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歌单丨可以净化PM2.5的古典音乐

2016-11-03 爱音乐,请置顶→ 经典音乐歌单

清理空气中的PM2.5要回归大自然,

净化人心中的PM2.5要靠听古典音乐!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12465cizs&width=500&height=375&auto=0格里格《晨曲》动画

自然(节选)

【美】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

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空气就是一剂拥有不可思议效力的补品。在阴沉天空下的暮色中,当我穿行在一片荒芜的坑坑洼洼的雪地里时,我并没有想到任何特别好的运气,但就在这时,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极度的喜悦


格里格《培尔.金特》“晨曲”

1874~1875年间,格里格为幻想诗剧《彼尔·金特》写过2段音乐,后来选出8首重新配器,分别编为两部管弦乐组曲,成为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如《晨景》中音乐如一股凉爽的清泉,在一片安谥的田园气氛中,衬托着太阳破云而出的晨曦美景,颤动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脉动!

同样,在森林里,一个人抛掉他所经历过的岁月,就像一条蛇蜕掉自己的皮一样,因此无论在生命的哪个时期,他都是一个孩子。在森林里,人们拥有永恒的青春。在这些上帝的花园里,笼罩着端庄神圣的气氛,常年举行着欢宴,园里的客人即使过了一千年也找不到厌倦的理由。

肖邦《雨点前奏曲》

1838年肖邦和乔治·桑一起住在马略卡岛上的一个寺院里,在一个雨夜,乔治·桑外出归来,看到肖邦坐在钢琴前,弹奏着被后人称为“作品第38号降D大调雨滴前奏曲”,也许,如乔治·桑所说,是“落在寺院屋瓦上的雨”使肖邦产生如斯乐思。“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每当听到这首前奏曲,总想到李商隐这首诗。傅聪弹奏肖邦,许多人认为有唐诗意境,看来绝非偶然。忧郁的淡淡阴影,开朗的浅浅亮色,肖邦用雨声展示了一个优美的内心世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017as7vo2&width=500&height=375&auto=0李云迪演奏《雨滴》

乐曲开始,是小雨在轻飘洒,舒展而又轻盈,每一个音符又是那么清晰细腻,真如一幅中国工笔画。但让我想到的工笔画却是清代袁耀画的《巫峡秋涛图》,工笔勾画出巫峡两岸的高山峻岭,峭立的岩石,跨谷凌虚的栈道,古松掩映下的酒家,滚滚大江,浪拍江边巨石,逆流而上的一叶小舟,用篙顶着礁石与浪涛搏斗的船夫,让人惊心动魄。如此雄壮的景象,却又是严谨精致的工笔画成。


在森林里,理智和信仰回归到我们心中。在那里,我感觉生活中的任何不幸都无法降临到我的身上——没有自然不能修补的耻辱和灾难(除了我的眼睛以外)。站在赤裸的土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无忧无虑的空气中,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空如无物,但我却将万物都纳入眼中,那共同生命的暗流在我全身循环流动。我是上帝的一部分。在那时,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听起来也觉得陌生而并不重要了: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朋友,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干扰而已了。

德彪西《儿童乐园组曲》之“雪花飞舞”

德彪西被称为印象派钢琴音乐的鼻祖,他的作品犹如音符绘制出的一幅幅流畅自如的印象主义画卷,浓淡相宜的色彩流露出微妙细腻的感情。本套作品是他为女儿爱玛所作的钢琴组曲,也常被称为《儿童角落》,共包括6首小曲,生动的表现出纯真童心,是初学印象派钢琴作品的经典教材,这首《雪花飞舞》(The snow is Dancing),乐曲最初的四小节单音在描写雪花飞舞。表现孩子在冬天里凝视窗外飞舞的雪花,热切地盼望春天早日来临的心情。

我热爱那不受遏抑的永恒的美。我从荒野中发现的东西比街道上或村庄中发现的还要亲切自然。在宁静的自然中,尤其是在远方的地平线上,人类看到了和他自己的本性同样美丽的东西。

门德尔松《春之歌》

《春之歌》是门德尔松所作的48首《无词歌》中的一首,《无词歌》也是钢琴音乐中的重要文献,是门德尔松的最大的贡献之一。这些精美的音乐小品,或者形象生动,或者情感细腻,非常令人喜爱。“无词歌”亦称“无言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小型器乐体裁,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及简单的伴奏所组成。这种方法为的是使旋律能在一定音型的伴奏下表露无遗。而且,无词歌的旋律不一定非得象歌曲一般,被限制在一定的音域之内,而可以稍稍宽广一些。门德尔松一生总共创作了四十九首无词歌,大约创作于1830至1845年间,分为八集出版。这首被冠以《春之歌》标题的无词歌具有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使听众沉醉于快乐的气氛中。曲式虽单纯,但十分巧妙地应用了装饰音,从而利用钢琴创下了前所未有的漂亮效果,由此我们不得不对门德尔松的天才发出赞叹。在伴奏与踏板的关系中,也显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音乐特色。


人们从荒野和森林中体会到的最大的快乐暗示了人类和植物之间的一种神秘的联系。我并不是独自一人无人回应的。它们向我点头,我也向它们致意。风雨中树枝的摇曳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它使我感到惊奇,但却并不是从未见过,那感觉就像当我认为我的思想公正或行为正确时,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更高尚的想法或一种更优秀的情感。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

《F大调第六交响曲》,又名“田园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本曲大约完成于1808年,此时的贝多芬双耳已经完全失聪,这部作品正表现了他在这种情况下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是一部体现回忆的作品。贝多芬天生爱好自然,曾花尽大半时间踏遍郊野。他频繁地离开维也纳,为的是到偏远的乡郊工作。他在1808年夏天的书信中说:“我在灌木、大树、草坪和岩石间行走的时候,是多么快乐啊!因为树丛、花草和岩石,都能给人以共鸣。”人们在他1803年的笔记本中找到了这样的话:“河愈大,调愈沉”,说明他通过观察自然汲取灵感。《田园交响曲》就是根据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的体验写成的。他并不是首位以交响乐描述大自然的作曲家,之前的约瑟夫·海顿曾于1802年首演的清唱剧《四季》;然而他的技巧而要更高一筹,使得全曲充满了对自然的敏感捕捉和对心境的出色描摹。《F大调第六交响曲》共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一个小标题:

第一乐章,初到乡村时的愉快感受。

第二乐章,在溪边。

第三乐章,乡村欢乐的集会。

第四乐章,暴风雨。

第五乐章,牧人的歌。

然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产生这种喜悦的力量并不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是在人的心里,或者在这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对于这些喜悦加以大力节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自然并不总是穿着节日的盛装,相反,昨天还在仙女的嬉戏中散发芳香、闪烁光芒的景象,今天就被忧伤笼罩。自然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对于一个遭受灾难的人来说,他内心的火焰中就蕴涵着忧伤。一个刚刚失去了亲近朋友的人会从自然风景中感受到一种轻视。而天空在那些卑贱的人头顶上,也会显得不那么庄严宏大。

理查·施特劳斯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创意来源于哲学家尼采的同名著作,于1896年完成。乐曲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其内容完全按照作曲家自己对尼采哲学与美学思想的想象来创造的。为描摹抽象对立的哲学思想,作者使用了两个差异很大的调性——代表人类的B调和代表自然的C调,在它们转换和对立的基础上,赋予交响诗戏剧性的冲突。交响诗著名的“引子”部分表现“日出时人类感觉到上帝的能量”,一个起初由小号悠远地奏出的庄严题旨,一波波地被推向包括管风琴在内的乐队全奏的高潮,壮丽而神圣。此后经过了追求爱情的悲哀和追求科学的徒劳,这位“超人”终于摆脱了这类常人惯有的烦恼而进入到“舞蹈之歌”的欢乐佳境,而最后的“夜晚漫游者之歌”,以高音部的木管和小提琴奏出b大调和弦,而以低音提琴在c大调上拨奏,既象征着“超人”的灵魂上升而世界则在他下面沉沦,又是多调音乐的一个先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131031ybx&width=500&height=375&auto=0杨松斯指挥

很多人第一次听这支激动人心的乐曲是在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电影让人置身于迷幻的宇宙中,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则是太空中最理想的交响。斯坦利•库布里克选用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开场曲日出,来做为电影的序曲,同时这段音乐也运用于两个象征人类进化的段落,分别是人猿“望月者”的智慧被神秘的太古石板开启,以及最后包曼进化成“星之子”俯视地球的经典画面上。序曲日出在气势上颇具开天辟地之姿,同时三个渐起的音符,三段重覆性的,但气势逐渐拉抬的旋律结构,也简单厄要的,点出了尼采所谓野兽-人-超人的进化哲学思想,这些概念与《2001太空漫游》完全不谋而合。全曲共分九段,除了《日出》的标题是理查•施特劳斯自己添加外,其余八段标题均来自尼采的原着,分别是:

《关于来世之人》

《关于强烈的渴念》

《关于欢乐与激情》

《挽歌》

《关于科学》

《久病初愈之人》

《舞曲》

《漫游者之歌》

欢迎关注以下古典音乐公众号

西方音乐评论

古典音乐放映厅

每晚古典音乐会

每晚一张音乐CD


加入古典音乐交流群可联系微信:17098908309

点击文末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关注公众号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