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熟悉的故宫,再度开启神秘

2016-06-11 王晓溪 王岩 北青影像
点击上方“北青影像”可以订阅
故宫博物院今天发布一系列最新文物保护成果,迎接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其中,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对慈宁宫广场长信门西北侧基建勘探坑进行考古调查,取得重要收获。
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故宫,还有多少“秘密”等着人们慢慢去发现。

摄/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岩
1
首次发现明代大型宫殿建筑遗迹
这是紫禁城内首次发现明代大型宫殿建筑的墙基、以及建筑基槽遗迹。在考古现场,故宫单霁翔院长评价说:“古代工匠们的敬业精神由此可见一斑。今人可以从这里清晰的地层剖析看出,绝对不可能有豆腐渣工程出现的可能。”故宫考古人员说明,此处大体量墙基在层位关系、施工工艺、出土遗物等方面与慈宁宫花园东侧发现的明早期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基本一致,可以判定其始建年代为明早期,废弃年代为明后期。虽然这段墙基的东西向长度和南北向宽度目前暂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与南侧约60米的慈宁宫花园东院明早期大型宫殿基础在功能上有密切关系,是紫禁城建造之初具有宫廷分区功能的大型墙基。
在东西向宽2.5米、南北向长5.4米的探坑内,故宫考古工作者在距地表深0.3米以下发现整个慈宁宫区域大面积存在明后期的砖铺地面和厚约0.3米的夯土层。在探坑南壁上可以看到明后期的夯土层下为残存20层、残高2.8米的砖砌墙基。墙基的北侧是起加固作用的厚约2.8米的15层夯土夯砖层。墙基的底部是生土上直接下挖的斗型基槽。在探坑底部北侧距墙基约3米、距地表深约4.4米的基槽内发现东西向4根木质地钉(竖桩),地钉之上为东西向一组排木和南北向一组排木(卧桩)组成的桩承台。桩承台向南延伸在墙基之下,桩承台周边基槽内夯筑厚约0.8米的碎砖层,使整个墙基更为坚实牢固

考古工作者甚至在基槽内部发现了古代工匠作业的痕迹--脚窝,当年,他们就是踩着同样的路径小心翼翼为紫禁城宏伟的建筑打下地基

2
养心殿文物首次大搬家
养心殿几乎见证了雍正朝以后清代历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是清代皇帝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的中心场所。 为了给养心殿文物一个修整的机会,养心殿可移动文物的昨天第一次撤陈离开这里。
在撤陈工作现场,要先对“原貌”进行基础影像采集工作

首先移动的是曾经“垂帘听政”房间内的皇帝宝座

小心翼翼的将宝座装箱

多人一起操作,不能有一点闪失

将陈设如玉器、漆器、珐琅、玻璃、盆景、钟表等,撤陈回库

家具陈设和帷幔也将暂时撤陈回库

3
故宫雕塑馆全面开放期待文物回归
继去年故宫雕塑馆开放了雕塑荟萃馆、汉唐陶俑馆、修德白石馆三个展室后,经过半年的筹备,位于慈宁宫大佛堂的“佛教造像馆”和其西庑的“砖石画像馆”展室于今年4月底对公众开放。至此,作为故宫博物院常设展览的雕塑馆已实现全面开放,恭候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赏览。
继去年故宫雕塑馆开放了雕塑荟萃馆、汉唐陶俑馆、修德白石馆三个展室后,经过半年的筹备,位于慈宁宫大佛堂的“佛教造像馆”对公众开放

石比丘像 (唐  618—907年)

同时开放的还有“砖石画像馆”展室。至此,作为故宫博物院常设展览的雕塑馆已实现全面开放(王祥卧冰求鲤砖 北宋 960~1127年)

4
毓庆宫区域修缮工程接近尾声
毓庆宫建筑群原为皇太子宫而兴建,而后光绪、宣统等皇帝曾在此处读书,作为清代统治者接受汉文化思想的重要场所。它见证了由康乾盛世到晚清没落这一历史过程。毓庆宫建筑群总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式,结构严谨,秩序井然,历次改造不仅是对其功能与格局的变化,同时更是封建等级礼制中王权至上思想的具体体现,作为中国礼教文化的一个侧面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多次对毓庆宫进行了保养、维护,并于195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半个多世纪以来,毓庆宫未再进行大修。此次修缮前,毓庆宫区域各处有不同程度损坏,2014年8月21日,故宫博物院开始对毓庆宫进行保护修缮,计划于2016年6月30日竣工,历时742天。
已经修复好的部分,焕然一新

毓庆宫其中的一间室内

宫内就还没有进入最后的摆设阶段,墙上的西洋机械钟却让人驻足

5
今天西总布小学的学生还在故宫上了一节有趣的动手课。学生们一起了解了八旗制度的相关知识,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一起制作了八旗娃娃平面人偶。
别看我是男生,也一样细心哟

这个八旗娃娃萌不萌

编辑/陈柏 耿蕾

北青影像《北京青年报》摄影部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透过镜头看生活微信号BEIQINGYINGXIANG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