程中留下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敌对阶级理论遇到的挑战
           一般来说,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形成的时期,基本上属于工业化时期。自那时起,它所诞生并在其中发展起来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
         1.发达资本主义社会
         早在19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态就已经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到20世纪中叶,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这部分雇佣劳动者,逐渐构成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就业人口的主体。他们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白领”。
          中产阶级的出现和发展,使得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两分阶级理论受到极大冲击和挑战。所谓“中产阶级问题和挑战”成为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遇到的最严重问题和挑战。
         2.传统社会主义社会
         挑战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不仅仅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是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伟大实践,而且也向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提出了新的问题,即: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从而消灭了“经典”的资产阶级后,这个社会是否还存在阶级?特别是,是否还存在(经典)资产阶级那样的敌对阶级?
          即使是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实际上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回应。
          一种回应是,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因此,所谓经典的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已经不复存在,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已经成为过去。
           另一种回应是,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敌对的资产阶级。列宁有一段名言,他说,只有那些既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并且他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对介于资本主义和“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之间的整整一个历史时期都是必要的。
            这一被称之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及实践,已经被证明不仅是错误的,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来说还是灾难性的!即使在学术和理论逻辑上,这一理论也从未得到有效论证,例如,阶级的基础是什么?经典马克思主义所讲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否还是阶级形成的基础?政治选择和意识形态是否能够成为新的阶级形成的基础?与生产资料占有相比,二者能够相互替代吗?
             3.转型社会
             在一般意义上,那些经历了由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社会主义国家,都被称为“转型社会”。但是,人们非常清楚,苏东的社会转型与中国的社会转型有着本质区别。因此,本文讨论的是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社会转型”不过是一个简明、方便的概念,主要是指体制改革以及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变迁。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社会转型给当代中国社会带来了两个巨大的变革:第一,市场化。市场机制取代中央计划分配机制,在社会资源与机会的分配过程中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第二,社会日益分化且多元化。

只不过对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来说,转型社会提出的问题和挑战更为复杂、尖锐。
              首先,一个老的问题:转型社会存在敌对阶级吗?王文等清晰表达了肯定的观点,但“老”问题依旧:国内反革命分子和刑事犯罪分子何以成为阶级?是否可以以此定义出新的阶级形态?
              其次,一个貌似新的问题是:大规模的市场转型和持续的社会分化,是否会导致在转型社会中形成新的其他阶级(当然,是在新的阶级概念下),例如中产阶级。关键的问题是:当高度集中的再分配体制逐渐转型以后,转型社会是否会“类似于”当年的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和进入建设时期的传统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社会结构复杂化,因而阶级结构复杂化的状况?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阶级理论,已经提出了多种阶级图式。但是,它们依然是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在理论上不能完满解释的,甚至是不能解释的,因为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两分阶级结构和社会革命取向的阶级斗争为基础的。
  (三)小结
              上面基于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所做的讨论表明:经典之后其实再无“经典”,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远远超出了它所提供、所能提供的科学解释。即使是敌对阶级理论,也面临理论和现实的挑战。更为重要的是,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敌对阶级问题,至少和敌对阶级理论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的分化是否已经启动或催生了新的阶级化过程;当前中国社会的不平等以及相应的矛盾与冲突,是否应该在新的阶级概念基础上得到更好的解释;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是否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的阶级结构;党的领导和国家体制是否应该充分考虑新的阶级结构。对于中国社会来说,这是全新的问题和挑战。从现实角度看,这涉及中国社会权力结构的变革和面临的挑战。
 三、社会转型与权力结构变革:阶级的视角
   (一)社会权力—阶级
               新的阶级概念与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之间的区别在于:
               第一,权力关系为核心。与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单纯强调生产关系不同,新的阶级概念认为社会关系的其他形式,例如权力关系、网络关系等,都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形式。在分析社会不平等以及社会矛盾与冲突问题上,权力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比生产关系更为普遍的适用性,是在各个社会领域中都普遍、直接存在的社会关系。反之,生产关系只是人们在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生产资料的占有只是权力的物质性来源。由此出发,阶级形成的机制也不再仅仅是基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产生的剥削,社会封闭与排斥、直接结构化和间接结构化、雇佣关系的分化、矛盾阶级位置和多元剥削等,都是阶级形成的机制。
               第二,阶级地位多元化。由于权力的资源和基础是多元的,人们的权力地位不再仅仅限于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而是取决于多种资源的占有状况(例如,基于物质生产资料、组织权力、知识技能、地位等级、社会声望等),这些资源在现代社会中都已经具有了相对独立的意义。纵然是剥削,其产生的基础也不再限于物质生产资料的占有,组织权力、知识技能等,都可以成为剥削的基础。
                第三,阶级关系多样化。不同资源或资本因其均属于社会权力的不同维度,相互之间具有相互转化的性质,而不是“决定—被决定”的关系。因此,阶级关系也不再仅仅是剥削关系、敌对关系或对抗性关系,也有可能是支配关系、竞争关系、矛盾与冲突关系等。在这样的视角下,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即使是单纯的经济斗争,也不应该再被看做是对“正统”阶级关系的“偏离”,而应该被看做是两个阶级之间的众多关系形态之一。

    之所以陈旧的阶级概念还在社会和理论界大有市场,只不过是因为一些人仅仅熟悉以生产关系、社会革命等概念为核心的经典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并且当代中国社会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经历了共产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那样大规模的革命而已。
(二)社会转型—社会权力结构分化—阶级化
                  在对当前中国社会的转型分析中,本文特别强调的是权力结构视野下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结构。
                  1.社会权力结构分化
                  如前所述,中国社会的转型导致的社会结果之一,是中国社会由过去高度集中和同质化的社会转向一个日益分化且多元化的社会。
                   社会分化的集中体现是社会权力结构的分化,即改革开放以来,权力资源一直在经历一个由集中的权力中心向社会扩散的非集中化的过程,直到今天限制、规范国家权力,仍然是改革的核心目标。资源和生活机会的分化且多元化,意味着权力基础(来源)和权力结构的分化且多元化,依据相对独立于国家所控制的社会资源与生活机会而形成的权力主体逐渐成长壮大。
                   2.阶级化
                   在权力结构纷繁复杂的分化过程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分化,是社会的阶级化,即以阶级的形式所构成的新的权力主体,也可称之为以阶级为基础的新的利益群体,是未来影响社会权力结构变化的最重要因素。
                   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最重要的资源和机会是经济资本(或物质生产资料)。在当代社会中,如前所述,最重要的资源和机会已经由经济资本独占鳌头转变为多元的,包括经济资本、组织权力、知识技能、社会声望,社会网络等几个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资本”类型。在此基础上,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这样几个基本阶级:有产者阶级、管理人员阶级、专业技术人员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自雇佣者阶级、社会底层阶级(失业者、领取救济者等)。国内学者已经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中国社会的阶级化和阶级结构进行了初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竞争性框架。

  (三)阶级结构—权力结构

   当代中国社会的权力结构及其变革,最终取决于这些阶级之间的关系及其变革。

    第一,作为社会权力运作的基本形式,阶级地位和阶级关系根植于社会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关系之中;作为最基本、最稳定的权力主体,阶级结构是社会权力结构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阶级”是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权力分化、权力不平等以及权力矛盾与冲突的强有力的概念工具。

   第二,如果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权力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分化过程不可避免(其实也不是那么可怕),而且按照本文的分析逻辑,除了敌对阶级之外,上述分化过程更意味着新的权力主体的形成,权力结构和阶级结构的调整就是必然的。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

   第三,社会权力结构的重组,是当前乃至未来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的核心问题。如何将分化了的群体和分化了的权力整合在一起,既激发活力,又保持秩序,这是本文讨论阶级分析的根本意义,因为如何整合是一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整合、整合谁更是一个问题,而且是“如何整合”的一个前提性问题!
                在一般意义上,“阶级”概念在讨论中国社会的分化和挑战中并不一定具有唯一的重要性,关键是哪一种概念工具能够深刻、准确地揭示人们围绕社会权力的追求,区分不同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团,从而确定最重要的权力主体和行动主体,然后才是如何整合的问题。只不过在本文作者看来,如果能够拭去附在阶级概念上的种种曲解、误解,根据新的变化发展阶级概念,它仍然是分析权力、利益、社会不平等以及相应的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强有力的概念工具。围绕阶级的讨论也许没有那么敏感,至少实践证明,在学术界已经存在了十多年的阶级(阶层)讨论,并没有带来多少负面的影响;反之,现在唯一可以公开亮相的敌对阶级理论,却引起了巨大的社会争议。
                “国家是统治阶级的权力组织”,问题在于还存在其他的权力主体;“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问题在于阶级结构已经发生了变革。无论是“三个代表”还是“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以及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本文看来都是对变革做出的积极回应。

                  社会分化集中表现为权力结构的分化。权力结构的分化归根结蒂是阶级的分化,权力结构的冲突归根结底是阶级的冲突,权力结构的整合归根结底是阶级的整合。
   

文章来源:《社会学评论》2016年第一期,编辑时有删减。

本期编辑:王子谦

专业的学术分享平台

编辑团队微信号:zzxrbjtd

原创投稿、文章推荐稿邮箱:

zhengzhixueren@sina.com

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