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7岁,570万字,他还在继续写……

CTBU新闻中心 重庆工商大学
2024-08-30



四编,12册,570万字的《傅德岷文集》,是我校傅德岷教授勤奋治学的见证。


在正式走进这部文学著作之前,请大家先和小编一起认识一下这部文集的作者,重庆工商大学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吧。


傅德岷教授,1960年毕业于原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中文系。1991年评为教授,1992年聘为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至今。1993年,调任原渝州大学中文系教授,2002年,渝州大学与重庆商学院合并为重庆工商大学,傅德岷任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傅德岷教授曾在1994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5年被评为重庆市先进工作者。先生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出版学术作品和编著作品6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代表作有《散文艺术论》《散文创作与审美》《中外散文纵横论》《巴蜀散文史稿》(重庆出版社出版),《外国散文流变史》、长篇小说《魂荡华蓥——双枪老太婆前传》、散文集《淡泊如诗》《风清如画》等。其中,《散文艺术论》获全国第三届冰心散文理论奖,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除此之外,先生的作品还曾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重庆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等多项荣誉。



2015年以来,傅德岷教授将珍藏的文学名家书信170余封560余页,自己的创作手稿94册2400多页等无偿捐赠给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2019年,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与重庆工商大学协商,决定在认真整理傅德岷先生手稿和著作的基础上,共同出版《傅德岷文集》,集中展现傅德岷教授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硕果,这就是这部文集问世的由来。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傅德珉先生登高涉远的文学人生......



       初沐清风

渔樵耕读,诗礼传家


走进老先生家的客厅,迎面便是一副古朴的对联:“渔樵耕读,诗礼传家”,对面则是苍劲有力的两个大字——“清风”。这位87岁的老先生,精神矍铄,热情地招呼我们进书房。


书房的书桌上摊开着厚重的《傅德岷文集》,桌面书本的书页间满是他手写的批注和笔记,展现出岁月的痕迹和学者的沉思。墙角的书架整齐排列着略显泛黄的散文资料,述说着他多年来的孜孜不倦......

 

(傅德岷家中客厅挂的对联)


四编,11卷,12本,570万字,《傅德岷文集》由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重庆工商大学联合打造,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该文集收录了傅德岷教授的主要著述,分为理论、史著、创作、文论四编,是我校这位老先生几十年文学探索和学术研究的总结。









命运转折

  贫困与逆境交织的童年迎来文学启蒙  


先生出生在成都市崇庆县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家里世代务农,经济拮据。1947年,先生还在读小学,因为家庭背景贫困,他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地主家庭出身的同学的欺凌。一天,他在反抗时被打倒,当他挣扎着站起来时,感到左腿一阵剧痛,但他只是甩了甩腿,忍住了泪水,继续上课。然而,寒假回家后,他的左腿开始肿胀,髋关节剧痛难忍。家里没有条件送他去医院,只能请乡场上的中草药蔡医生来看诊。先生在床上躺了半年多,尽管炎症消除了,但髋关节错位,左腿从此短了一截,行走艰难,这段痛苦的康复期间,他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家庭的贫困和自身的伤病让他一度感到前途渺茫。父亲看在眼里,心疼地对他说:“你现在腿也不方便,在农村干活也不得行,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你还是去读书吧。”1949年,父亲决定送他去读私塾,师从村里的私塾老师王平洲。王老师既精通旧学,也通晓新学,对先生尤为喜爱,亲授《古文观止》。


(傅德岷先生阅读书籍)


私塾生活虽然艰苦,但《古文观止》的优美古文立刻吸引了先生。每天在简陋的私塾里,他跟随老师认真学习,逐篇背诵,逐字揣摩,在贫困和逆境中,先生迎来了他的文学启蒙。1950年,先生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重庆县中学,进行更加系统的学习。


《古文观止》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先生与文学邂逅的美妙旅程,影响了先生的一生,他对古代散文的熟悉和热爱,也促使他在现代散文创作中融入了古文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傅式散文风格。



        多方努力

  《傅德岷文集》问世  


先生的文学情怀在早年古典文学学习中得到熏陶,这为他日后的创作和研究奠定了基础。《傅德岷文集》的出版并非他一开始的计划,而是一段友情和尊重交织出的美好果实。“最开始我并没想要出这个文集。一天,时任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的院长刘德奉到家中跟我交谈,大家谈得投机。”先生回忆道。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房里,墙上的对联在光影中显得格外醒目。先生坐在书桌旁,面前堆满了手稿和书籍,安静地等待着老朋友的到来。刘德奉敲门而入,两人握手寒暄,随后坐在书桌旁开始了长时间的交谈,刘德奉将他最早一本散文集《行走》送给了先生。先生对其作品大加赞赏,并写了一篇评论,发表在中国作协机关报《文艺报》上。这篇评论引发了广泛关注,刘德奉因此更加敬佩先生的学识,在谈话中,刘德奉认真倾听先生讲述他的研究和创作经历,并主动提出:“傅老师,您的这些文学成果和创作应该收集起来,让更多的人学习。”

 

(傅德岷在书桌前整理书籍)

 

接下来,先生就在家中开始整理和编撰多年积累的作品。书桌上堆满了手稿、笔记和资料,他细致地将这些作品分类、整理,并进行必要的修订和补充。先生回忆起编撰文集的过程时说道:“我的文集是周勇(重庆市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写的总序,他的评价很高。当时编写文集,就想把这么多年来写的文字作品做个总结。”在友人多方联系帮助和重庆工商大学的支持下,《傅德岷文集》得以出版。


从初衷的萌生,到筹备与编撰,再到最终的出版,《傅德岷文集》涵盖了他的代表作《散文艺术论》《中外散文纵横论》《魂荡华蓥》等经典作品,凝聚了许多人的努力和支持,传递着先生对文学事业的热爱。



     《散文艺术论》

  跨国交流的文学旅程  


《散文艺术论》被收入《傅德岷文集》第一册,系统地探讨了散文的艺术特质和创作技巧,内容涵盖了散文的定义、分类、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先生在书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强调散文创作要注重真情实感的表达,讲求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


1988年,先生的《散文艺术论》正式出版。这本书的出版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先生多年积累和潜心研究的结果。为了写好这本书,先生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回忆道:“这本书的出版我做了很多准备工作,那个时候,我一边备课上课,一边做资料收集,我把全国报刊资料中研究散文的内容都复印了,制作了数百张卡片。”此外,先生不仅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还在书中系统地总结了他对散文艺术的独到见解。他的研究不仅限于中国古代散文,还涉及现代散文和外国散文,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研究使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这本书不仅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还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影响。1989年,这本书参加了香港书展,并被韩国高丽大学购买,成为他们汉文系的教材之一。先生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道:“1989年,这本书参加香港的书展,重庆出版社就把这本书带到香港去参加书展,韩国高丽大学就在香港买到了这本书。”随后,先生受邀参加在韩举办的世界散文艺术研讨会,会上对《散文艺术论》进行了高度评价。



《魂荡华蓥》

  笔尖上的烽火岁月与家国情怀  


《魂荡华蓥》被收入《傅德岷文集》第八册。


先生的文学成果不仅在散文理论方面的研究影响深远,更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傅德岷文集》中,有一本书从创作到出版历经30多年。它就是华夏出版社1991年出版的小说《魂荡华蓥——“双枪老太婆”前传》。


1958年,先生在读大学期间,被抽调到重庆市作家协会,协助华蓥山游击队的“双枪老太婆”陈联诗同志整理革命回忆录。那段时间,他听取到了大量革命英雄的故事,深受感动。“华蓥山牺牲了那么多的同志,一定要记录下他们的故事!”先生下定决心要把这些英勇事迹写成小说,向世人展示革命斗争的艰辛和英雄们的无畏精神。


《魂荡华蓥》的主人公“双枪老太婆”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形象。先生在小说中细致描绘了她的英勇事迹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他通过双枪老太婆的形象,展示了普通人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的无畏精神。先生回忆起他在创作这部小说时的情景说:“我当时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把我抽调到重庆市作家协会,来帮忙记录整理革命回忆录,当时就发表了一篇关于华蓥山的历史小说《游击队的儿子》,在1959年的红岩杂志第六期。这本书出来之后反应很强烈。”


(傅德岷书房的书架)


先生在《魂荡华蓥》中,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真实的场景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卓绝。字里行间,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着游击队员们的英勇无畏。《魂荡华蓥》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教书育人

  文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先生不仅在文学研究和创作中取得了卓越成就,更是以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在讲台上,他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春风化雨,以文化人,对青年学生言传身教。他常在夜深人静时备课,仔细打磨每节课的内容,以确保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在讲课时,他常用生动的比喻和经典的例子,将复杂的文学理论化繁为简,学生们如沐春风。先生时常教导学生:“文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用心体会和理解作品的情感和内涵。”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作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表达。


多年来,老先生桃李满园,众多学子扎根在文学事业的各个领域,为国家的文学事业发展默默耕耘。他们或成为大学教授,或成为作家、编辑,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着恩师未竟的事业。他的学生常常回忆道,“傅老师总是教导我们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好的作家要用作品去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讴歌这个伟大的时代。他不仅是我们的课程老师,更是我们的人生导师。”


“板凳需坐三年冷,文章方无半句空。”这是先生对青年教师和学子的寄语。他以身作则,鼓励后辈沉潜心志,坚守初心,用心去发现文学的真谛。先生胸中有一股浩然正气,始终立足川渝历史沃土,坚守三尺讲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新时代好教师榜样和学者风范。




(傅德岷教授与我校记者合影)

《傅德岷文集》不仅是傅德岷先生个人学术成就的汇聚,更是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热爱与奉献。87岁的他依旧不懈追求,继续在文学的道路上耕耘,用笔尖书写属于他的时代篇章。



  87岁,570万字,他还在继续写......



声明:重庆工商大学新闻中心推送稿件除注明原创内容之外,其余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后台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推荐

嘘 你听 那是什么?

冠军,飒!

《光明日报》刊登我校教师撰写的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研究报告

-ctbu_1952-

重庆工商大学新闻中心出品

致谢:感谢傅德岷教授,感谢离退部大力支持

文字:陆嘉 徐婷婷 陈洁 颜冬月

摄影:莫昊楠

排版:张婷

本期编辑:张婷
初审:孙佳 张婷

审核:王维思
审定发布:陆嘉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工商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