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做这3件事的最佳时机!
夏至已至
“荷气夜来雨,百鸟清昼迟。”
今日,夏至已至。
一年中最炎热、雨量最大的一段日子就要来了。
天文专家表示,同前年和去年一样,今年的三伏天依然是40天。
夏至·故事
夏至
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才达到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我们熟悉“一九二九不出手”的关于冬至的九九歌,其实,夏至也有九歌。中国地域十分广阔,民间各地流传的“九九歌”也各不相同,但入伏天气炎热,是大趋势。宋人周遵道的《豹隐纪谈》中就载有一首《夏至
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
四九三十六,争向街头宿;
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
七九六十三,入眠寻被单;
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
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壑。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至第四个庚日的十天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至立秋后初庚的十天为中伏,立秋后初庚起的十天为末伏,这首歌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入伏后从炎炎酷暑到逐渐秋凉的天气变化。
夏至以后是江南梅子黄熟期,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季节,这时空气非常潮湿,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暴雨,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夏至·三候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
一候鹿角解
鹿是阳性的山兽,夏至阳气盛极而衰,鹿角感阴气而脱落。
二候蝉始鸣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蝉鸣里树影明灭,忽觉夏长。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野生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夏季过半时,最适宜采集它地下的块茎。
夏至·史话
祭神祀祖
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又称“夏节”、“夏至节”。《周礼》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史记》记载汉代“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直到现在,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仍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消夏避伏
《酉阳杂俎》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以生风,涂抹粉脂以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竟而成为制度。宋朝在夏至之日开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仍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清朝则“夏至日……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
随着气候的变化,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及消化等都会有明显改变。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调理夏日的不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