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他是《沙家浜》中的郭建光,京剧「谭派」第五代掌门人,一心为艺术献身,饰演的角色难度高到没人能替补,京剧界的第一杆大旗非他莫属!

2018-03-24 史斌杰 鱼羊密史


(图)谭元寿出演《沙家浜》


▼点击下方音频主播鱼公子为你讲古▼


1

  

不管对于京剧票友,还是对于爱好国粹的普通人,谭派艺术的声名都如雷贯耳,谭门为京剧作的贡献,大家对谭门的艳羡,都是圈里圈外无可比拟的佳话。

  

第二代名伶谭鑫培有伶界大王之称,慈禧太后晚年最喜欢他的声音,据说有日子不听就难以入睡,这样李莲英也成了谭府常客。第四代的谭富英,名列四大须生,开创了新谭派,上世纪五十年代谭富英在北京开演,毛同志得知演出消息,欣然前往,并划起手中火柴为其父谭小培点了支香烟。

  

谭元寿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王者辈出的艺术世家,他是谭富英的儿子,1928年生于北京,那时中国烽烟四起军阀混战。当时谭门已经因为几代人的努力,成为了梨园的金字招牌,谭家人有艺术的自信,但是为人从来谦卑,中国大地已经到了无生不学谭的程度,谭鑫培还是将孙儿谭富英送到了富连成科班,受专业训练,兼采百家。有人想,谭鑫培的孙子去科班,去签生死状去挨打,犯得着吗?伶界大王也太狠心了,可是对那些质疑者,谭富英以后的成就啪啪打了他们的脸。京剧演员,艺术家们愿意相信那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谭小培学自己的父亲,也将孙子签约送进了富连成,一纸书约,打死勿论。许多年以后,八十高龄的谭元寿老爷子面对镜头,回顾往事,依然心有余悸,老泪纵横,他说:我当年可没少挨打,平均算下每天得有五板子,现在想起来也怕,可我感谢当年挨过的打,是它成就了我。想想霸王别姬里的小豆子,那打挨的,可不是陈凯歌电影的艺术加工,那是老艺术家们曾经感之痛之的血泪过往。


  

2

  

业内人士都说:到今天为止,梨园行对谭家的尊敬那是独一份。

  

受大家喜爱的不只是谭门每一代人不懈的努力与坚持,不只是那高超绝伦的艺术成就,还有人品,还有人情味。

  

今天的文艺界,是广为人知的名利场、是非地,可在当年大家还一腔热血有情有义。余叔岩是谭鑫培的高徒,成名后开宗立派,谭富英科满以后便入了余门,没有相互排挤没有玩弄心计,余叔岩倾囊相授,他常常对人说自己只学得了谭鑫培先生的九牛一毛。谭富英晚年遗憾地念叨,我没有学好余叔岩先生的十八张半唱片。有了父辈的君子之交,谭元寿也心净如水身正如松。

  

谭元寿在富连成科班七年科满以后,跑回家里说,自己想拜名家李少春先生为师,父亲谭富英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谭富英还语重心长对儿子说:江河不择细流,泰山不弃细壤。我们谭家每一代人都是科班出身,广泛学习,兼采众长,从来没有孤立的所谓家学。谭元寿听了父亲一席话,内心所有的包袱都放下了。

  

谭家人就是这样耿直,好人品。上世纪六十年代,动荡时期的灾难使很多艺术家受到牵连,李少春、叶盛兰等许多先生无辜卷入风波,很多平日里相交甚好的朋友都避之唯恐不及。可谭元寿对于这些恩师长者,不离不弃,常常去探望照顾他们。当时谭元寿刚刚出演沙家浜,是最当红的演员,最有前途的明星,如果是别人,在那样一个人人自危的环境里,自己也处在事业高峰,树立清白光辉的形象才对。谭元寿不那么想,他把两头端得很平,事业是事业,朋友是朋友,不能顾了理想忘了人情。


  

3

  

在谭元寿一生的艺术历程中,排演沙家浜是一个重要环节。新中国成立以后,很多京剧曲目一度被指责为封建文化,老戏禁演,大多数艺术家也受到冷落,曾经在民国时期熠熠生辉的角儿们,非死即病,残存的也因多年荒废走到艺术生涯的终点。可谭元寿是个幸运儿,他在动荡时期十年,也唱了十年的现代戏沙家浜。

  

现在样板戏这个名称也被时代嘲笑,它像个过街老鼠,可那时它是全国人民仅有的文化享受。不谈历史,从公正角度说,那些样板戏还是很好听,只不过对当时人来说太单调了。

  

沙家浜原先不是这个名字,它改编自一部沪剧,芦荡火种,1964年毛同志观戏以后,大手一挥,将戏名改写为沙家浜,毛同志对芦荡火种的名字不太满意,他认为中国传统戏里有很多以故事地点为名称的,沙家浜不失为一个好名字。当年人民日报给了这部戏中肯的评价:人民的喜爱就是最大的认可。果然,后来十多年谭元寿不断出演郭建光。直到现在,沙家浜这部戏也为大家喜闻乐见。

  

谭元寿是很用心的艺人,为了演好新四军战士,他曾向组织要求到部队体验生活,部队的那段经历,使他更深入地了解了新四军战士的理想信念和精神状态。当时老百姓对这部戏着了迷,去看沙家浜的粉丝每日里络绎不绝,这样,大家反响好,戏就得连场演,谭元寿先生回忆他曾连演四十多场。懂行的观众都知道,戏曲舞台上,演员是有替补的,分A角B角,所以演出太劳累时有偷懒机会,当年出演沙家浜,其他角色都有候补演员,可郭建光这角色因为难度太大,部分音调太高,找不到B角,谭元寿先生每一场都不得不硬着头皮亲自上。


(图)谭元寿

  

4

  

令人惋惜的是,因沙家浜名扬天下的角儿谭元寿,到了中年以后,再也不唱这出戏。这又是为什么呢?据谭先生说:自己差一个说法。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动荡时期结束后,文化部门拨乱反正,可是并没拿出什么可行方案,随心所欲一通乱搞,给十年里表演样板戏的演员发指示,令其检讨,并大搞调查。无奈何,艺术家的命运就像风筝线一样,总是攥在别人手里,他们一心为艺术献身,却在不同时期被贴上不同标签,到头来容易成为牺牲者。

  

谭元寿先生笑着说:人家就逼问江青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指示,我是无所畏惧,身正不怕影子斜。可是当时谭家所有人都为这事儿揪心,谭老的儿子谭孝曾说,当时一家人都是陪着父亲上下班,生怕出一点事儿。

  

这次调查在一年后结束了,谭元寿老爷子没得到一个调查结果,讲到这儿他只说了四个字:不了了之。他眼含热泪说:自己真的是差一个说法。在时代的潮流中,在政改中,个人命运算得了什么呢?又有谁能得到一个良心的说法呢?艺术家们,太微渺,在艺术的世界里他们可以是天空是成片的云。而在现实的压迫下,只不过是海洋里一叶浮萍。

  

因为如此,老爷子后半生都打不开心里这疙瘩,即使有人上门拜访,允诺他黄金万两,他也再不开口唱这出沙家浜。


(图)谭元寿

  

5

  

谭元寿一生最受人称赏的事儿,就是晚年在京剧舞台上翻吊毛。

  

吊毛,是戏曲舞台上一个难度极高的杂技表演,类似于体操运动员前滚翻,脊背落地,但是为了造成一种意外摔倒的状态,不能助跑。

  

现在舞台上这类表演已非常罕见了,因为要顾及演员的安全,这吊毛翻好了,能得到满堂喝彩,可是翻不好容易造成全身瘫痪。

  

1996年为父亲谭富英录音配像,里面的高难度动作吊毛,大家已经决定由一位中年谭派演员代劳,可以事后再做剪辑。可是当录制开始以后,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出现了,时年69岁的谭元寿老爷子竟然没有按照安排停止表演,自己亲自完成了滚翻动作,自然而然,滴水不漏。坐在台下的儿孙们顿时傻眼,忙跑上台去,询问安抚,老人这才表露心声:为我父亲的录音配像,我应该做个完整的,我要尊重我的父亲。

  

古稀老人,对父辈的尊重,对自己技艺的自信,不知让多少人汗颜。或许,这就是前辈大师给我们的感动,这是一种勤学苦练出神入化的技艺,这是一种既谦卑又自信的君子风度。

  

如今90高龄的谭元寿老人还在不懈地教导儿孙们,带着他们在艺术的路上越走越远,不断精进。谭门老生是有着历史意义的艺术长征,谭元寿也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到了最好,广大戏迷期待着谭门艺术青出于蓝、光辉永存。

      

作者:史斌杰,鱼羊秘史签约作者。

特此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制作出品,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文中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