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舆情原理,学会危机管理,欢迎关注此公众号!
哲学和学术向来具有淆乱人心之功。本来简单清楚的事,经它们一研究,情势立马就变得复杂异常。我在南大读博的时候,一位学术大咖就告诫说:如果没有科学的量化数据,就不要轻易做定性结论。可我总是面带谦逊地软抵抗,不间断炮制定性之作。一个人、一件事,扫两眼就足以开笔立论。虽然至今没翻船,但朋友圈也一直没敢开放给那位大咖。
不过当我想评价一下北京大学林校长“鸿浩志”事件的时候,忽然觉得老路走不通了。因为近几日的相关文章已经汗牛充栋,朋友圈刷了屏,而其中99%都是洋洋洒洒的定性之作,也就是进行人文历史等视角的评论,我再跟进一篇,不过是制造垃圾,那不如换个视角,进行定量的研究。
何不用眼下的大数据舆情监测软件,对于林校长道歉前后的舆情走势进行对比,来看看其道歉信是否达到了效果?舆情是否消退,乃至实现了反转?
为了尽可能地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我使用了两套业内知名的软件,分别是来自北京的清博舆情监测软件,和沃德社会气象台舆情软件。两套软件分别针对林校长道歉前后的网民情感属性进行测定。如果正面增多,负面减少,那自然表明道歉信发挥了作用;如果相反,则可以断定道歉信没有达到效果,甚至还起到了反作用。
如果两者监测的结果总体上相差不大,呈现数据和趋势上的正向趋同,则结果可以采信;如果两者大相径庭,则两个软件或者都不行,或者其中一个不行,等两位老总来信询问的时候,我回复“呵呵”即可。
至于具体的研究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先在监测方案里为“林建华”建立专门项目,然后软件自动抓取微博、微信、各大网站、媒体和各类KOL的相关数据,然后在分别截取道歉前后的数据,就可以自动生成报告和各种图表,一目了然。为了追求更翔实的数据和更为准确的结果,我在上午设定之后,等软件抓取足够多的数据之后,下午5点多才最终截取结果。因此,此文的全部数据是截止到6号下午5时许的。
从两个软件抓取的数据和最终给出的结果来看,基本令人满意。由于各自抓取的数据数量、数据来源都不一样,两个软件在网民情绪的正面、负面、中性的比例数字方面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所好的是,在各自的监测结果中,网民情绪的正面、负面和中性的比例大体相当,数据和趋势趋同,因此可以基本断定,关于北大林校长网络上的主流情感情绪就是这样的图景。
我将两个软件给出的结果,制作成了如下这个图表:
清博软件的监测结果是:道歉前的网民正面评价比例为42.29%,负面评价比例为9,71%;道歉后的正面评价是30%,负面大幅上升为31.17%。
沃德的监测结果是:道歉前的正面评价为29.44%,负面评价为19.37%;道歉后的正面评价为24.88%,负面评价同样大幅上升为40.51%。
不说正面和中性的评价比例各自都有所下降,单就负面评价比例来说,两个软件的结果都是大幅上升了20个百分点。
按照本文上述的监测设定的前提,则我们可以作出如下判断:
北大林校长的道歉信发表后,并未能起到消除或者中和负面舆情的效果。相反,道歉信起到了更为消极的效果,使得负面舆情变得更加明显。
往期精选:
欢迎扫码关注“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