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人观察 | 李石:生命之轻与选择之重

2017-09-07 李石 政治学人




本文作者· 李 石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意大利罗马LUISS大学获政治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代表性专著为《积极自由的悖论》,在政治哲学、伦理学领域学术成果丰富。


米兰·昆德拉的诺奖之作题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标题中的这个“轻”可解读为“无意义”。一种“无意义”的人生是无法承受的(unbearable)。吃饱穿暖、穿金戴银、开豪车、住别墅……无论多么奢华的物质享受对于人生来说,都仅仅是生命的表面。如果一切都是“无意义”的,那么生命将变得轻飘飘、无法承受。

然而,“生命的意义”并非什么现成的东西,可以通过交换或买卖而获得。意义只能在“我”有意识地去“做”的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意义”的基础是每个人生命中最珍爱的东西。人生之初,人们可能并不清楚自己最珍爱什么,只有通过一次次的“选择”,那些最珍爱的东西才慢慢向“我”呈现出来。而“我”和“意义”都是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如此一来,“选择”成为了支撑生命的重心,一次次真正的选择不仅塑造了生命的形象,开辟生活的道路,也为人们找到生命的意义。在做出选择的反思之中,人们逐步明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希望什么,梦想什么。

人生总是面对着大大小小的选择,一些无关紧要,一些事关重大。面对重大的选择,每个人都可能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任何人都很难做出十全十美的选择。在这个意义上,选择是沉重的,因为选择意味着放弃一些东西——那些割舍不下,但又不得不放弃的东西。放弃既是“舍”,也是“得”。因为,如果行囊太重,生命之舟就无法扬帆远航。另一方面,选择的沉重还在于其隐含的责任。选择了一条路就必须按照最初的选择去承担,去应对这条路可能带给自己的一切:惊喜、坎坷、贫困或财富。

面对选择之重,有两种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一种是推卸的人生,另一种是被支配的人生。推卸的人生是不断逃避选择的人生:在当断之时,犹豫不决,甚至希望别人能替自己做出选择;到担责任之时,又怨天尤人,百般推脱。在这样的人生中,“我”是不存在的,我的意志、我的决定、我的感受,被各种外在的因素所淹没。生命的主人以各种借口将自己越变越小,直至消失地无影无踪。推卸的人生最终像残枝败柳一样,随风而逝。

如果说推卸的人生是“我”的主动退出,那么被支配的人生就是“我”的被动退出。父母之命不可违,领导之命不可违,丈夫之命不可违,妻子之命不可违……一些人每天都在他人意志的篱笆之间辗转偷生,生命的主人“我”被挤进了狭小的空间,窒息而亡。

面对选择之重,有没有勇气做一回自己?有没有勇气背上行囊,重新开始?有没有勇气做出自己最想要的选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有没有勇气彰显自己的意志,即使此生颠沛流离,也终不后悔?

……

前些日子,我在为孩子考察课外学习的项目,对于要给他报什么课非常犹豫:一方面学费不菲,另一方面怕他坚持不下来,白白花钱。正在举棋不定之际,钢琴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如果不开始,你永远不会知道他能走多远。”确实如此,人生不敢奢望一帆风顺,很可能日日夜夜的努力,都仅仅是不断试错的过程。每个人命中注定都有一条自己的路,然而这条路只有靠自己一步一步实实在在地去尝试,才有可能走出来。或许会四处碰壁、或许会一路坎坷,但只有遵循自己的意志走出来的路,那才是自己的路;而只有这样的人生才能放飞梦想,终身无悔。

借用保尔·柯察金那段最著名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唯唯诺诺地活在别人的意志里而悔恨,也不会因为没有勇气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真正地活过一回,我的生命是自由的。

20179月于北京 

 本期编辑:吉先生

   本文系政治学人平台发布,个人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信息及网站链接;媒体转载(包括网站、微博、微信号)请尊重作者知识产权。识别二维码可添加编辑团队微信。

政治学人

编辑团队微信号:zzxrbjtd



 投稿邮箱:zhengzhixueren@sina.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