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政治”:奥运会政治化的机制与环境 | 圆桌论坛第062期
回归生活的政治 · 圆桌论坛
第六十二期
“无声的政治”:
奥运会政治化的机制与环境
议题发布
作为全球关注的体育盛事,奥运会在共同的竞技中传递理解与公平的理念,始终致力于实现世界的团结、友谊与和平。然而,尽管现代奥运会的创始者坚持如此声称,但奥运自诞生伊始就与政治难以分割。在古希腊,强健体魄、为国而战是古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核之一。在现代,观赛过程中产生的认同感通过奥运仪式得到强化,成为塑造国家身份和认同的重要途径,政府对奥运会的支持也构成了奥运会重要的政治取向和政治基础。但另一方面,奥运会也在政治博弈中不断被塑造,成为象征国际政治权力管制与争夺的场域。“抵制”、“禁止参加”成为国家表明政治态度的经典手段,通过体育裁剪“政治盟友”将意识形态的选择融入到奥运赛场之中。
本期论坛继续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相较于其他赛事,奥运会为何成为全民热衷的赛事?
2、奥运会被赋予了哪些政治性的因素?是如何被政治化的?奥运会被政治化后产生了哪些后果?
3、应如何正确看待奥运政治化?奥运会能够避免或者减少政治对其的干预吗?
【附:本次为“奥运政治化专题”的第二期,第一期请参考“奥运会的政治隐喻”】
嘉宾介绍
主持人:
刘桂海
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
教授
参与嘉宾:
易剑东
温州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
教授
王润斌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
教授
刘柳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
副教授
曹惠民
中国矿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副教授
程晓勇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
副研究员
视点与争鸣
曹惠民
“奥运会政治化”应该控制在适当的范围
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形式,奥运会同样无法摆脱一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影响,不同的国家也通过奥运会不断赋予其特殊的内涵。人们有意无意地通过奥运会透视一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和文化等要素。奥运会的组织和运行强调要避免政治化,人们也在极力的避免,但是实际运行中,又无法回避奥运会背后的政治性因素,比如国家主体观念、民主参与和公开公正的竞争与外交。
首先是奥运会中国家的主体性与包容性,鼓励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积极参与奥运大家庭,但是又无法回避国家主体性的客观要求。它允许某些地区的运动队单独参加,比如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可以单独组队参与,但是必须在一国的框架下,不能突破这个国家的主体性要求,既保证国家的整体和统一,又能充分发挥某些地区的特殊性,体现了主体性与包容性的高度统一。
其次是奥运会中的竞争的公开性与民主性。奥运会本身是全世界的运动员在统一规则下的公平竞争,它同样赋予了人类一种公开竞争与民主参与的特性。奥运会的公平比赛,其实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各国的政治竞争——规则公平的民主竞争。但是这种公开公平与民主参与正遭受政治化的破坏,也从反面印证了奥运会带给各国的政治遗产。
最后是奥运会中外交领域的角逐与竞争。虽然奥运会的组织与运行强调非政治化,但是毫无疑问,奥运会本身就是一种特殊性的外交。
那么,奥运会是如何被政治化的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式:
第一是国际奥委会的集体决策与领导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各国(地区)奥委会之间的集体决策和领导机构就是一种政治化的途径。比如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在“更快、更高、更强”背后又增加了“更团结”,带有政治性意味。奥运会举办期间,也要求全球停止战争和战乱,停止一切形式的武装斗争。
第二是各国的申办与筹办。各国的申办,本身就是一个向国际社会展现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申办、筹办和运行本身就体现某种政治化倾向的内容。比如,2021年东京奥运会比赛过程中就呈现了太多的政治化因素,也成为各国政治角力的延伸。日本国内都存在在“举办”与“抵制”之争,另外日本在本次奥运会间的一系列操作也让人很难相信它是一个单纯的体育竞技比赛。
第三是各国政府的组织与领导。各国之间的竞争依然延伸到了本不应该染指的奥运会。各国已经将奥运会视作一种特殊的政治化斗争的工具。参加或不参加奥运会都体现出国家(地区)与国家(地区)之间的关系。比如我国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就受到了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干扰和影响,给我们也带来了一定的阻力。无论是主办国还是参赛国都面临着新时期的考验。
第四是运动员自身参与的政治化。比如东京奥运会特别设置了一个难民代表队,这种特殊性质的队伍,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倡导世界和平的政治宣示,代表着人们对于和平与稳定的期许。比如白俄罗斯运动员比赛后,拒绝回国,寻求政治避难,运动员就将对内的矛盾或问题政治化了,考验着奥委会和相关的国家和组织。
奥运会政治化的后果,将导致奥运会本身将变得不再纯正,被动卷入国家间的外交角力、政治斗争,进而破坏奥运会的纯正基因。也使得全球各国对奥运会的态度和行动更加复杂化,甚至异化单纯的体育竞赛本身,引发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奥运会的政治化无可避免,但是应该保持在特定的限度。奥委会应该保持其自身中立的特征。如果任由某些国家将奥运会国度政治化,损失的将是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整体利益。奥委会应该加强改革和领导机制,同时各国的领导人也应该正确处理奥运会政治化的相关行动,避免将奥运会国度政治化,更不能将奥运会作为各国政治角力的角斗场。目前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或挑战,比如动辄以“拒绝”参加奥运会为要挟,以抵制别国或给别国施加压力。
个人认为,奥运会很难避免政治对其的干预,奥运会天生具有政治属性,只是这种干预的程度以及干预的形式具有差异性而已。保持在一定的度上很重要,各国的政治家们不能无限放大其对奥运会的政治化行为。从性质上也可将之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干预,如果通过政治干预,能够激发本国民众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荣誉感(而不影响别国的正常发展),那这种干预就是一种可接受性的干预;相反,如果将这种干预异化,以抵制或伤害其他国家的正常发展就是一种异化的政治干预,是值得全世界警惕的。
刘桂海
曹老师提出的观点实际上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一直在讨论,即价值之争、文化之争就是个体育问题。比如,鲁迅先生就曾在《申报》里对女性在游泳池游泳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从体育方面探讨了民族问题和批判问题。体育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我们的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文明发展。而曹老师所讲的体育价值之争实际上就是价值观点之争。我很赞同你提出的白俄罗斯运动员的例子,由于这些运动员回国后很可能会受到迫害,波兰、捷克和日本都对其提供了政治避难。历史上此类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伊拉克足球队、墨索里尼、希特勒等,都从体育中攫取政治利益。而文化之争也是有的。贵州石门坎就是基督教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足球队,体现出传教士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之大。
如果单纯从价值层面或者文化层面去理解,我觉得没有问题。前两天日本的一个朋友与我讨论到,在体操与乒乓球比赛中,面对中国网民对日本的批判,日本国内很多人感到很受伤,说他们其实是这种网络舆论的受害者。而我认为,我国运动员在比赛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经不起国际体育规则的检验,日本就是在明目张胆地破坏体育规则,这如何能阻止别人对日本进行批判呢?我个人认为,体育政治化的问题如果是价值和文化之争,那可以接受。但是如果政治过多地干预奥运会,恐怕会使奥林匹克的宗旨被破坏得越来越严重。
曹惠民
程晓勇
“奥运会政治化”的程度取决于国际政治环境
相较于其他赛事, 悠久的历史传承、权威性、综合性、品牌形象赋予奥运会独一无二的魅力,因此奥运会成为了全民热衷的赛事。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社会文化现象。我们回顾奥运会的历史,公元前8世纪,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希腊奥林匹亚举行,大约每四年举行一次,前后持续了12个世纪。直到公元4世纪,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下令禁止所有的异教节日,奥林匹克运动会方不复存在。1500年后,奥林匹克运动的传统被复兴。1896年,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希腊举行了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一直持续到今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这种独特、神圣、悠久而曲折的经历让奥运会具有其它体育赛事所远不能及的伟大声誉。
现代奥运会是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体育盛会,除了足球、篮球、网球、赛车等极少数项目,绝大多数的体育项目都是以奥运会作为最高水平的竞技场,运动员以获得奥运会冠军为最高荣誉,这使得奥运会在体育领域内具有权威性。奥运会还是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它几乎囊括了所有主要的体育项目,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奥运会中找到自己热爱的运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曾言:“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赢,而是参与。”这句话不仅仅是对运动员的勉励,也适用于普通人。对大多数人来说,尽管不能参加奥运场上的竞技,但关注奥运就是一种参与,即使一个人平时没有运动的习惯,不怎么关心体育运动,但奥运会就是有神奇的力量:它能在举行的十几天时间里牢牢地吸引住人们的注意力。我们为胜利者欢呼,鼓励和同情失利者,对着电视大喊大叫,和陌生人击掌庆贺。每隔四年,我们就会调整到一个不同的时区,在本国运动员获得奖牌后感到更加热爱祖国,这就是奥运会的魅力。
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品牌形象上的经营也为它增色不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奥运会形成了有一系列广为人知的鲜明的象征性标志,如奥林匹克五环标志、“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奥运会会旗、会歌、会徽、奖牌、各一届推出的吉祥物等等,这些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形象地体现了奥林匹克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概言之,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的杰作,它构成了现代社会所特有的体育文化景观,将体育运动的多种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它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畴,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新闻媒介等诸多方面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体育是人类以增强体质、进行精神教育、丰富和提高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社会活动。近现代以来,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现象,随着国家间交往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体育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尽管体育具有突出的社会与文化属性,国际间的体育交流活动强调体育所承载的公平、和平、友谊、健康等普世价值,但是体育与政治的联系仍然显而易见。正如经济与政治密不可分,体育也深受政治的影响,以当代影响力最大的体育活动——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人们不难注意到体育与政治难以撇清的关系。某种意义上,奥运会不但是定期的体育盛会,也定期地为国际政治活动提供了重要的舞台,并反映了当时国际政治竞争的大背景。事实上,自1936年柏林奥运会以后,几乎没有哪一届奥运会能够完全“免疫”于政治的影响。奥运会百年来的生存与发展始终受到政治的影响,正因为此,上世纪70年代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直言:“我作为国际奥委会主席的95%的问题都与国内和国际政治有关。”对奥林匹克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同样坦承,他每天处理的问题90%是政治问题,10%才是体育问题。
奥运会的政治化,一是体现在以权力来界定体育,将体育视为国家权力的一种体现,也是国家权力的构成来源。另一种是以利益来界定体育,侧重于体育产品输出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以及所传递的价值观念,直接将体育与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竞争联系起来,使体育为国家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目标服务。例如,纳粹德国借助柏林奥运会宣扬纳粹德国的建设成就以及优等民族的“种族主义”理论。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分别以抵制对方所主办的奥运会作为两国的国际政治博弈手段。日本和韩国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展示了国家成长实力,并借助举办奥运会迅速成为国际经济舞台上的新主角。此外,国际奥委会由一个单纯的体育组织发展成为一个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国际行为体,它本身的政治行为与政治利益也通过奥运会体现出来。再有,由于体育交流活动的对外关系功能,体育外交也是体育政治化的一个表现,例如我们所熟知的“以小球撬动大球”的中美“乒乓外交”。在奥运会历史上也不乏体育外交的例子,在2000年第27届悉尼奥运会开幕式上,朝、韩同举朝鲜半岛旗携手进入场地,这一举动载入奥林匹克运动和平象征的史册。
尽管奥运会与政治的联系是一个事实,但我们必须警惕奥运政治化的负面影响。在奥运会与国际政治的关系中,针对奥运会的政治对抗活动成为最为常见的“奥运政治现象”。这些政治对抗活动包括抵制、禁止参加、示威抗议、恐怖袭击等。某个国家对奥运会的抵制表明了它对于主办国或奥委会的政治对抗态度。例如,1976年,二十多个非洲国家为了谴责新西兰与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开展体育交流,并抗议国际奥运会对新西兰的“放纵”,集体抵制了有新西兰参加的蒙特利尔奥运会;1980年,美国等西方国家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为由抵制了莫斯科奥运会;1984年,为了报复西方国家对莫斯科奥运会的抵制,苏联与部分东欧国家以抵制了洛杉矶奥运会;此外,为了响应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对某些国家的政治制裁,国际奥委会经常剥夺某些成员国参加奥运会的权利,例如,为了向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南非施压,国际奥委会连续禁止南非参加6届奥运会。
除了卷入国家之间的政治斗争外,奥运会还为包括个人、公民社团、跨国倡议网络、特定领域非政府组织等形形色色的国内与国际行为体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政治意见表达“场合”,以实现包括反对种族主义、反对独裁统治、反对战争、反全球化、女权运动、环境主义、劳工保护等各种各样的跨国政治目标。例如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期间,一个人权组织发起了抗议美国种族主义的集会活动。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期间,绿色和平组织以环保主义的名义举行了呼吁国际社会加快推进国际环境合作进程的抗议活动。2004年雅典奥运会期间,一些反美的群众组织针对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举行了大规模的反美反战抗议活动。与跨国性政治目标相比较,奥运主办国的政治力量还往往借助于这个“契机”来推动本国的政治目标。例如在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期间,墨西哥的大学生组织发起了反对墨西哥总统古斯塔沃·迪亚斯·奥尔达斯政府的示威活动。韩国民众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举办前夕掀起了大规模的民主化运动,并有效的借助了包括国际奥委会在内的国际舆论压力迫使韩国军政府放松了独裁统治,大大推动了韩国的民主化进程。
除了国家间的政治对抗以及非国家行为体的国际、国内政治目标以外,恐怖主义袭击是另一种严重困扰奥运会的政治事件。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期间,恐怖分子袭击了奥运村的以色列奥运代表团驻地,造成9名以色列运动员死亡。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奥林匹克公园发生炸弹爆炸,造成人员死伤,这两起恐怖袭击给奥运会历史留下了惨痛的记忆。值得一提的是,在近20年内,一些非政府组织(NGO)和个人针对奥运会本身的政治抗议活动也在增加。例如,1998年长野冬季奥运会期间,一个名为“反奥运”的国际倡议网络发起了反对奥运会的抗议活动,同样的反奥运政治抗议也发生在悉尼奥运会期间。此外,奥运会的仪式也成为攻击的目标,1996年亚特兰大夏季奥运会、2006年都灵冬季奥运会、以及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火炬传递仪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骚扰和破坏。一旦奥运政治化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国家受利己主义和私利的驱动,把政治分歧引入奥运会,导致了更多的对抗,如果这种对抗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有可能危及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命力。
人们总是希望维持体育的纯粹性,但事实上体育与政治存在难以割裂的关系。政治作为人类社会上层建筑领域中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与作用,体育概莫能外。由于国际体育活动的易于接近、开放性、高关注度以及符号化意义,体育为各种国际行为体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参与政治竞争和表达政治诉求的渠道。
奥林匹克运动虽然坚持体育的纯粹性和去政治化,但是现代奥运会已经无法摆脱政治的介入和影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以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维护和平为宗旨,因此促进国际政治合作本身就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应有之义。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以其独特魅力以及全世界的媒体聚焦使得奥运会具有无与伦比的国际影响力,进而为奥运会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蕴。形形色色的政治目标欲借助奥运会这个“大舞台”得以展示和实现。对于奥运主办国而言,通过承办奥运会展示其经济建设成就、科学科技水平与社会管理能力;对于其他参加奥运会的国家而言,奥运奖牌数量为国家带来荣誉,提升国家形象与软实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各国的综合实力;新成立的国家通过参加奥运会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接纳;一个国家若被剥夺参加奥运会的资格被视为对它的政治制裁。
从奥运会的历史看,很难完全将奥运会与政治相隔离。只要人类社会分民族分群体,民族与群体生存、竞争的主要依托单位是国家,只要奥运会以国家为主要单位参赛,奖牌数量以国家来排序,在颁奖仪式升国旗奏国歌,那么,至少人们就不能不把奥运会与国家荣誉、国家实力联系在一起。当然,这种“政治联系”是可以接受的。需要警惕、避免的是把奥运会作为政治斗争的“竞技场”甚至是“牺牲品”。面对“奥运政治事件”,国际奥委会和涉及到这些政治事件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国际奥委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组织,总体上坚持体育的“非政治化”立场。国际奥委会始终呼吁在奥运期间停止一切战争和暴力冲突行为。对于国家而言,政治考虑有时候是高于奥运精神的,当国家需要体育为政治目标服务时,国家往往选择牺牲奥运会。对于非国家行为体而言,奥运会为他们提供了难得的参与跨国政治互动的机会,他们也不会放弃这一个绝佳的机会。
在我看来,奥运会能否避免或者减少政治对其的干预,主要还是取决于国际整体的政治环境,当国际整体政治环境趋于合作性,整个世界是和平、团结的氛围,奥运会就更能够体现它的本质——用运动交流文化,切磋体育技能,鼓励人们不断进行体育运动,保持生命的健康。
刘桂海
程老师从国际关系角度提出,奥运会某种程度上影射出了国际政治的势态,反过来国际政治的局势对奥运会有深刻的影响。实际上历史上也是如此,第6届、第12届和第13届奥运都因为世界大战而停止,同样在二战后几乎每届奥运会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抵制问题。实际上奥运会就是一个国际合作。不像联合国,奥运会作为国际体育组织的权力实际上是单边的,是具有决定性的,与联合国统治下的多边主义有本质的区别。面对一个丛林组织,实际上奥运会大家庭给人类合作带来了很多希望,这也是程老师所讲的合作问题。从人类合作的视角来说,奥运会的合作与统治力提供了一种范例。
奥运会的统治力或者说各国之间合作的意愿会不会随着国际上不同国家之间过度的政治竞争而被削弱呢?
曹惠民
程晓勇
国际上近似于恶性或者说无序的竞争会不会导致将来奥运会中的各国达不到原来追求和平中立、追求体育竞技比赛观赏性的预期,由此奥运会的公信力或者奥运会在全球各国民众心目当中的形象遭到严重的破坏呢?对此,我认为大家还是会越来越重视。奥运会是一个和平时期的竞争,各个国家应该会越来越重视。
其实奥运会本身不具有特别强的政治统摄力,因为政治需要有暴力工具,强力需要政治规则,那在国际政治层面上才有强力去约束各个民主国家契约制度的建立。奥运会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我认为不是政治问题,是生存的问题,是经济基础的问题,是奥运会在全球影响力大幅度缩减的问题。比如说奥运会举办的规模越来越大,没有人愿意去承接,其生存就受到非常大的影响,这是根基的动摇。这个时候奥运会需要什么呢?恰恰需要政治力的介入。比如说这一次的东京奥运会,日本民众其实一直反对,奥运会开幕式前反对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几,但是奥运会一开幕就变了。为什么?因为奥运会开幕式呈现了日本文化的特色,对于日本人的精神振奋是起到一定影响的。当然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中日对抗的这种情绪,可以激发出日本人的民族情怀,也可以转移他们对于奥运会抵制的注意力,所以国际奥委会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制造这样的桥段,来进一步提升奥运会的吸引力。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在娱乐方式极大丰富的当代,国际奥委会也在想办法去吸引年轻人,比如通过流媒体、短视频等方式来去进一步保存奥运会影响力,也通过政治化矛盾冲突,去进一步去拯救其逐渐下滑的社会影响力。
王润斌
刘桂海
实际上奥运会离开政治的生存空间很小,奥运会如果市场化的话,其影响力会越来越小。所以巴赫在2020年的时候提出来一个观点,就是奥运会抗争,奥运会展现出一种政治抗争,抗争也是一种捍卫和平的方式。
主持人总结
刘桂海:
这次论坛讨论“奥运会政治化”,王老师提出来政治化的视角,刘老师提出了体育与政治之间的张力,曹老师提出了体育的文明之争与价值之争,程老师提出了国际政治合作的问题以及软实力的问题,各位老师从公共管理、政治学、体育学,还有国际关系的角度的不同专业的视角展现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这里面政治化、合作、国家利益,国家主权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对我们理解这一议题来说是很有价值的。
延伸阅读
权力、价值与体育:奥运会的政治隐喻 | 圆桌论坛第061期
“马拉松热”背后的地方政府责任之考|圆桌论坛第057期
往期精彩回顾
【圆桌论坛】
奥运会政治化|数据出境(下)|数据出境(上)|马拉松热|特斯拉维权|学术评价|教育焦虑|性别气质|技术时代|女性主义|外卖骑手|应急管理|青少年科技|离婚冷静期|鲍毓明性侵案|疫情防控|线上教学|X国病毒|洋女婿事件|高材生中小学任教|疫情事件|医患关系|猪肉分期|加班文化|网络暴力|文科何用|再思“北大退档”|生活机遇|恶意举报|粉丝与偶像|垃圾分类|微信工作群|地名修改|数据保护|你为何如此焦虑|网络众筹|仁济医院424事件|流量操控公共舆论|煤改气|基因修饰|学术不端|教育公平|AI角色|再谈东北|文化产业监管|脱贫攻坚|生育风波|“指向弱者”的暴力|高考状元|国家与个人|人才新政|LGBT|高校X骚扰|知识付费|学生会|地域黑|网络审判|城市人口政策|“江歌案”|女士优先车厢|社区运转|共享单车
【学术争鸣】
政府创新|技术与监管(下)|技术与监管(上)|国家能力|实验政治学|应急管理
转载授权:圆桌论坛为政治学人推出的系列活动,以上为本次论坛全部线上活动纪实,文章为原创作品,任何纸质或网络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号:zzxrbjtd)。
嘉宾招募:欢迎海内外教师、博士生参与圆桌论坛的讨论,欢迎发送您的意愿和个人简介到zhengzhixueren@sina.com邮箱报名。
议题征集:如果有感兴趣的议题,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告诉我们~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
负 责 人:吴玮莹
编 辑:岳 婷
初 审:林佳怡
终 审:大 兰、王 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