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之言 |毅达资本应文禄:硬科技创业和投资的环境、趋势、方法论
应文禄认为,投资企业时“不仅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在关注宏观环境的同时,紧抓科技创新的大趋势,寻找在创新能力、进口替代和市场应用三个方面具有优势的投资标的。
“自21世纪开始,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成为全球高端创新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转移的重要目的地。应对中美科技竞争,维护自身产业链安全,对于中国来说,创新是最好的进攻,‘国产替代’是最重要的防守。”应文禄说。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金鱼嘴每日路演”的首场活动。今天路演的几位企业家是我们的老朋友,听了他们的分享,我感触很深,肯立科技做军民融合、馥昶空间做卫星发射、易安联做网络安全、金寓信息从事BIM设计、争锋信息做人工智能、东屋电气做智能安防。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长期深耕新一代信息技术,长期从事硬科技创业,获得了日新月异的进步,这几家企业,也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国硬科技蓬勃发展和快速崛起的态势。
借此机会,我也想分享一下我们在硬科技投资领域的一些想法,说一说硬科技创业和投资的环境、趋势、方法论。
1
环 境
“做投资,要不要关注宏观环境?”就这个问题,投资圈曾经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投资和宏观经济无关”,只要投好个体企业就可以;另一种观点,认为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我们都没有办法脱离宏观环境做决策。我支持后一种观点。做投资,不仅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必须研究宏观经济。站在这个时点,我想说说当下对决策影响最大的四组关系。
(一)中国崛起和中美脱钩
中国崛起和中美关系。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中美关系的走向,正在影响我们的工作决策。历史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崛起的大国将挑战现有的领先强国,无一例外。近40年,确实很明显地看出中国的“垂直攀登”。中国崛起,已成为确定的趋势。
硬币的另一面,是中美关系的变化。
从2018年中兴事件爆发以后,中美摩擦持续升级,特别是在5G、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尖端技术领域的竞争愈演愈烈。
拜登政府上台后,毫不隐晦地将中国列为美国“最严峻的竞争对手”,两国将不断“正面交锋”。先是今年2月,启动了“100天的供应链审查计划”,对四种关键产品的供应链进行100天审查,这四种产品分别是:半导体芯片、电动汽车大容量电池、稀土矿产和药品。接着5月14号,参议院通过《无尽前沿法案》,批准在5年内拨款1,100多亿美元用于基础和先进技术研究,以应对来自中国日益严重的竞争压力。未来中美可能不会全面脱钩,但是在科技和相关产业领域,两国将进入“竞赛冲刺期”,进而可能会围绕两国市场形成两大供应链体系。
(二)疫情汹涌和局部战争
一方面,新冠疫情突然席卷全球,迄今已经造成1.67亿人感染,347万人失去生命;疫情大流行将导致世界经济秩序失衡进一步加剧,因疫情致贫、返困的人口将急剧上升,全球贫富差距进一步。
另一方面,局部战争又在不断的冲击着世界的秩序,巴以冲突已经持续交火10余天。复杂的历史问题和背后的大国博弈,把中东从人类宗教圣地,变成了当今世界的安全洼地。
(三)输入型通胀和供给侧攻击
2020年3月,为应对疫情,美联储开启了无限量QE;我们看到全球铁矿石、煤炭、原油等大宗商品和工业原材料价格纷纷上涨,带来中国的输入型通胀。对以制造业为根基的中国来讲,输入型通胀将直接导致下游企业成本上升,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同时,上游产品价格的不稳定也在不断打乱企业正常存货的节奏。
但长远来看,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核心威胁还不是高通胀,而是“供给侧攻击”。内需方面,疫情后中国需求端的恢复慢于供给端,国内供大于求的局面尚未完全改变;外需方面,外需支撑了疫情后中国工业生产的高景气度。但是,随着境外的逐步复工复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制造业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供给侧攻击将给中国制造带来的更大挑战。
在这样的形势下,建议企业积极关注上游价格波动,积极地安排好资金流,未雨绸缪,提前准备好预案。
(四)资本市场改革和科技创新
这些年,我们看到,资本市场改革在不断地为科技创新添油助力。不论是科创板设立还是创业板注册改革,都为一大批聚焦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芯片设计、半导体设备等领域的企业打开了通向资本市场的大门,助力这些科技企业实现了更快更高质量的发展。当下全面推行注册制虽然有放缓的迹象,但方向性改革不太会改变。
2
趋 势
(一)全球经济重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自21世纪开始,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成为全球高端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转移的重要目的地。新冠疫情的发生更进一步加剧了转移的趋势,中国的价值和理念逐渐渗透到全球的意识中,在全球的影响力在逐步提升。
虽然现在各个发达国家都在呼吁振兴本国的实体,出台一系列对华产业的制衡政策。但在一线工作中,我们并没有感受到外资在撤离中国。相反,中国自身工业体系的完善、产业链的配套做得有声有色。越来越多的人才、产业在向中国回流、转移。可以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做出了合理的选择。
(二)模式创新向科技创新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一方面,模式类创新步入尾声。在需求被充分挖掘、市场趋于饱和、竞争白热化、巨头进驻之后,商业格局基本趋于稳定,模式类创新创业和投资的机会将越来越少。
另外一方面,科技类创新如火如荼。中美贸易战之后,中国全社会都意识到关键的核心技术还得靠自己。
(三)中国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科技是历史的杠杆,更是未来竞争的制高点。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推进,未来十年,中国产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领域的趋势非常明显,人才、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全要素生产力全面提升、虹吸效应正在产生,世界工厂和中国智造将变得更有影响力。
(四)创新资本追逐硬科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我们说,创新资本是嗅觉最灵敏的“钱”,在科技创新成为最大共识的形势下,今天的中国硬科技领域,虽不能说全部跑在世界前列,但用百花齐放来形容并不夸张。而这些硬科技企业的背后,往往都能看到创投机构的身影,它们或提供前期中期的融资支持,或提供并购、上市方面的资源支持。
截至2021年4月3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显示科创板上市公司为268家,总市值达3.5万亿元。从268家公司的行业分布,更可看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硬科技当仁不让。
今年一季度上市的创业板和科创板企业中共有58家企业获得VC/PE支持,渗透率高达84.1%,大部分长跑型、青睐科技投资的机构成为了科创板和创业板的最大受益者,对硬科技的投资正让创投机构和科技创新创业走向良性循环的通道。
3
方法论
长期在投资一线,我们的团队每年都要看近8000家企业,我们也总结出了硬科技企业生存和胜出的三大方法论。
(一)创新永恒
很多企业家都有感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新是最好的进攻,是企业对市场变化的主动响应。“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护城河。这些年,我们看到企业对研发创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过去,当科研投入和短期效益产生矛盾的时候,大多数企业可能都会选择短期效益。而现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看的都更加长远,越来越重视研发投入和公司的长远效益。
毅达内部在对项目进行尽调时,也逐步形成了“科技十问”的尽调标准,更加重点关注企业的创新能力,关注企业的研发投入比,关注创始团队的科技DNA,关注企业是否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等等方面,对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考量可以说成为我们考察一家科技型企业的最重要的维度。
(二)进口替代
如果说创新是最好的进攻,今天看来“国产替代”就是最重要的防守。中美贸易摩擦、疫情背景下,全球产业链重构将是必然结果。保障关键产业链的安全,补链强链,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企业家必须看到其中蕴含的机会,并积极参与。
1、 龙头企业往高处走: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龙头企业应当尽快完成产业链的国产化替代率,在供应链安全前提下,向产业高端延伸。
2、中小企业向宽处行:主动融入巨头产业链
广大中小企业要积极向龙头企业靠拢,抱大腿,主动融入更强大的供应链中。
(三)市场应用
深圳科技局曾经做过一项调研,深圳科技公司97%都是通过需求导向模式开展创新。深圳成功的技术公司大多都是先根据市场需求,做一个适合市场的产品让企业生存下去,然后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选择合适的技术来不断提升产品的性能和品质。科技公司的成长路径与传统意义上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不一样。
市场是检验产品品质的试金石。不管说是高科技、硬科技、黑科技和深科技,最后都必须回归商业本质,看这种科技能否投入产业应用。所以我们在投资时,不仅仅关心企业的核心技术,我们更加关注企业的技术能否成功实现应用,关心企业产品的应用端客户结构,关心这家企业的客户质量,看企业的朋友圈是不是行业里的头部企业。
当然,重视技术市场应用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基础学科的研究。美国70年前就成立了NSF,任务是通过对基础科学研究计划的资助,促进美国科学的发展。最近,美国又通过了《无尽前沿法案》,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以确保美国处于全球科学进步与创新的第一线。中国各级政府、高校、科研单位也应和企业协同开展积极合作,在基础科学和先进技术研究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谢谢大家。
「毅」新闻 | 构建“共生共长”生态圈 南京“金鱼嘴每日路演”首场活动成功举办
「毅」新闻|海空辉映,一日双响,“毅家人”迈信林、盛航股份成功上市!
「毅」荣耀 | 毅达资本应文禄荣登2021年「投资界TOP100」投资人榜单
「毅」新闻|让生命科学研究效率更高,毅达资本完成对通用生物的投资
「毅」荣耀 | 投中2020年度榜单发布,毅达资本荣获多项大奖
「毅」观点|毅达资本朱爱民:精专化内容传播,为新国货品牌带来更大想象空间
博众精工、迈信林、盛航股份成功上市;华声医疗完成逾1.5亿融资;圣湘生物收购科华生物;奥松电子30亿元项目落地珠海| 毅家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