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装满篮子?还是点亮灯?

2016-03-28 米题 魔都家长荟

魔都在小学一年级阶段推行“零起点”和"等第制"。新近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未进过(学科类)辅导班的孩子,要优于上过的孩子。你怎么看?



官方调查数据及报告(部分)

“除社会性以外,其他指标均在是否参加过辅导班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在生活自理、主动性、专注和坚持、身体健康、情绪和睡眠适应性上低于没有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而没有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仅仅在知识适应性上(如拼音、识字、写字、数学学习和英语学习)低于参加过辅导班的孩子。但长期来看,孩子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学习品质才是其可持续学习的重要基础,而非一时的知识储备。这一点目前也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认可。


调查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家长反对在孩子上小学一年级之前上学科辅导班,占比44.1%(支持的仅占9.5%);更支持让孩子上小学一年级之前尽情玩耍,占比42.2%(反对的仅占12.9%)。”


米题在和朋友聊这个调查结果时,朋友们几乎无一例外地“盛赞”这个调查结果——有空!


这个调查结果被吐槽,是因为与不少家长的感知有差异。有人揶揄说,身边带娃的家长们中,没有送娃进培训班的,还真是难得一觅的“稀有物种”。


公办幼儿园遵章办事,日常保育内容不允许学科化。可是,幼儿园里不教,有家长就把孩子送到社会上的幼小衔接班,学拼音,学认字,学识数,学26个字母……米题曾去过一家教学场所设在中山公园附近某幢商务楼内面向低幼龄儿童的培训班,人家墙壁上白纸黑字贴着喜报:出自自本机构的小朋友,xx位进入了SW小学,xx位进入了SS……


索性,这家培训机构开设有针对性的校别班,打个比方说,如果你铁了心想让孩子进SW,你可以读人家的“SW班”……


我的那些朋友,之所以嗤笑官方发布的“小一生”的某些调查结果,因为他们几乎无一例外是打算或已经让孩子进了民办小学,而热门的民办小学在幼升小时,是有面谈的!面谈,谁会天真到认为仅仅只是聊聊天?如果你家的娃果真是零起点,你和人家读过“世外班”、“上实班”的娃娃,比拼个啥?(点「这里」看看传说中的幼升小面谈题。)


教育是个慢过程,义务教育阶段就有9年时间。作为粑粑麻麻,不管是为娃选择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办教育资源,抑或是付费购买的民办教育服务,都无法即刻看到这种服务在孩子身上所产生的效应。大家所做的选择,似乎比较多地参考高考阶段所呈现的竞争所向下的传导——考上知名高中才能有更大几率考上名牌大学——而知名高中的生源构成中,来自民办热门初中的比例较高……于是,怎样才能进入热门民办初中,成为了一部分家长在为娃娃选择小学以及要不要进各类培训班的最直接的牵引力。


今天,孩子的负担到底有多重?有人称过小学生的书包,有人量过小学生近视片的厚度。但也有人,为了能进某家培训机构热门的数学思维培训班,而托关系、走后门。


对于这份调查有关结果,尽管有一些家长有疑惑,但也并没有证据来质疑它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不过,这份调查中这样一句话,家长们想必没有什么异议:孩子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学习品质才是其可持续学习的重要基础,而非一时的知识储备


今天,米题为大家推荐一篇文章,其主旨其,实是和这句话是一个意思。



附文丨是装满篮子?还是点亮灯?


教育之本,不是装满篮子而是把灯点亮。


“三年级效应”是指,一些孩子在学前就接受了小学课程的学习,一年级时因什么都会时常开小差,到了二年级逐渐落后,三年级时开始出现厌学情绪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是不少父母笃信不移的“圣经”。于是,许多孩子还没上小学,就开始了“上班”的节奏:拼音班、汉字班、算数班、绘画班等各种“兴趣班”填满了孩子们的童年生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若违背了儿童教育的规律,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被剪掉”的创造力


“三年级效应”就是早教负面影响的体现。它指的是,一些孩子在上小学前就接受了小学课程的相关学习,一年级时因什么都会时常开小差,到了二年级因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而逐渐落后,三年级时孩子就开始出现厌学情绪。


“三年级效应”的出现与家长过早关注学习化的学前教育有关。在这背后,是全社会对学前教育的内涵及意义普遍理解不深。家长对学前教育该学什么一头雾水,看似让孩子“先飞”,却最终落后下来。北京市教育科学院副研究员廖丽英表示,对于学前幼儿来讲,培养好性格、好情感、好习惯,以及积极的兴趣、探究的热情和主动性、责任感等,是学前教育的真正本质。孩子“单一化开蒙”太早,容易造成儿童大脑使用片面、单一。


美国心理专家托尼·琳达的大脑修剪理论指出,长期单一化的智力学习,会使那些不常使用和不常活动的大脑区域细胞被“修剪掉”,长此以往,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必受影响,还会限制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教育学研究发现,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然而,很多幼儿园在教学中多采用知识性的灌输,功利化的小红花评比,导致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不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虽然一些幼儿园游戏设施齐备,利用率却很低,孩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非常少。一些教师在授课中存在潜意识的引导,让幼儿回答唯一标准的答案。


这5个领域才是关键


廖丽英认为,按照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学前阶段,儿童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中,应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保持幼儿充足的睡眠和适宜锻炼,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如生气时不乱发脾气,鼓励与他人分享快乐等。提高对周围环境和季节变化的适应能力,锻炼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能生活自理,如自己吃饭、背书包、做家务等。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不做危险的事。


学会阅读、倾听与表达


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让他初步形成阅读习惯,能积极地表达与交流。父母可以给幼儿讲故事,在阅读中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玩耍、交谈,讲述见闻、趣事或看过的图书、动画片等。


学会与他人相处


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萌发集体意识。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人,培养一些必要的交流礼节。尊重理解他人的劳动及成果。愿意邀请小朋友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的快乐。


形成探究意识与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事物、探究事物,培养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在生活中积累科学与数学经验,形成初步的科学与数学概念。


多感受、多表现艺术之美


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比如和幼儿一起用图画、手工制品等装饰和美化环境,带幼儿去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欣赏文艺表演和艺术作品。如果他对某种艺术形式非常感兴趣,可以考虑作为兴趣培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西方有句谚语,“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学前学习应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如果只是一味地教授知识与技巧性的东西,孩子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忽略了培养儿童的性格、人格,将最终影响孩子一生。


丨该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主标题为编者所加


微信ID:parentspace 丨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魔都家长荟

了解孩子丨了解学校丨了解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