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单丨四首《卜算子》与傅聪丨“不是信念、信仰至上,而是情感至上!”
第一部分
有人曾说:如果傅聪的演奏艺术有什么是非常确定地具有中国性的话,那就是他坚持一种中国式的审美标准和品味,去甄选自己的演奏曲目。我一直试图总结这个标准。经过这种标准筛选之后的作曲家,是莫扎特、肖邦、德彪西、舒伯特、斯卡拉蒂,和傅聪在晚年新添的海顿。他们之间有一个共性:不是信念、信仰(faith)至上,而是情感(sensibility)至上;宗教和道德教条感不强,但对人类感情各种状态的体会,却极为敏锐。不知道您能否从他演奏的斯卡拉蒂K.213(L.108、P.288)中听出这层情感至上味道?或许暗合了陆游这首卜算子中的“寂寞开无主”、“只有香如故”吧?傅聪说“斯卡拉蒂是最健康的”,我看是不错的。
译文:驿亭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赏析:这是陆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古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两句即是《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陆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陆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诗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政治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陆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诗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陆游《怀成都十韵诗》卷,纸本,行草书,34.6cm×82.4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第二部分
有人在听过傅聪的海顿后这样写道:自己不懂海顿的音乐,原来对海顿没有多大感觉,只是觉得他的作品似乎宫廷味道很重,而且属于欧洲古典中的古典,很严格,其中的宗教感似乎与中国人的审美感受很有些距离。 但傅聪对海顿的阐释,让自己感受到了海顿作品中的喷薄而出的生命活力,感受到了音乐中的丰富明快的色彩和饱满的张力。 据说傅聪发现了海顿作品内在的乐观与幽默。 自己则听到了博大浑厚的音调。 这是位孕育了贝多芬这样伟大艺术家的大师,他的音乐很宽广,充满了戏剧性的节奏变化。 傅聪在处理雷霆万钧的声调时, 并不生硬,而是刚中有柔,而浪漫柔情的曲部,又不失力度。 看他弹奏的身影,觉得他与海顿的音乐已经溶化在一起了。 不禁想到近年风头正劲的某位年轻钢琴演奏家,觉得后者过于张扬,其内在的力量明显不足。这首海顿的降A大调奏鸣曲的柔板中你能否听到苏轼《卜算子》中的“时见幽人独往来”,“寂寞沙洲冷”呢?傅聪说“海顿跟土地很接近”,所谓“泥土”就是一颗赤子之心吧?
译文: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赏析:此篇是词人被贬居黄州后的抒怀之作。词借咏孤雁夜飞抒写政治失意的孤寂忧愤之情,表现词人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上片写词人独居定惠院的寂寞冷清。“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出一幅夜深人静的画面:半轮残月高高地挂在梧桐树梢,漏壶已尽,夜已深,四周一片寂静。在这样孤寂的夜里,“谁见幽人独往来”,谁能看见那幽居人独自往来呢?他隐约出没,就像那“缥缈孤鸿影”。词人以寥寥笔墨,即将一个独来独往、心思缜密的“幽人”形象描出来。末二句虚实相间,先写“幽人”独自走来,后将人、鸟形象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又以诗意之美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缺”、“ 疏”、“断”几字写尽幽独凄清的心境,为上片罩上悲凉的气氛。
下片承接上文,专写孤鸿,借孤鸿寄托自己满腹怨恨而又不愿攀龙附凤的情怀。“惊起却回头”一语双关,既可言说孤鸿被惊起而回头,也可言说“幽人”猛回头。而下句“有恨无人省”也是两层意思,一层为孤鸿因无故被惊起,故心怀怨恨,无人理解。另一层意思为词人所思,言自己被贬谪黄州时的孤寂处境。“拣尽寒枝不肯,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选求栖息处的情景,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也不愿栖息高枝。此处,词人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自己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惊”、“恨”、“寒”、“寂寞”、“冷”等词眼写出词人在患难之中“忧谗畏讥”的情绪。
全词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冷峻,为词中名篇。黄了翁《蓼园词选》评为“超诣神品”。黄庭坚《山谷题跋》说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第三部分
有人说,傅聪选弹的曲子,尽管作者不同,题目各异,但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叙述为主咏叹为辅。于朴素中见真情。绝不追求华丽夸张。似乎是一天风雨故人来,夜深人静,烛光荧荧,一壶浊酒,两个朋友互相倾诉。人世沧桑,相逢不易,说不尽的波云诡谲,艰难险阻,儿女情长,家国忧心。时而低语缠绵,时而激昂慷慨,时而默然相对,但闻窗外风雨雷霆之声。李之仪的《卜算子》可谓家喻户晓,这不禁令人想起英年早逝的舒曼与克拉拉阴阳两隔,来听这首傅聪演绎的《梦幻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a0142vq1a8y&width=500&height=375&auto=0霍洛维茨《梦幻曲》
赏析: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
词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隔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毛晋盛赞这几句为“古乐府俊语”(《姑溪词跋》),可谓一语中的。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一脉遥通。这样以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是感情的深化与升华。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
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第四部分
记得还是夏天,怎么一晃就要入冬了?更别说春天了,这一年过得真快!诗人说:“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往。”在我看来,回到春天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听听傅聪的D.960,特别是第四乐章。有人曾这样写道:这首史上最伟大或者说最完美的钢琴奏鸣曲,我听了20多年,好听,但却从来没有给我带来真正意义上属于我自己的那份打动。一年52个礼拜,按平均每两个礼拜听一遍算,这曲子总计应该也听过近500遍了吧,可是直到不久前听到傅聪1997年5月11日在伦敦St.John's Smith Square的那个现场录音,我才感到真正把这部曲子听进去了。所谓醍醐灌顶,所谓淋漓酣畅,所谓茅塞顿开,是也。说不清楚这是为什么,就是神奇。如同你行走于茫茫黑夜,某一刻,天边曙光乍现,一抬眼,天就亮了!带着一种被唤醒的感觉,我听到在傅聪指间,舒伯特所特有的一条条清纯、稚嫩而饱满的旋律线,在大小调的一连串神秘转换中源源不断地纷至沓来,又在无穷无尽的反复中滚滚向前,其间,这个似乎患上青春躁动症的年轻人,一边探头探脑、吞吞吐吐、欲言又止地流露出他的迟疑、羞涩和张皇,一边却又无所顾忌地将这种迟疑、羞涩和张皇抛诸脑后,以冲动、草率、执着而诚恳的神情,裹挟着无边无际的世事烦忧,在一片风卷残云的气象里尽情撒野,而我,也因此抓狂。那架势,就像苏轼说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是啊,在这个秋风咋起的时节,春天的感觉就这样被唤起了!“欲问行人去那边”,能饮傅聪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1893mh5n8&width=500&height=375&auto=0
布伦德尔演绎舒伯特D.960
译文: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就是要到像南方佳丽眉眼之间风情万种的地方。刚送走了春天,又要送你回去。假如你到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赏析:这首词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并无消极想法。主要表达了词人心中对鲍浩然的不舍与留恋,以及对他的生活送出祝福。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书法词的上片写回程的山水行程。"水是"、"山是"两句,借景抒情,化无情为有情,启人遐想,而且运用反语,推陈出新、发想奇绝,将山水塑造成也会为离情别绪而动容的有情之物。词人把水比作闪亮的眼睛,把山喻为青翠的蛾眉,对仗工整,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诗情画意的山水清景。其中,眼波"横"而未流,表现出词人极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不愿让友人因为自己的低落而增添伤感,做到出以淡语,含而不露。同时,这一句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暗示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欲问行人"二句,用问句提起友人行踪,侧面写送别,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是:"眉眼盈盈处",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秀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二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另外,上文山水与眉眼合写,亦意味着归途处处有山水,处处有眉眼,既是词人远望目送的眼光,又是鲍浩然心上人盼归的眉眼。
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词人将心中沉痛之情暂时搁置,对友人送出美好祝福,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既饱含惜春之情,又寓之祝福之意。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这两句,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有两点突出的成就值得注意:一是构思别致。词人把送春与送别交织在一起来写,充分表现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春天的留恋;二是比喻新颖。词人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浙东的山山水水,仿佛这位美人正期待着他的到来,贴切、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这首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寻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
欢迎关注以下古典音乐公众号
西方音乐评论
古典音乐放映厅
每晚古典音乐会
每晚一张音乐CD
加入古典音乐交流群可联系微信:17098908309
点击文末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关注公众号推荐阅读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