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原创 | 邬之苇流年暗换系列之:城

2015-08-05 邬之苇 土著民
「文艺·思想·记忆·前沿」
天天原动力 · 自在土著民


人有时候,是被一座城打上烙印的。我在这里长大,她给了我独特的乡音,她使我有了第一个属性,是我的第一张名片,我已经属于这里。



流年暗换:

文/邬之苇 经作者授权发表


我看到时间在我身后枯萎。

7月底我回家了。多少年之后又一次在暑假回到家中。

这座城叫做娄底,以前,我从未仔细地看过,尽管她有着我青春的记忆。

娄底记忆·路牌 摄影:谢吕霞

那天从火车站出来,阳光有些刺眼,一个人拖着箱子,往湘中的方向走,我已不知道这个地方是否还叫这个地名,因为当年的湘中商业大厦已不知所终,换成了一个各种城市都有的Mall,只是规格有些小。小小的一条街道上,有新一佳,又有了沃尔玛。复杂而醒目的红绿灯代替以前那个花朵造型的雕塑出现在十字路口,他们(家乡人)会遵守红绿灯的交通标志吗?我站在路口仔细看看了,大部分人还是规规矩矩地站在路口,等待指示灯亮。

娄底记忆·湘中广场 图片来自网络

娄底记忆·老街 摄影:谢吕霞

坐在车上,我用相机记录下一些路牌和建筑。身后有两个男生在用家乡话讨论:

“她在拍什么?”一个人问。

“不知道,她应该不是本地人。”一个人答。

我抢拍一个路牌时,车一晃动,没有拍到,他们还替我急:“哦,没拍到。”

我笑了,忍住了没有回头,他们应该还是中学生,他们认为我听不懂他们的话。一般人看来,像个旅行者一样端着相机拍街景,这应该不是本地人。也许我已经算个游子了。

娄底记忆·罗家山 图片来自网络

车上,有许多卖菜的老人和妇女,大声地说着话,熟悉的语调和词语,立刻把我拉入到这种语境和场景。一个中年妇女问一位老人,这菜怎么卖?当老人听到开车的小司机叫她老师时,坚持要把菜送给她,而这位老师怎么也不肯接受,一边往老人家手里塞钱,一边说:“怎么能要老人家送给我呢!”最后,也不知道到底塞了多少钱,我看着她拎着大袋的菜下车了。也许,这就叫乡里乡亲吧!

这种场景,我之前应该也看见过,却没有这么被打动过。有时,你会惊叹,是什么让我们迟钝而司空见惯。或许,这本是家乡人一种平常不过的行为,而我多年后会觉得陌生而感动。

抽了一天时间,在街上逛逛,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去打的,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去逛街。在春园和九龙商业步行街上穿过,看看这里的美女和衣服,看着她们用娄底塑料普通话讨价还价;在各种营业场所溜达,用家乡话和他们沟通,以一种审视的眼光看她们的服务;在大街上看那些商业招牌和来往穿梭的小汽车,看着她一步步走向时尚和现代。很多时候,我惊喜,她是在变化的,你不曾知觉地,她就多了那么多高楼,多了那么多休闲场所,咖啡厅、茶厅,多了那么整齐而宽阔的街道,那么多人性化的设计和服务。我突然明白,我真的是有很多年未曾关注过她,未曾发觉过她的变化。

娄底记忆·观化井 摄影:谢吕霞

在这座城里城外生活的人们,生活也是那么地自得其乐。他们,或许骑一摩托车飞奔去上班,下班的时候,邀三喝五地去路旁的小饭店大排档喝几杯酒;在超市里买新产的各种日化电器,在商场里或路边的小店里淘几件或名牌或外贸的衣服;带着孩子在公园里大街上逛逛,抽个时间到外地去旅游一番……

每每我对他人介绍这座城的时候,总是会说,她之所以叫做娄底,据说是因为这是二十八星宿中西方白虎娄星和东方苍龙氐星交界的地方,就像《滕王阁序》中所说“星分翼轸,地接洪庐”一样,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之前,这个概念,于我而言就像一张苍白的名片,因为她年轻而没有底蕴,我甚至不知道家乡有什么特产。在很小的时候,我就想着会远走,并从未想过要回来。当我们为了当初的梦想,远走他乡,为了大都市里充满神奇的历险,为了梦想中金碧辉煌的明天而奋斗的时候,可能忽略了身边太多的东西,而生活是不在别处的。到现在,我细细打量她的时候,才明白,人有时候,是被一座城打上烙印的。我在这里长大,她给了我独特的乡音,她使我有了第一个属性,是我的第一张名片,我已经属于这里。


作者2010年摄于广州

  作者:邬之苇,女,湖南省娄底市人。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先后任职于暨南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本科时,曾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作品一套5本:《梦想没有终点》、《住在成功隔壁》、《在你左右》、《握一束阳光》、《花尖上的舞蹈》。



赞赏土著民

支持土著民,点此查看

『人文高地·精神原乡』

欢迎免费阅读 也欢迎打赏鼓励

任意金额 | 都是你的认可


长按识别二维码

支持土著民走得更远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关注邬之苇流年暗换系列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