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几个故事告诉你,总书记批示的廖俊波有多优秀

2017-04-14 姜洁 人民日报政文
欢迎订阅“人民日报政文”!

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公号“人民日报政文”(ID:rmrbzhw)。版权保护,从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开始。
4月14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廖俊波同志任职期间,牢记党的嘱托,尽心尽责,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无愧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称号。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

廖俊波是谁,他到底有多优秀,竟然让总书记作出如此长篇批示?这位48岁的干部,生前是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曾任政和县县委书记,2015年6月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2017年3月18日,廖俊波同志在赶往武夷新区主持召开会议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下面,我们就通过几则小故事,来了解一下廖俊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吧!


2017年2月15日,廖俊波在南平市武夷新区考察。危贤锋摄


“俊波你好”对联贴上百姓家


在政和县城关渡头洋居住的张承富老人家门口,贴着一幅对联,上联:当官能为民着想,下联:凝聚民心国家强,横批:俊波您好。


这位71岁的老人家住政和县熊山街道渡头洋上河滨路3号,那片区18栋房子背靠七星溪河滩,过去,河道漂流物的沉淀和居民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倒,造成脏乱差现象严重,夏天蚊子苍蝇满天飞,居民意见很大,周边居民都来张承富家商议对策。老人建议在房子背后修建一条步行栈道,计划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预算约60万元,大家一致同意由张承富牵头成立理事会,负责栈道修建事宜。

2014年9月,张承富等人把请求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修建栈道的报告分别送给县委、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过了一段时间,2014年10月的一个下午,老人找来时任县委书记廖俊波的手机号码,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发了条短信给廖俊波,问他有没有收到他们的报告。廖俊波当即回了短信:“报告没收到,下周一上午到我办公室面谈。”

按约定时间,张承富约上理事会3人,带着报告一起到了廖俊波办公室,说了修建栈道的事。廖俊波问:“修建栈道需要多少钱?能自筹多少?需要协调什么部门?”张承富回答:“大约60万元,我们自筹60%,需要协调水利和住建部门。”听完汇报,廖俊波当即回答“好的。”他帮忙协调了有关部门并落实了建设资金,栈道修建工程终于启动。2016年,一条长280米、宽3.2米的水泥栈道建成了,渡头洋上河滨路沿河18户居民喜出望外,放鞭炮庆祝。张承富老人写下了这副对联,贴在门上就再也没揭下。


有惊无险的蓖麻子事件


2012年11月8日,政和县石屯镇中心小学一名三年级学生将家里的工业用蓖麻子带到班级,跟同学说是神药,吃下后会有神功,导致全班20多名学生中毒。


廖俊波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将8名重症患者送到南平市第一医院抢救,还有15名症状较轻的患者在县医院救治。为避免有的孩子不敢讲真话、误服后症状不明显耽误救治,廖俊波带着班主任和村干部跑到村里,挨家挨户询问孩子状况,一直跑到深夜11点多,将全年级100多号学生全部排查了一遍才放下心来。紧接着,廖俊波又连夜赶往南平探望8名重症患者,看到他们体征平稳后才松了一口气。

次日,又有两名学生的症状加重,廖俊波立即让人联系将他们转诊至福州总医院,历经十余天后终于康复。此次事件,所有学生均得到及时救治,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事后,学生家长给南平市第一医院、县教育局和县政府送去了感谢的锦旗。他们却不知道,廖俊波为了他们的孩子,整整几夜都没有睡好觉。


垃圾村变成了美丽的“白茶小圳”


政和县石屯镇石圳村,如今是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白茶小圳,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游客超万人次。看着古朴的民居、潺潺的流水、幽香的茶社,很难想象在四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出了名的“垃圾村”,村里的河沟淤积了近三十年的垃圾无人清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除了本村留守的老人儿童,外村人都不愿踏进村里。


廖俊波当县委书记后,听说石圳村的十个妇女成立了村巾帼理事会义务清理垃圾,专程到村里走访。他鼓励她们不仅要整理卫生,还要恢复村容村貌,申报美丽乡村,想办法搞旅游项目。巾帼理事会会长袁云机记得,那时每个月廖俊波都要到村里来三四趟,问她最近有什么想法,遇到什么困难,有没有需要他帮助解决的。

石圳村的余金枝老人至今随身珍藏着一张廖俊波和她的合影照片,生怕家里人弄丢。2015年4月的一个下午,烈日当空,正在茶园里采茶的余金枝,没想到县委书记廖俊波突然出现在面前。“阿婆,我来帮你采茶。”余金枝一看,原来是常到村里调研的廖俊波,连忙说“谢谢”。“这样的茶现在采有点可惜啊”“您估计这些茶能卖多少钱呢”“我采得还算专业吧,我从小就采茶挣工分呢”……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在愉快的交谈中,廖俊波既帮助了年迈的余婆婆干活,也完成了一次民意调查。


廖俊波(左一)带领农技人员帮助花农解决技术难题。吴隆重 摄


“赚钱的事你们来干,不赚钱的事让我们来干”,廖俊波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在他的帮助下,水、电、桥、路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石圳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有100多名村民回到本村从事旅游等相关产业,村民人均收入翻了几番,村里的老人们都说日子好得“像是掉进了蜜罐里”。

本期编辑:郑思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