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他是与杨六郎齐名的北宋名将,杨七郎的原型,为何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2017-11-17 林森 鱼羊密史

点击上方「鱼羊密史」关注,每晚九点半推送

回复「揭秘」,看欲罢不能,闻所未闻的野史奇谈


(图)电视剧《忠烈杨家将》剧照


▼点击下方音频主播鱼公子为你讲古▼


提起北宋一朝的名将,大家首先想到的莫过于家喻户晓的“杨家将”。其实,杨家将的故事虽不乏史实,但其绝大多数内容(尤其是《杨门女将》)乃是后世虚构。只不过得益于戏曲小说、评书演义等民间文学作品的推波助澜,杨家将在今天的中国妇孺皆知,和岳飞一起,几乎成为了宋朝武将的代表性人物,而许多在当时声明显赫、威震敌胆的名将们,反而在今天无人知晓了。本文要提到的这位将军,他也姓杨,虽和杨家将并无血缘关系,但名气却丝毫不差,和杨六郎杨延昭齐名。后世的人们还以他为原型,创作出了杨六郎的弟弟杨七郎,这便是北宋名将杨嗣。


为国守边


杨嗣出生于后唐应顺元年(934年),瀛洲(今河北河间)人氏。而与他齐名的杨六郎杨延昭则是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出生于后周显得五年(958年)。由此看来,二人不仅不是亲戚,在年龄上也相差很多,杨嗣应该算得上是杨延昭的父辈。然而,相似的命运却把这两个同姓的人紧紧连在一起,所谓英雄惺惺相惜,两人不仅结为忘年之交,还经常一同出生入死,在北宋与辽国的战争中并肩作战、屡立战功。


杨嗣的哥哥是宋初大将杨信,杨嗣早年在外地任军官,宋太宗端拱年间受命调往高阳关(今河北保定高阳旧城)任督监(都监为宋代军事长官中的一级,位于都部署、钤辖之下,相当于今天的正团级或副旅级),淳化二年改为保州(今河北保定)知州,由此开始了他长期为国守边、抵御辽军的戎马生涯。


(图)契丹人,张成思、潘树声(绘)


我们知道,由于宋朝失去了幽云十六州这一中原门户,因此辽军攻宋时无需再像以往游牧民族军队南下时那样翻越长城天险,进军的顺畅程度大大增加。而且,辽军只要一攻入宋境,就能够在广袤的河北大平原上充分发挥骑兵强大的机动能力纵横驰骋。而杨嗣所驻守的高阳关、保州,又恰恰是辽军南下经过的宋军第一道防线,只要战事一起,契丹铁骑就会蜂拥而至。不过,就是在这样艰难且险恶的环境下,杨嗣却屡屡令气焰嚣张的辽军损兵折将。尽管麾下兵马不多,但杨嗣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也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性,以大范围的迂回躲避辽军兵锋,进而袭击辽军侧后,打得辽军心惊胆战。故而不久之后,杨嗣便因战功被提升威虏军(今保定徐水遂城镇)知军,与曹思进同任静戎军(今徐水)、保州、长城(今徐水东北)、满城缘边都巡检使。





“二杨”发威


咸平三年(1000年)冬,辽军大举南下,接连攻克北宋边境数城,局势对北宋来说变得异常严峻。然而,也就是这回,杨嗣与杨延昭横空出世,各自用一场大捷挫败了辽军的入侵,使局面转危为安。


先是杨延昭,他得知辽军来犯后,凭着对威虏军一带地形地势的了解,预先在羊山(今河北徐水西二十五公里)埋下一支伏兵,自己则仅带数百骑从正面与辽军交锋。双方一经接阵,杨延昭便佯装败退,吸引辽军往伏击圈的方向前进。辽军不知是计,紧紧追来,眼看就能追上,以为此战定胜不疑。就在这时,埋伏在羊山盘绕深曲的山谷中的宋军精兵突然出现,将辽军团团围住。“契丹众大败,获其将(领)。”(《宋史·杨延昭》)尽管辽军仗着人多势众拼命杀出重围,但却因损失太大无力继续南下,只能撤军北返。


(图)电视剧《忠烈杨家将》剧照


而此时,杨嗣正镇守保州。宋军统帅傅潜担忧杨嗣兵力不足,便派石普与田绍前来协助杨嗣御敌。但是,傅潜畏惧辽军,下严令告诫诸将不得出击。杨嗣对此嗤之以鼻,他以大义感召石田二将,希望他们率军出战,退敌报国。田绍斌不置可否,但石普却被杨嗣的慷慨陈词所感动,遂与杨嗣合兵一处,杀出城来。田绍斌任凭两人出击,只是假作不知。但见他们从白天杀到夜晚,仍不见回来,便感觉凶多吉少,遂引兵援救。果然,石、杨二军和辽军血战一天,因寡不敌众,被辽军围困在城西廉良一带不得脱身。田邵斌到来,宋军顿时士气大振,且形成前后夹击之势,杨嗣、石普当即率军拼死奋战,最终大破辽军,斩首两千余级。虽然杨嗣等三将违抗了军令,但毕竟取得了胜利,因而此战过后他们不但没被治罪,还各自升了官。


咸平五年(1002年),辽军又来犯境,保州吃紧,杨嗣与杨延昭奉命赶来增援。然而,吃过两人大亏的辽军这次变聪明了。宋军刚到保州城外,还没列好阵势,就被辽军袭击,人马损失不少。杨嗣、杨延昭因败获罪,但宋真宗念及他们的功劳,未予治罪。不久后,由于秋收在即,辽军往往在这个时候越境劫掠百姓刚打下的粮食。宋廷召集熟悉边境情况的将领们议事。杨嗣、杨延昭逐条陈述秋防之策,随即宋真宗拜杨嗣为镇、定、高阳关三路后镇钤辖,又调定州副都部署;杨延昭则改任宁边军部署。随后几年,两人虽也有改变职务和卫戍区域,但始终都在今河北保定一带的为国戍边。二人彼此配合,互为补充,打了不少胜仗。《宋史》评价:”嗣与延昭久居北边,俱以善战闻,时谓之‘二杨'。”


(图)电视剧《忠烈杨家将》剧照


身后之名


景德元年(1004年),杨嗣改任镇州路副都部署,从此离别了保定地区;而杨延昭却始终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虽然相隔无远,却因军务繁忙,二人从此再未相见。后来,杨延昭集保州知州兼缘边都巡检使、保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于一身,杨嗣更是以七十九岁高龄出任天雄军副都部署,后以左龙武大将军退休。


大中祥符七年(1014),杨嗣与杨延昭相继去世,杨嗣八十一岁,延昭五十七岁。同样为大宋王朝鞠躬尽瘁、也同样是功勋累累的忘年之交,虽未能生于同年,却在同年死,冥冥之中,似乎是自有天意。然而,二人的身后之名,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样子。得益于《杨家将》的广为流传,杨六郎被塑造成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在今天仍是家喻户晓。而与他并称的杨嗣,却被人们改了名字、换了出身,成了杨六郎的弟弟杨七郎杨延嗣。连杨嗣生前的功劳,人们也自动移植到了杨七郎的身上。由此,这位曾经官职、名声还在杨六郎之上的一代名将,便从此默默无闻了。


*作者:林森,字天俊。鱼羊秘史签约作者。网络新锐通俗历史作家,擅长用故事刻画、分析历史人物及事件,著有《谁将主宰未来天空》《金戈铁马之两宋烽烟录》《盛世余光》等历史、军事类专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