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吴爱荣:乌兹别克斯坦“去俄罗斯化”进程探析

2017-11-28 中亚智库


学人简介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俄语翻译理论与实践,俄罗斯中亚问题研究等


【关键词】“去俄罗斯化”  俄语 俄罗斯人 乌兹别克语 文化和教育


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初,乌兹别克斯坦刚刚独立便开始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大规模的“去俄罗斯化”,以彰显其民族独立。本文分析该国实施“去俄罗斯化”的原因,详尽介绍乌兹别克斯坦“去俄罗斯化”进程中采取的具体举措,并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独立二十多年来“去俄罗斯化”对该国俄语的地位和使用范围、俄罗斯人的生活处境、乌兹别克语的发展和使用、文化和教育水平、经济、民族心理等社会领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乌兹别克斯坦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经之地和重要枢纽,全面了解该国独立后的社会发展状况极为必要。为此需要全面了解乌兹别克斯坦“去俄罗斯化”的进程,这是因为该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刚刚独立之际便与原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一样,开始在社会生活领域进行大规模的“去俄罗斯化”进程。时至今日,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已二十五年了,其所实行的“去俄罗斯化”举措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渐渐显现出来。本文介绍乌兹别克斯坦“去俄罗斯化”的具体举措,并在客观分析其采取“去俄罗斯化”政策的原因之后,重点阐述“去俄罗斯化”对该国俄语的地位和使用范围、俄罗斯人的生活处境、乌兹别克语的发展和使用、该国文化和教育水平、经济、民族心理等社会领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Arabic alphabet for Uzbek (ئۇزبېك الفباسى)

Cyrillic alphabet for Uzbek (ўзбек алифбоси)

Latin alphabet for Uzbek (o’zbek alifbosi) - 1995 version


1乌兹别克斯坦“去俄罗斯化”举措

“去俄罗斯化(дерусификация)”是指将俄罗斯人或者以俄语为母语的其他民族的人、俄语和俄罗斯文化从某个特定人群的各个生活领域排挤出去的过程。该术语也可用来表示为了推广本地的语言或文化而将以俄语为母语的人们的语言、文化和其他标志物边缘化。自1991年9月1日宣布独立后,乌兹别克斯坦政府为彻底摆脱苏联的影响,彰显其独立性,便在历史、建筑、语言、文化及干部任用等方面开始了大规模的“去俄罗斯化”进程,其具体举措如下:


1.历史方面:改写苏联时期的历史

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政府便开始有目的地改写该国在苏联时期的历史。乌兹别克斯坦学生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中,不再使用“伟大卫国战争”的提法,而是代之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些书中,苏联被描述成俄罗斯殖民主义帝国新的化身,而乌兹别克共和国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历史则被看作是苦难、屈辱和被剥削的一段经历。俄罗斯人则被等同于殖民者。不仅如此,苏联时期来自各个加盟共和国的专家帮助乌建设学校、工厂、医院,苏联政府支持乌文学、戏剧等文化领域的发展,来自苏联全国的志愿者帮助塔什干震后重建等历史事实,在这些历史教科书中都只字未提。


2.建筑方面

(1)拆除与俄罗斯和苏联有关的纪念碑和铭牌。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有目的地拆毁了几乎所有与俄罗斯和苏联有关的纪念碑。例如,1992年拆毁了为纪念帮助塔什干在1966年大地震后重建的苏联建设者而修建的纪念碑,2009年11月21日夜,拆除了位于塔什干市士兵荣誉公园的祖国保卫者纪念碑,该纪念碑建于1973年,原名为“南方边界的保卫者”纪念碑,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改为现名,2011年1月6日,拆除了位于塔什干市的伟大卫国战争英雄萨比尔拉希莫夫少将的纪念碑,2015年10月,在塔什干市国立阿力什尔·纳沃伊大剧院翻修后的竣工典礼前夕,乌政府拆除了原来该剧院墙上镶嵌的写有俄罗斯设计师阿·维·休谢夫(红场列宁墓的设计师)名字的大理石纪念铭牌等等。

(2)街道、地铁改名。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许多城市的街道和地铁站都被改了名,以表示彻底脱离与苏联的关系。例如,塔什干的基洛夫大街被改名为凯末尔大街(凯末尔是土耳其现代国家之父),2010年11月,乌兹别克斯坦议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塔什干市萨比尔·拉希莫夫区更名”的法律,塔什干的地铁也不再叫“伟大十月革命七十周年”,地铁的各个站点也都改为了其他名称,并且把车站附近与苏联有关的一切东西都拆除了。


3.语言方面

(1)确立乌兹别克语为国语。1989年10月21日,当时还是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乌兹别克斯坦通过了自己的语言法«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国语法»。根据该法,乌兹别克语被确定为国语,俄语成了族际交际语。1991年9月1日乌兹别克斯坦正式宣布独立,1992年12月8日通过的宪法更是明确规定:“乌兹别克斯坦的国语是乌兹别克语”。1995年12月21日颁布的新语言法«乌兹别克斯坦国语法»以及2004年该法修正案再次从法律上明确了乌兹别克语的国语地位。


(2)乌兹别克语拉丁字母化。古时乌兹别克语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写。苏联时期苏维埃政府把乌兹别克语改用俄文字母拼写。独立后,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了文字改革。1993年9月2日乌兹别克斯坦通过了«关于使用拉丁字母拼写乌兹别克语»的法律,开始乌兹别克语拉丁字母化,彻底切断了乌兹别克语与俄语的关系。该法还规定,1996年9月1日入学的小学生开始使用拉丁字母书写的乌兹别克语课本,从2001年开始全面使用拉丁字母拼写,到2005年要完全取代俄文字母,实现乌兹别克语彻底拉丁字母化,后又于2002年将乌兹别克语彻底拉丁字母化的最后期限推迟到2010年。


(3)限制俄语的使用范围。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政府限制俄语在各个领域的使用,规定乌兹别克斯坦各级政府使用乌兹别克语作为公文事务用语,并且“近年来所有文件要都用乌兹别克语书写”,电视和广播等大众传媒中俄语节目的播出受到了限制,只能在一定的时间段播出,而在中小学、大学等教育机构中,俄语的使用范围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缩小,特别是在独立初期,俄语学校的数量减少了1/2。

4.文化方面

(1)销毁苏联时期出版的书籍。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苏联时期出版的许多俄语书籍被直接销毁,甚至还有许多与新独立的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制度和重写苏联历史相悖的十月革命前和苏联时期的俄语档案资料也被销毁了。


(2)将原苏联时期的节日取消或改名。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十月革命节”等与苏联有关的节日被取消,仅保留了5月9日———不过将其改名为纪念和荣耀日(Деньпамятиипочестей),而且它也不再是为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是用以纪念几百年来英勇无私保卫乌国家边疆、为使国家获得独立和自由、人民过上和平生活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


5.干部任用方面:将俄罗斯人排除在领导层之外

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不仅明确“在宪法写上了乌兹别克族一族执掌国家权利的历史经验”,而且为提高和加强本民族的地位,实行向本民族倾斜的干部任用政策,俄罗斯人很难获得在国家政府、各级地方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担任领导职务的机会,逐渐被排除在领导层之外。“如在乌兹别克斯坦议会的3名副主席和各委员会的领导人中,仅有1名俄罗斯人,在各州的领导人中,没有一个是俄罗斯人,在企业和机关的领导人中,俄罗斯人不断减少。”就连一个偏远地区师范学院的俄语教研室主任也要由乌兹别克族的教师来担任。

2乌兹别克斯坦为何实行“去俄罗斯化”政策

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规模进行“去俄罗斯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对沙皇俄国和苏联时期强制实行的“俄罗斯化”政策的“报复”。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19世纪60~80年代,沙皇俄国迅速向中亚推进,在先后吞并了布哈拉汗国和希瓦汗国后,于1876年彻底征服了乌兹别克地区三个汗国中的最后一个汗国———浩罕汗国,标志着整个乌兹别克地区完全被沙俄占领,彻底并入了沙俄的版图,乌兹别克人从此沦为沙俄臣民。沙俄政府在这里推行殖民化和“俄罗斯化”政策,一方面大力传播俄罗斯文化在行政事务甚至是社交中推行俄语,开办俄语学校另一方面抑制乌兹别克人的传统文化、习俗和民族语言,甚至严禁当地穆斯林用阿拉伯语或伊朗语诵默伊斯兰教经文。沙俄政府推行的强制“俄罗斯化”措施,严重摧残了乌兹别克人的传统文化和民族语言,激起了当地人民对沙俄政府的不满和反抗。


苏联时期,当局在乌兹别克共和国等中亚国家强制实行“俄罗斯”化,将大批俄罗斯人以开发和建设中亚为名迁入该地区,人为加速民族融合。根据苏联公布的人口统计资料,截至1989年,仅在乌兹别克共和国的俄罗斯人就有166万。同时,苏联官方极力鼓吹俄罗斯人是苏联的“领导民族”,在干部任用上违背联邦制原则,倾向于更多任用俄罗斯人,乌兹别克族等“中亚各民族的人很少被结合到苏联国家政权机关中去。在苏联军队中来自中亚的士兵很少直接参加战斗部队从来也当不了军官。他们的技术水平、教育水平比较低,没有一个充当苏联领导的”。


不仅如此,苏联时期并没有按照社会语言学规律,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执行正确的语言政策,即“一方面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语言文字,另一方面正确采用族际语,二者不可偏废”,而是在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各加盟共和国采取过分强调“俄语化”语言政策,使乌兹别克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没有获得应有的法律地位。


沙皇俄国和苏联政府采取的上述“俄罗斯化”政策不仅极大限制了乌兹别克族等少数民族获得应有的政治地位,抑制了乌兹别克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也影响了这些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使这些民族对俄语和俄罗斯人产生了逆反、排斥的心理。中亚国家在独立之初,为了建立民族国家,突出本族语的地位,首先在法律上把本族语定为唯一国语,降低俄语的地位,并且采用向本民族倾斜的干部任用政策,排挤俄罗斯人,以此来作为对苏联时期强制实行的“俄罗斯化”政策的“报复”,更是以此来提高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是建立独立国家,确立和巩固国家的个体身份的需要。

一个国家独立后,首先面临的重要任务便是确立和巩固国家的身份,而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各国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甚或经济政治基础都与‘俄罗斯(苏联)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注定要首先通过‘去俄罗斯化’摆脱历史包袱”。因此,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便采取一系列“去俄罗斯化”措施,目的是建立独立国家,确立和巩固国家的个体身份。它希望通过改写历史、街道地铁更名、拆除与俄罗斯和苏联有关的纪念碑以及确立乌兹别克语为国语、乌兹别克语拉丁字母化、限制俄语使用范围、取消苏联节日或改名等等措施,彻底清除苏联的影响,清除俄语和俄罗斯人的影响,确立一个全新的独立的国家身份。


三是与土耳其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关系的工具。

乌兹别克斯坦独立之初就非常重视与同属伊斯兰国家的土耳其发展关系,已故的卡里莫夫总统认为,与土耳其等伊斯兰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既有利于维护国内稳定,也有于乌兹别克斯坦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发展。因此 在1992年~1993年间,卡里莫夫曾多次强调,他把土耳其当作效仿的样板,请求土耳其在外国和世界组织中代表乌兹别克斯坦的利益。乌兹别克斯坦还积极响应以“突厥民族”合作运动领袖自居的土耳其的号召,积极推进中亚突厥语的拉丁字母化进程,率先在1993年颁布法令,实行乌兹别克语拉丁字母化,采用与土耳其语同样的拉丁语字母书写乌兹别克语,以此作为向土耳其示好、与其发展关系的工具。


同时,乌兹别克斯坦大力发展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寻求他们的资金和技术援助。从1996年开始,乌兹别克斯坦开始把外交政策的重点向美国等西方国家倾斜。卡里莫夫总统指出,乌兹别克斯坦要与最发达国家建立紧密的联系,深化与美国等主要大国的多方面关系,努力发展和加强与欧洲主要国家的关系。美国虽是最早承认并与乌兹别克斯坦建交的西方发达国家之一,但在乌独立初期,美国等西方国家将在中亚的重点放在了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与乌关系有些疏远。1997年7月,美国出台了新的中亚战略,鼓励中亚国家对俄罗斯的离心倾向,有意将中亚地区变成美国21世纪战略能源基地和制衡俄罗斯扩大势力范围的地缘政治支点。美国将乌兹别克斯坦作为维持中亚平衡的重要力量,迅速发展与乌的关系,加大了对乌的经济援助。其他西方国家也纷纷效仿,通过向乌兹别克斯坦提供贷款、投资建设合资企业等与其发展关系。在此过程中,乌兹别克斯坦则利用“去俄罗斯化”政策,向美国等西方国家展现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独立政策,是一支独立的维护中亚平衡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借此向美国等西方国家表明,与俄罗斯正在拉开距离,“去俄罗斯化”成了其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关系的重要工具之一。

3乌兹别克斯坦“去俄罗斯化”对其社会发展的影响

乌兹别克斯坦的“去俄罗斯化”政策对该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对该国的俄语、俄罗斯人、乌兹别克语以及该国的文化和教育水平、经济、民族心理等领域的影响尤为显著。


(一)对俄语的影响

乌兹别克斯坦的“去俄罗斯化”政策对俄语在该国的法律地位和使用范围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法律上,俄语失去了国语的地位,使用范围也大幅缩小。


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首先从法律上明确了乌兹别克语的国语地位 俄语从此失去了国语的地位。除在1989年的«语言法»里将其定位为族际交际语外,在1995年12月21日颁布的新语言法«关于乌兹别克斯坦的国语»,以及2004年关于该法律的修正案中对俄语的地位问题都只字未提,仅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一种民族语言,近年来俄语更是仅为乌兹别克斯坦大中小学学校里教授的一门外语而已。


俄语的使用范围大幅缩小,据统计,独立前在乌兹别克斯坦使用俄语进行教学(仅使用俄语或俄语、乌兹别克语混合使用)的中小学校共有1230所,而在1992年下降到1147所,到2000年则仅为813所,其中只使用俄语教学的学校仅有170所。使用俄语学习的学生人数在全国中小学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也从1989年的14.8%下降为2000年的3.3%。俄语在大学教育中的使用情况也很严峻,到2000~2001学年,除费尔干纳大学外,乌兹别克斯坦的其他大学已经没有只使用俄语进行授课的系了,仅保留了一些班级还使用俄语授课。独立前,大学里使用俄语授课和使用乌兹别克语授课的专业数量是各占一半,而在独立后,使用乌兹别克语授课的专业比使用俄语授课的专业多3~4倍。例如,2000年安集延大学的17个专业中只有4个专业用俄语授课,布哈拉大学的27个专业只有7个用俄语授课。


(二)对俄罗斯人的影响

从沙俄时期开始随着沙俄的领土扩张以及苏联时期的开发中亚,大量俄罗斯人迁入了乌兹别克斯坦,根据苏联时期公布的人口统计资料截至1989年,生活在乌兹别克斯坦的俄罗斯人共有166万,占该国总人口的8%,在中亚五国中仅次于哈萨克斯坦,居于第二位。俄罗斯人多数都居住在首都塔什干等城市里,加上苏联政府向俄罗斯人倾斜的干部任用政策及推广俄语的语言政策,他们要么在政府机关、厂矿企业等单位担任重要职务,要么从事工程师、教师、医生等技术工作,在教育和生活上没有语言障碍,收入多,有住房,因此,苏联时期在乌兹别克斯坦的俄罗斯人不仅社会地位高,而且生活舒适,处境十分优越。


但是,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俄罗斯人的处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夜之间从地位优越的主体民族变为了当地的少数民族不仅地位下降,沦为二等甚至是三等公民,而且生活水平下降,许多俄罗斯人纷纷迁出居住地,回到俄罗斯等地,而由于各种原因留下的俄罗斯人则在语言、教育和就业等方面受到歧视,面临种种困难。


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限制了俄语的使用范围,俄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范围大幅缩小。不仅在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中,公文处理全部使用乌兹别克语,就连标语、标牌、街道名、地铁站名和告示也都使用乌兹别克语,这给不懂乌兹别克语的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且因为电视节目和报纸也几乎都使用乌兹别克语,不懂乌兹别克语的“俄罗斯人实际上简直是与外界隔离了”。


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人的子女在接受中小学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方面也陷入了困难的境地。“由于使用俄语进行教学的中小学的数量不足,许多生活在塔什干的俄罗斯人只好将子女送到使用乌兹别克语教学的学校学习尽管在乌兹别克斯坦的许多州还生活着大量的俄罗斯人,但这里实际上已没有使用俄语进行教学的中小学了”,这就造成了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人的子女在接受中小学基础教育方面的很多困难。


另外,俄罗斯年轻人要想在乌兹别克斯坦读大学也很困难,因为乌兹别克斯坦的大学里使用俄语教学的班级数量逐年缩减。“尽管俄联邦在塔什干设有有莫斯科大学的分校,但只开设数控和心理学两个系,且教学质量也不高。许多俄罗斯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而且他们在乌兹别克斯坦获得的大学毕业文凭,在俄罗斯并不被看重”。因此,乌兹别克斯坦的俄罗斯年轻人在读大学问题上也面临着困难。


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俄罗斯人要找到工作并在工作中获得升迁的机会是十分困难的。“即使俄罗斯人会讲流利的乌兹别克语,也很难找到工作,即便找到了工作,工资也很少”。对俄罗斯人来说,他们在乌兹别克斯坦只是“客人”,“他们的头顶暗中悬着一块看不见的‘天花板’,除了体育和艺术领域外,俄罗斯人要想跳过它,在工作中获得升迁是不可能的”。


因此,乌兹别克斯坦大力推行的“去俄罗斯化”对生活在该国的俄罗斯人的处境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失去苏联时期的优越地位,生活水平下降,并在语言、教育和就业等方面受到歧视。

(三)对乌兹别克语的影响

乌兹别克语属突厥语系,古时用阿拉伯字母书写。从1929年到2001年不到80年的时间里,乌兹别克语的书写方式改变了三次:第一次,从1929年开始,使用拉丁字母取代传统的阿拉伯字母,第二次,从1940年开始,使用俄文字母取代拉丁字母,第三次,从2001年开始使用拉丁字母取代俄文字母。这种书写方式的频繁更换,使乌兹别克语缺少稳定的发展环境,对其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在实际使用中,乌兹别克人对使用拉丁字母拼写乌兹别克语十分抵触,而“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根本不需要它”。除1996年开始上学的小学生外,所有识字的人都只习惯使用俄文字母拼写乌兹别克语,这种突然的改变让人们极不适应,甚至一开始,一些年纪大的人因看不懂拉丁字母书写的乌兹别克语而几乎重新变成了“文盲”。因此,乌兹别克语拉丁字母化进展十分缓慢,最后期限从原定的2005年推迟到了2010年。尽管目前乌兹别克语拉丁字母化进程已基本完成,但是拉丁字母书写的乌兹别克语使用范围有限,在许多领域拉丁字母和俄语字母两种书写方式并存。


虽然学校是最先开始使用拉丁字母书写乌兹别克语进行教学的地方,并于2005年出版了全套使用拉丁字母书写的乌兹别克语的各科教材,但是并不是所有教师都愿意使用这套教材。实际上,使用它的仅是文科教师,而物理、化学、数学等科的教师还是使用俄文字母书写的乌兹别克语教材。


公文处理也重新开始使用俄文字母,无论是政府及其部委机关还是社会组织的公文和文件,还是正规的法律条文,统计和财务部门的统计表格和单据,甚至是商店里的价格标签,都使用俄文字母书写。许多部门或机关的标牌同时使用两种字母,一面用拉丁字母书写,另一面用俄文字母书写。


在乌兹别克语书籍中,有80~85%的书籍使用俄文字母书写主要是艺术、科普、消遣和宗教方面的书籍,这些书籍是出版社自己承担费用的,如果用拉丁字母书写就没有人购买,而国家出资出版的教材和儿童书籍则用拉丁字母书写,甚至有些书同时出版俄文字母版和拉丁字母版两种版本。


电视节目也没有彻底拉丁字母化,仍是同时使用两种字母:一些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字幕和广告使用拉丁字母,另外一些则使用俄文字母,两种字母的使用比重均等。


互联网也是同时使用两种字母,大部分网站使用俄文字母,也有一些网站仅栏目名称和文章的题目使用拉丁字母。政府部门和机构的网站虽积极支持使用拉丁字母,但在实际使用中,只有公告和文章的题目使用拉丁字母,文章的内容则仍然使用俄文字母。还有一些网站如乌兹别克斯坦中央银行的网站,则直接同时将网站的内容制作成拉丁字母版和俄文字母版两种不同版本。


乌兹别克斯坦的货币———苏姆上也同时使用两种字母:在纸币上只使用俄文字母,在硬币上使用俄文和拉丁字母,甚至5苏姆和10苏姆的硬币同时发行两种版本。


由此可见,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俄语成了该国“去俄罗斯化”的一个重要对象,但是乌兹别克斯坦的“去俄罗斯化”政策并没有对乌兹别克语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没有为乌兹别克语的使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实际情况反而是俄语虽然被赶走了,但乌兹别克语却因缺少稳定的发展环境,也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


(四)对本国文化和教育水平的影响

由于俄语的地位下降,仅为乌兹别克斯坦大中小学学校里教授的一门外语,乌兹别克族的年轻人多不会俄语,无法阅读俄语书籍。虽然苏联时期乌兹别克共和国出版了大量使用俄文字母书写的乌兹别克语文学、科学等方面的书籍,但是由于乌兹别克语拉丁字母化,从1996年开始上小学的中小学的学生和大学生只认识使用拉丁字母拼写的乌兹别克语,他们无法阅读用俄文字母拼写的乌兹别克语书籍,包括科学著作、文学作品、专业文献和论文等,而现在出版的用拉丁字母书写的乌兹别克语书籍很少,因此乌兹别克年轻人的阅读量很小,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已大幅下降。


由于乌兹别克语拉丁字母化,以前使用俄文字母书写的乌兹别克语教材无法继续使用,乌兹别克斯坦教育领域出现的最大问题是:缺少使用拉丁字母书写的乌兹别克语教材。中学教材不仅缺少,而且已出版的教材的质量也很低,这是因为缺少既懂乌兹别克语又懂专业的编者。同样,大学里也没有高质量的教材。许多苏联时期的旧教材在独立初期就被销毁了,而现在没有出版过完整的大学教材,只是出版了几十本小册子。大学学习所必需的科学参考书籍,更是没有乌兹别克语的。大学生们为了学习,只好转用俄语的参考书,但是许多人根本不会俄语或俄语水平很低,因此,乌兹别克斯坦的教育水平也大幅下降。可见,乌兹别克斯坦实行的“去俄罗斯化”措施,也影响到了该国的文化和教育水平,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大幅下降。


(五)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乌兹别克斯坦实行的“去俄罗斯化”政策导致以俄语为母语的俄罗斯族和其他民族的居民大量离开乌兹别克斯坦。据统计,1989年居住在乌兹别克斯坦的俄罗斯人共有165万多人,占乌兹别克斯坦总人口数的8.34%。而在21世纪初,居住在乌兹别克斯坦的俄罗斯人共有不到112万人,占乌兹别克斯坦总人口数的4.78%即有1/3的俄罗斯人离开了乌兹别克斯坦。由于俄罗斯人主要从事医疗、科研、技术、管理等工作,所以他们的迁离给乌兹别克斯坦的社会和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可见,乌兹别克斯坦实行的各种“去俄罗斯化”举措对该国独立初期的经济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六)对乌兹别克族民族心理的影响

沙皇俄国统治时期在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地区实行殖民化和“俄罗斯化”政策,致使当地的乌兹别克族等劳动人民不仅在政治上遭受迫害,经济上被残酷掠夺,在民族文化上更是被严重摧残。苏联时期强制实行的“俄罗斯化”政策限制了乌兹别克族等少数民族获得应有的政治地位,抑制了乌兹别克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也影响了这些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这些都对占当地人口大多数的乌兹别克族的民族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他们对“俄罗斯化”政策,甚至对俄罗斯人不仅非常逆反、排斥,更是产生了深深的不满、愤懑甚至是仇恨。


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实行各种“去俄罗斯化”的举措,乌兹别克族成为了该国的主体民族,获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这就为乌兹别克族提供了机会,用来宣泄民族心理中对沙俄和苏联政府“俄罗斯化”政策的不满而生活在该国的俄罗斯人便首当其冲成为了他们报复的对象。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实行向本族人倾斜的干部政策,使俄罗斯人不仅难以获得领导岗位,还在就业等方面受到歧视,乌兹别克族人以主体民族自居,排挤和侮辱俄罗斯人。再加上极端民族主义趁机抬头,俄罗斯人不仅随时面临失业风险,非常贫穷,而且人身安全也没有保障。如果单位效益不好,要裁员,首先裁掉的就是俄罗斯人。俄罗斯人常被非法追究刑事责任,甚至有些俄罗斯人被打死在自己的住宅里,然后房子被充公。由此可见,乌兹别克斯坦实行的“去俄罗斯化”举措也对乌兹别克族的民族心理产生了负面影响激发了他们对俄罗斯人报复的心理,为他们排挤,甚至迫害俄罗斯人提供了机会,也破坏了俄罗斯人和乌兹别克族人原本和谐的民族关系。

4结语

综上所述,出于对沙皇俄国和苏联时期强制实行的“俄罗斯化”政策的报复心理,以及建国之初确立和巩固国家身份的需要和为了同土耳其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关系,乌兹别克斯坦在历史、建筑、语言、文化及干部任用等方面实施了“去俄罗斯化”政策:改写苏联时期的历史,拆除与俄罗斯和苏联有关的纪念碑和铭牌,街道、地铁改名,确立乌兹别克语为国语,乌兹别克语拉丁字母化,限制俄语的使用范围,销毁苏联时期出版的书籍,将原苏联时期的节日取消或改名,将俄罗斯人排除在领导层之外等等。


但是独立后二十多年的实际情况表明,这些“去俄罗斯化”措施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成功限制了俄语的使用,缩小了俄语的使用范围,并将居住在该国的俄罗斯人排挤出了领导层,似乎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去俄罗斯化”的目的,但这一政策不仅并未促进乌兹别克语的发展和使用,反而导致整个社会的文化和教育水平严重下降,还对该国独立初期的经济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实际上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伤害。


近年来由于乌兹别克斯坦人在国内找工作、读大学,甚至到俄罗斯留学、打工和移民都需要熟练掌握俄语以及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提高,俄语在乌兹别克斯坦仍有很大的需求,使用人数仍然很多,经过了独立初期的大规模迁出后,居住在该国的俄罗斯人仍有很多,“现在约为58万人”,因此,要将俄语、俄罗斯人,甚至俄罗斯文化从该国人们的生活中彻底排挤出去是不可能的。不过,目前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并没有在移民俄罗斯、就业、教育等方面采取任何改善俄罗斯人处境的措施,俄语在该国恢复国语地位的可能性也不大。


要指出的是,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应该深刻反思独立后二十多年来“去俄罗斯化”进程的得与失,正视其对乌兹别克语和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经济等社会领域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充分考虑俄语在该国仍有很大的需求空间,考虑俄罗斯人的处境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俄语作为族际交际语的地位,改善俄罗斯人在就业、教育等方面的待遇,打击该国极端民族主义分子针对俄罗斯人进行各种迫害活动,维护社会安定和国内团结,以避免破坏该国俄罗斯人和乌兹别克人原本和谐的民族关系,并认真回应俄罗斯政府对境外俄罗斯人处境的关切,避免为俄乌关系制造障碍。(注释略)


图文来源: 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亚智库平台立场及观点,文章版权为作者所有,侵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