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诚:人间江口是仙乡

2015-06-25 土著民

「文艺·思想·记忆 | 土著民」




经作者授权发表 插图:江口风光 摄影:寒鸦戏水


人间江口是仙乡

文 / 黄诚


双峰县域东部涟水与测水交汇合流之处,古来即称之为“江口”。此处为娄底地区海拔最低处,涟源、娄星、双峰之水,由重重深山汇向江口河谷,自涓涓细流终成涟水一脉,经由此地往湘江而去。江口一带,风光旖旎,青山碧水,相映成趣,且文化底蕴深厚,村民热情好客,是驴友喜爱之地,文人心仪之所,墨客神往之乡。

5月1日,在江口籍文人阳剑兄的策划下,双峰网爱心家园及双峰县摄影家协会、诗联协会部分会员一众50余人,赴江口采风观光,我亦有幸忝列其中。上午9时许,10台小车在县城集结出发,经香铺坳、睦家塘,过斗盐大桥,然后右转沿涟水而下,径向江口行进。

正是春夏之交,又逢艳阳高照,河里的水格外清澈,两岸的山格外秀丽,河道一转弯,路也跟着转弯,每转一个弯,景致又有所不同。行走在这样的山水之间,就如游走于水墨画廊之中。我手握着方向盘,不时地被同车伙伴们的赞叹声扰乱心神,终于忍不住停下车来,将这两岸青山伴绿波的美景收入镜头,才重新上路。

车队直接开到了江口码头。此处正是涟水、测水合流之处,两条河流,就像两条银龙,经过重峦叠嶂之间的蜿蜒盘旋后,舒展了身姿,舒活了筋骨,飒爽而来。右边这一支相对较宽的,是涟水,他凝集着涟源、娄星的灵秀与壮丽,才刚挣脱了水府庙水库的束缚,一路欢快地奔跑到了这里。左边这一支,是测水,她是双峰的母亲河,汇集着双峰一邑的精气神,从风景秀丽的“小三峡”之间挤过来,风情万种,款款而至。两股水流在江口汇合后,并没有忸忸怩怩的姿态,也没有热情澎湃的激荡,而是迅速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河面撑得更加宽阔,一路欢笑着、吟唱着,浩浩荡荡地继续他们的征程。


我们迫不及待地舍车登船。两条船一前一后,自水波中划开一道道涟漪,顺流而下。此时,天很蓝,云很白,阳光正明媚,空气中氤氲着一种爽爽的味道。宽阔的水面,在微风吹拂之下,欢快地律动着,不时反射出粼粼的波光;两岸的青山,都用温润柔和的线条勾勒,以新绽的嫩绿鹅黄妆扮,煞是迷人。这样的山,这样的绿,与这样的水贴得如此亲密,让我们分不清到底是水里长出了山,还是山间生出了水,顿生“舟在江面走,人在画中游”的感触。

一船人皆心情大好,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大大小小、男男女女都争相跑到船头去吹风,去拍照,去赋诗。偶尔有人大声叫唤,或是看上了一棵长得特别有型的树,或是看到了几只跑出来约会的野鸭,或是抓拍到了一张绝佳的构图,或是觊觎河边垂钓者钓得的一尾好鱼,引得大家都凑过去看,直惹得船老大在船尾着急,只得用江口方言大叫:“快嘀莫画到头前气哩,船都翘起来哩!”于是大伙儿又手忙脚乱地跑回舱内,又踩得船一阵剧烈摇晃。此番情景,同行的诗联协会佘国武老师有口占一绝,非常形象,可谓佳作:

两岸青山相送迎,

一舟满载尽欢声。

忽传远处有殊色,

纷拥船头舟不平。

未行数里,已是湘乡地界。远远望见,前方有一大坝将涟水拦腰截断;近了,可见坝上清晰的“韶山银河”四个大字。这,就是洋潭引水枢纽了。


洋潭引水枢纽兴建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它与早它几年建设的水府庙水库以及后期续建的灌区工程,共同组成了湖南省最大的引水灌溉区——韶山灌区。通过这一系列工程,引涟水之水,灌溉涟水、涓水、靳水、紫云河4流域25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近7万公顷农田。

我们在大坝的左侧码头登岸,走上了坝顶的人行天桥。往右远眺,我们刚才经过的水面,竟是万顷碧波,在青山之间回环荡漾,一眼望不到尽头。这一汪碧水啊,可以用来灌溉,用来发电,用来养殖,造福万千人民。遥想当年,数万人在此热火朝天地劳动,建成了这座大坝,修好了下游数千公里渠道,他们用智慧、汗水甚至生命,凝结成了这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有力地保障了鱼米之乡的粮食安全。如今,我们站在坝上,流水从脚底潺潺而过,清风自耳边缓缓吹拂,史事在脑海久久回荡,焉能不忆古思今,焉能不怀念前贤?不由又想起不知哪位文人为洋潭大坝题写的诗作:

升起金轮破晓烟,

风光指点总流连。

一泓碧水澄心底,

四面青山落眼前。

故迹正寻幽翠处,

轻舟却泛蔚蓝天。

桃源仙境何须问,

万厂机声又绿田。

一行人沿坝顶缓缓前行,拍一番照,翻一通古,身上本就被阳光包围着,加上这样走走闹闹,竟沁出些毛毛汗来。阳剑兄是此地熟客,还带我们参观了皮划艇训练基地、船闸等处,并用他富有特色的阳氏语法讲述着一些或雅或俗的掌故,引得我们的笑声灌满了一坝。他讲到,他本来不叫阳剑的,小时候的名字叫阳建韶,“建韶”者,建设韶山灌区也!后来上学念书时,班上竟然有两个阳建韶,于是老师大笔一挥,将此阳建韶改成了阳建,以作区分。那个年代取名,常常有显明的时代特征,而“建韶”二字的热门,正说明了韶山灌区建设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大。

不经意间,已走到了大坝的右侧码头,热情灵泛的船家,已经把船移到这里迎接我们了。于是上船,逆流而回。船家许是如我们一般饿了,加足了马力,不多时,我们就照旧踏着一路清波、携着一船欢笑回到了原来停车上船之处。

中餐就安排在码头旁的农家。进得屋来,见厅堂上摆放的7张桌子上,碗筷早已按农村风俗依8人每席安排妥当,就等我们上桌了。江口人之热情好客,从饭桌上也可以看出,茶、酒、鱼、肉、蔬,都是地道的农家风味,菜式很丰盛,收费也不贵,大伙儿吃得津津有味,大呼过瘾,以风卷残云之势,用行动为这桌饭菜点赞。菜足饭饱后,小聊片刻,以AA制结算了船费、餐费,我们大部分人就依依不舍地打道回府了。几位书画家朋友拼好桌子,摆弄笔墨,准备现场来点创作,我们不谙此道,也没有去打扰他们。

途中,我们还参观了离江口码头仅两三里地的大塘朱氏宗祠。朱氏宗祠,是一栋具有明显晚清风貌的旧建筑,青砖构造,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很有一番味道。但最吸引人的,当是这朱氏家族当年的显赫。据称,“朱氏宗祠”几字是曾国藩手书,我凝神看了看,觉得很像。倡建此宗祠的江口本地人朱尧阶,和曾国藩是同年举人,后来又成了曾国藩的亲家,曾国藩为其宗祠题个名,应在常理之中。宗祠的中厅,最顶端的三块金字大匾很引人注目,那是民国时期名人孙科、程潜、白崇禧的手迹,孙科题的是“奕叶长荣”,程潜题的是“敬宗收族”,白崇禧题的是“源远流长”,虽是很一般的套话,但能同时让他们为朱氏族谱题词,这邀请人绝非等闲之辈。厅中柱上,镌刻的是朱尧阶所撰的对联。联曰:

登堂有公是公非,怀一点偏心,即对祖宗不住;

屋室要能容能让,留半分情面,勿忧家族难和。

这对联,用的是湘中最平实的语言,但其中意蕴,却意味深长,引人深思。朱尧阶是当时湘中地区顶尖的楹联大师,他作联远近有名。可见,真正的大师不一定要引经据典;真正的经典,也不一定要咬文嚼字。大塘朱氏后裔中,颇多名士,如省委统战部原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朱振基,就是江口人。这些,恐怕与江口的文化传承、朱氏的家学渊源有一定关联吧?

一路回到县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江口以一弹丸之地,历来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绝非偶然。是这一方山水之灵性,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江口人;是一种文化的完美传承,培养了一代代江口俊彦。昔时,陆路交通不发达,水路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江口以近涟测之便,是往来商旅必经之地,这必定造成了它的繁华,促进了它的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演变,水路交通渐被遗弃,涟水也因水府庙、洋潭两水库的修建而逐渐荒废了航运,江口——这处美丽的山村,因此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机会,逐渐被边缘化。然而,正因为如此,江口这一处美丽的仙境,至今仍养在深闺人未识,仍是一处待开发、待认可的处女地。

不过,江口被重新认识的日子,应该不会太远。以阳剑为代表的新一代江口人,正在为江口的新生而努力。

回到家中,回忆江口怡人之山水,感其厚重之底蕴,念涟水沿岸之古今名人雅士,草拟七律一章。诗云:

两水争流汇此方,

人间江口是仙乡。

涟河泛浪人文盛,

望族生辉历史长。

柳下垂杆闲适客,

船头击水逍遥郎。

一江东去银河渡,

星汉辉煌振楚湘。

201458日晚,湄水湾




「土著民,那些我们回不去的过去」

长按二维码关注

欢迎投稿 136hc@163.com

详情请回复“投稿”查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