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轻生的我,被那个画面拯救了︱曾颖
作家创意作文,传授写作心法
全文共 2401 字,阅读约需 6 分钟
撰文丨好课
青年文摘丨原创出品
五月 向青春致敬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华民族在复兴之路上形成了许多可贵的精神,有抗战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有伟大抗疫精神、探月精神,有女排精神、工匠精神……班级计划举行“筑梦·追梦·圆梦”主题班会,根据你的职业生涯规划,你认为未来自己的职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你又将怎样在从业生涯中发扬这种精神?请结合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作家简介媒体人、作家,先后在《南方周末》等数十家报刊和网站开设专栏。出版《别不相信微笑可以救你的命》《借脸》《英娃的幸福生活》《小幸福》《人生是一场无人相伴到底的旅行》等十多部文集。
作家创意
The May
“精神不是口号,也不是作秀,而是指导人奋进前行的能量,是做人做事能成功最关键的元素……从古至今,我们中华民族从来都不缺少这样的能量。”
——曾 颖
作家作文
The May
我所佩服并愿意一生效仿的精神
文/曾 颖关于精神,我所崇敬并愿意一生效仿的,是面对苦难的百折不挠。
我很喜欢电视剧《最美的青春》,讲述的是一群年轻人,凭着青春与热血,用几十年的时间将黄沙之源赛罕坝,变成了上百万亩森林的故事。剧中,最打动人的情节是负责育苗的技术员冯程,一个人在天寒地冻的荒漠上育种,连续几年颗粒无收,几近崩溃。但他心中一直坚定地认为,种子一定能够育出来,因为挺立在寒风中的那棵仅存的百年老树,给了他信心——那棵树表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森林。
这是我在近年的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关于精神力最直观最有力的表现,在这里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一个“信”字。那里的人们,因为一份相信自己终究能够走出一条希望之路的信念,而让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悄然遁去。精神之力,对于处于贫困甚至绝望中的人的作用,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民族的传统里,装满了填海的精卫鸟,挖山的愚公,追太阳的夸父和射太阳的后羿,这些人物和故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个弱小者面对与他体量和能力完全不匹配的敌手和困难时,不避让不退缩,咬定一个信念,干就完了。这种不服输精神,成为我们中华文明中一抹令人感动的底色。在这样的文化浸润和激励之下,我们的祖先们,将太多的不可能变成了人间奇迹,并且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不是唯意志论者,也不相信过分渲染的精神胜利法之类的东西。但我相信,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正确而积极的精神所起的作用,肯定是至关重要的。
我十九岁时,因为工作条件太艰苦,对前程充满了绝望,在一次失恋之后,决定跳崖结束自己。但就在去往悬崖路上的一个小店里,我从仅有一个频道的黑白电视机上,看到生活在沙漠深处的一群人,他们用滚烫的沙烤馍为生,主要的水源是一种老西瓜,居然还坚强地生活着,并且每日里还会弹琴唱歌赞美天空和大地。那个画面,对我影响至今。
我由此知道,比苦难更可怕的,不是苦难本身,而是面对苦难束手无策和丢刀认输。幸运的是,我们的祖先,都不是这样的。他们在每一次苦难来临时,不是选择躲闪和躺平,而是以不屈服的精神,百折不挠,把一次次灾难和危险,化为机会。人类也就在一次次苦难与机遇的轮回中,走到了今天。而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幸运的一代人,我们乐享了前人赐予我们的一切便利,并且站在了阶梯的顶端。但这并不是终点,而只是承前启后的一个阶梯,我们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这个时候,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未来的希望,都将是一种力量,引领我们走向未来。
虽然,在未来世界的眼中,我们的努力,可能只是一粒砂,但那也是大厦的组成部分!
学生作文
The May
以史家精神 记世间万象
江苏省阜宁中学 吴梦凡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我规划的职业是纪录片摄影师。
纪录片不是vlog,vlog太短、太碎片化,它支撑不住世间百态之盛,它甚至虚假,为了一个精美的镜头,不惜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只为“虚假繁荣”,博人眼球。
纪录片不是商业电影,商业电影功利性太强。的确,或有某些堪称经典的大作把故事演绎得动人心弦,但最终不可避免会把现实与过去艺术化,不够真实。
一部真正的纪录片应该把真相带给观众。当然,要说真实性,首推史书,我愿以史家求真求实的精神,拍一件事,就应当专注一件事,综其终始,考其幽微。
为了拍云海翻涌,摄瀑布奔流,赏草长莺飞,观万家灯火,我愿意长期摄影,我要把我看到的天地和人间大美记录下来。为了讲述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为了披露让人揪心焦虑的事件,我愿意“上刀山,下火海”,我要把我洞察到的真相记录下来,关注民生疾苦,抚平世道人心,即便历险闯关,也要守得云开日出。
我要开一辆越野车,从北非的沙漠到南非的好望角,去拍动物大迁徙。我要用摄影机拍摄从北非荒漠,经动荡中东,抵达欧洲某个不知名的小镇的整个经历。我要把世界拍给你看,即使我可能因为语言不通、水土不服、风俗不同,甚至不测风云而搞得十分狼狈。
我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纪录摄影不仅需要花费很大的财力、物力,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但我愿意,因为我深知,要弘扬史家求真求实的精神,是必须付出代价的。
司马迁为了创作《史记》,“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足迹遍布中国。而我今后除了仰视,还要俯视与平视,眼里有阴晴冷暖世相,心中有悲天悯人情怀。既然世间有人被“冷气”裹挟,那我愿效仿鲁迅先生,去尽自己的一份力,发自己的一份光,拨开云翳,引领他们“向上走”,看到诗和远方。“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但我愿意,因为我深知,要弘扬史家求真求实的精神,是必须古道热肠的。
我将风雨兼程,一直走在记录世间万象的路上,无论结果如何,也无怨无悔。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图/摄图网
「青年文摘阅读与写作训练营」专注阅读与写作
持续提供经典、原创、实用、有趣的内容
原创投稿邮箱:gfzwlm@126.com
可点右上角“...”选择“设为星标”★
不错过每一堂精彩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