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海归创业何去何从?“双创”升级版指明三条路

2018-03-19 广州留学人员服务中心

既低头干活,又抬头看路,是创业者的必修课之一。


李克强总理今年两会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打造“双创”升级版,指明了未来几年的“双创”的宏观走向和政府支持重点。海归作为中国第四次创业浪潮中的生力军,既有天然优势,也有不争劣势,该如何理解“双创”升级版,从中精准把握未来创业走势呢?我认为,要在创业内容、创业方式和创业孵化三方面的升级上做足文章。


创业内容升级

从简单的商业模式创业向高质量的技术创业升级


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第一次创业浪潮,1992年的第二次创业浪潮,到2000年左右的第三次创业浪潮,直到从2012年开始的第四次创业浪潮,中国的创业一直以跟随和模仿的商业模式类创业为主,制度的松绑、市场的拉动是背后两大推手,真正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突破实现的创业还较少。然而,在一轮又一轮创业浪潮释放了巨大能量后,商业模式创业的红利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未来迫切需要寻找更强大的红利引擎——这就是技术创业。


2015年是一个转折点,经过多年积累,全球科技呈现出加速发展和突破态势,其中既有当前大火的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通用技术,还有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等专业领域的技术,技术创业不仅成为欧美国家的专有品,也正在成为中国创业者和投资人的新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归创业有了更大空间。因为海归本身有相对较好的技术背景和丰富的海内外技术圈层,在解决技术来源、攻克技术难题、网罗技术人才、打入海外市场、吸纳海外资本等方面有着天然优势,更利于向高质量技术创业升级。例如,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曾在谷歌工作的“出门问问”创始人李志飞,就利用自己在美国工作的背景和学术资源,建立了一个国际后备人才库,需要人才时很快就能跨越太平洋在美国“点对点”地精准找到合适的人,其核心团队成员要么是当年在谷歌的同事,要么是在美国名校(包括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相关专业实验室的技术人员。


注意,这里所说的是“高质量”技术创业。中国以往并非没有技术创业,比如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创业,也是一群海归把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引入国内,但互联网技术本身源于国外,中国人并没有技术话语权,也缺乏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创新。所谓的“高质量”,不单指技术的领先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领先性实现高质量的创业产出,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本身的高质量,即技术本身的领先性;二是技术解决问题的高质量,指用技术解决痛点问题或创造新需求的程度;三是技术商业模式的高质量,指基于技术的商业模式的变现能力。对海归来说,这三个方面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做到。很多海归经常会说:“我的技术全球领先……”但他们忽略了对创业来说更重要的一些问题,比如:恰当的应用场景,究竟有没有真正解决痛点需求,最终的变现逻辑是否行得通等。因此,唯“技术决定论”难以真正实现商业模式向技术创业的升级。


创业方式升级

从完全独立型创业向依托成熟企业的“内创业”升级


伴随着高质量技术创业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单靠创业团队能够获取技术创业所需足够的专业化资源吗?


2017年,在一次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创业高级研修班上,一名来自山东的海归创业者在课后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团队和海尔的一个“内创业”团队同时参加创业大赛,我因为技术领先得到了大赛冠军,投资人最后却把钱投给了海尔的创业团队。一直没想明白是怎么回事?”其实,这恰恰是依托企业进行“内创业”的魅力所在,也是创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


以前人们一提到创业,必然会想到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成立一个独立创业团队干所有的事,与其他企业或组织之间没什么关系。然而,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一方面,随着技术创业对专业化环境、设施、设备和配套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单靠团队自身很难获取所需的各类专业化资源。比如做光电集成芯片创业,不单要空气清洁度很高的厂房环境,即便一台二手的检验检测设备都要上千万元,一般的创业者很难做到。另一方面,企业中有大量专业化资源和产业链资源一直在“睡大觉”,很多聪明的企业家发现,如果开放这些资源,让创业团队在企业内部利用好这些资源,将会产生双赢的效果:企业利用创业团队进行创新试错,激发内部活力,推动成果转化,寻找未来方向,有可能解决转型升级中遇到的一系列困惑;创业团队则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获取相关的软硬件技术资源和企业多年积累的产业链资源,甚至获得企业的品牌背书,让创业可以不从零开始,进而加速产品迭代,提高创业效率。

所以,我给那位海归创业者的回答就是:因为海尔的“内创业”团队背后有一系列专业化技术资源和产业链资源,投资人不只看技术,更看重把技术变为生产力背后的各类专业化产业链资源,这就是“内创业”的价值所在。事实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因为转型升级、人才流失、传统创新手段逐步失效等原因,开始为内外部创客提供平台和相应资源,越来越多的创客也开始到企业大平台上去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这种创业方式的升级,让原来只能单枪匹马、自力更生的创业者多了一种创业组织层面的选择,也让企业老板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开放式创新”找到了一种新的落地方式。


当然,要真正实现从独立创业向“内创业”的升级,并非上文说的那么简单,其中有很多暗礁和大坑,如何真正让“内创业”成为1+1>2的游戏,如何让企业的存量资源真正变为创业者的增量产出,不仅需要企业和创业者双方理念的一致和一把手的强力支持,还要有正确的“内创业”方向、高效的运营方式、恰当的治理模式、精准的激励机制、合理的资源分配手段等。但无论如何,形成一种与企业资源结合的“内创业”思维,是海归创业者们在“双创升级”时代必不可少的核心思维。


当下,“内创业”平台主要有三类来源:第一类是相对成熟的企业转为创业平台,吸纳外部创业者,如海尔、大唐电信等传统的行业龙头企业;第二类是科研院所依托自身行业特点提供“内创业”平台,如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等;第三类是某些新经济形态的企业本身就是“内创业”平台,如韩都衣舍通过“三人小组”模式快速孵化出若干个互联网服装子品牌,推动企业快速扩张。海归创业者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内创业”平台。


创业孵化升级

从提供通用服务的孵化2.0快速向提供专业服务的孵化3.0升级


“双创升级”不仅是创业者的事,更是创业孵化器的事。当前,中国各类政府办和社会化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包括各地建立的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数量虽然众多,但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大量孵化器的专业化能力不足,仍停留在孵化1.0向2.0升级的阶段,离真正的专业化众创空间仍有相当距离,难以满足海归高质量技术创业的要求。


简单来说,孵化1.0是提供最基本的孵化空间,让创业者有一个干活的地方,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创业房东式服务”,它的专业化程度和进入壁垒都相对较低;孵化2.0则是在孵化空间的基础之上,提供商务、法务、财务、融资、行政、人事、初级分析诊断、公关等创业早期所必需的一系列服务,这些是所有创业过程中的通用性服务,专业化程度和进入壁垒中等,现在绝大多数孵化器或创客空间都会提供这类服务,可以称为“创业保姆式服务”;孵化3.0则是指与特定的行业和技术、产品、体系结合,提供专业化的行业软性和硬性技术服务、战略咨询和运营诊断服务、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和市场资源服务、资本运作服务等,这类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和进入壁垒最高,必须有专业化人士,经过长时间积累才可能提供,尤其在创业后期阶段,创业团队急需的正是这类专业化技术服务和产业链服务,可以称为“创业导师式服务”。对以技术创业为主的海归创业者来说,专业化服务会使其更快速高效地突破创业路上的专业瓶颈。


在“双创升级”的大趋势下,专业化孵化是必然之选。从1.0的“创业房东式服务”到2.0的“创业保姆式服务”再到3.0的“创业导师式服务”,升级将不可避免地重新整合和淘汰大量不具备专业化服务能力的孵化器和机构,从提升整个社会的创业孵化效率和水平而言,这是件好事。而要真正让孵化服务变得专业,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通常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院所模式”,即很多专业化的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基于原有研究基础转为“专业化众创空间”。如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江苏省建筑科学院分别针对光电集成领域和建筑材料技术领域成立的“中科创星”和“博特新材”众创空间;第二种模式是“企业模式”,即拥有专业化资源和技术积累的成熟企业,在企业内部成立众创空间为创客们提供专业化服务,如大唐网络;第三种模式是“联盟方式”,即社会化孵化器与特定企业联盟,比如北大创业训练营与北汽奔驰深度合作,提供专门针对汽车行业智能制造的专业化孵化服务,不少地区的留创园也在结合各自区域的产业布局,提供专门化的创业孵化服务。


“永远都不要与趋势为敌”,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双创”。“双创升级”就是不可逆转的未来大势,它是实实在在的升级,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顺升级者昌,逆升级者亡。高质量技术创业升级、“内创业”升级和专业化创业服务升级,正是三个重要的升级方向,海归创业者和海归创业服务机构要对此有足够清晰的认识,进而探索适合于自己的升级之路。(作者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博士,清华经管学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双博士后,现任中科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服务创新研究部主任)

转自:神州学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