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奔驰哭诉维权”案:正视“按闹分配”背后的维权成本

张璁 人民日报政文 2019-09-05

点击上方“人民日报政文”可以订阅哦




车还没开出4s店就发现发动机在漏油,奔驰女车主为此坐在车盖上哭诉“店大欺客”的视频引燃了舆论场。连日来,无论是法规政策的适用,还是相关企业的“前科”,都被媒体和网民放在放大镜下逐一检视。据最新消息,维权的女车主已与相关企业达成和解,事件暂时也就此告一段落。



最令人唏嘘的是,为何整起事件会经历从“讲道理”发展到“不讲道理”的戏剧性转折,让“协商解决”的初衷最终化作了“按闹分配”的无奈?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网上有评论说,这件事如果不经这么一闹就不可能有合理的解决。尽管这种说法失于偏狭,但却也反映了现实中不少消费者维权中成本高昂的真实困境。



有效的权利维护必然要讲成本,得不偿失就会让人视为畏途。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维权成本过高的情形。比如,在电子商务等日常消费领域中常见的小额消费维权,由于所消费金额与请律师、打官司的费用相比不值一提,许多人碰到了就只能自认倒霉,忍气吞声。再比如,面对一些大公司的“店大欺客”,企业由于在资源、知识等方面对消费者具有压倒性优势,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维权不仅能力不足,甚至在心理上也落于下风。


维权成本若居高不下,反过来又会侵蚀社会的契约精神与诚信意识。原本,平等主体之间之所以能合作凭的是契约精神,而商业社会能有效运转的润滑剂是诚信意识。但这两者并非凭空产生,如果一方破坏契约与诚信而能够从中获益,那么天平的平衡就会被打破。维权成本高一方面意味着消费者难于维权,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企业可以不惮于消费者维权。



最近由于奔驰车的维权事件,很多人都开始讨论起“柠檬市场效应”。“柠檬”一词在美国俚语中有“残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的含义,因此“柠檬市场”也就是指“次品市场”,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罗夫因其对“柠檬市场”的研究还赢得过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个“柠檬市场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因为“卖的要比买的精”,为此买方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尽量压低出价来避免潜在的风险损失、维护自己的权利,这就导致了真正好的产品得不到应有的报偿,最终出现了劣币淘汰良币,市场上反而充斥着次品的局面。

然而,如果在权利义务的分配上更偏向于保护处于弱势的消费者,比如在退换货上更加简便易行,不必附加诸多限制条件,那么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自然也就更强,从而不必首先考虑自身风险的规避。由此可见,在消费领域除非以法治的刚性约束加以权利平衡,否则长此以往就难免陷入互不信任导致市场萎缩的恶性循环。


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最终还需要从司法与监管两方面着手。现实中,一些地方存在司法不公或监管部门不作为、慢作为等现象,公信力不强就容易迫使消费维权走上“信访不信法”的怪圈。不过,得益于法治的不断进步,相比过去我们在社会诚信建设、纠纷解决机制上都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在不少领域维权成本过高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例如在司法上,正式的救济渠道固然在时间、精力、金钱上耗费较高,但近年来从简化审判流程到发展多元纠纷化解机制,目的都在于直接将消费者的讼累减下来。尽管如此,在消费者维权上,司法机关与监管部门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合理维权不得不诉诸“按闹分配”,这是法治建设不断完善中尚难避免的遗憾,但也暴露了当前亟待补上的短板。只有维护权利既经济又高效,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维护权利的热情,一个社会的法治才能更成熟,诚信才能更完善。


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独家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公号“人民日报政文”(ID:rmrbzhw)


本期编辑:卢晓琳、朱战缘


一周精选

四个“关键词” 聚焦2019年高考!

来“艺联”!看场真正的艺术电影

●人民日报调查:仿古建筑未批先建?要不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