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七家的卡罗,一位新手妈妈。
先说一组数据,随着国内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到3月24日,卫星数据监测到全国复工中位数为76.3%。除湖北省不足半数,北京市略超六成外,29省复工率基本达到70%-80%左右。在阶段性“胜利”后,我最近看到新闻,全国多支心理医生队伍己陆续抵达湖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派出心理医生队伍到疫区工作。不难理解,过去的三个月,太多的患者、医护人员等一线亲历者,经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
他们在短时间内面对大量的死亡和被感染的风险,在极度恐惧、精神高度紧张的情况下,很多人出现情绪低靡、失眠、从噩梦中惊醒等替代性创伤,甚至需要药物辅助睡眠和缓解情绪。
全国多支心理医生队伍己陆续抵达湖北
我以为疫情结束后,人们会自然地回归原貌,复工复学,生活依旧。但在“活下去”的生理渴望渐渐平复后,我们似乎需要直面另一个问题,原来,心理更需要免疫力。问题是,我们普通人如何做到心理免疫?怎样教会孩子正确看待危机并与之共存?在这段时间,我们和孩子一起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寒假”。这个寒假并不轻松,除了全民抗疫,我们时刻感受着全球的不安:石油暴跌、美股熔断、A股动荡、降息降准、失业激增。在一片悲观情绪中,我听到了太多“时运不济”的吐槽。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疫情持续不退,如果经济一头扎进寒冬,如果公司大规模裁员,你的心态是否hold住?
如果黑天鹅赖着不走你怎么办?
我想说的是,黑天鹅总会不定时出没,不仅伴随我们左右,更会持续孩子的一生。与其抱着侥幸心理希望躲过劫难,不如把“危机意识”这种认知种植在孩子心中。因为,风险客观存在,让孩子学会与危机共存,是他们过好这一生应该有的态度。
刚刚离开我们的球星科比,在2001年与妻子结婚的时候就有一个重要约定,就是永远不与妻子乘坐同一架直升机,避免孩子同时失去自己的父母。我们瞪大眼睛问:“飞机失事不是小概率事件吗?” 而这样的意外就真实地发生了。科比和二女儿吉安娜的逝世令我们悲伤,但所幸,其余四个家庭成员还有机会存续希望。
去年在美国,我特意报名了当地的驾校。因为有一点和国内不同,教官们会教授重要的一课叫“防御性驾驶”。什么意思呢?就是当你掌握了基本的自驾技术后,教官会训练你如何防御其它车辆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
对方可能是酒后驾驶,可能不遵守交通规则,可能是个刚刚上路的新手,怎么防止这些人撞到自己。带着这样意识开车的人,他的驾驶策略和没有风险意识的司机会是完全不同的。
你看,上至国家、企业,下到家庭、个人,风险管理永远都是第一步。这不靠天生的感觉,而是一种需要培养的意识和能力。让孩子越早拥有危机意识,越能在策略上稳中求进,大概率地保护好自己。
最近,我读到了哈佛校长劳伦斯·贝考的公开信:“疫情测试着我们的善良和慷慨程度、超越自我和摈弃个人利益的程度。在这个非我们所愿、前所未有的、复杂迷茫的世界里,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个人技能更好地呈现出来。”
这段文字令人触动。哈佛向来坚信每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哪怕是在全球疫情肆虐的当下,校长依然鼓励动用心底的善意去寻找出路。疫情这段期间,被打乱的计划让我的生活充满了焦虑。好在有大把的时间能停下来反思和梳理。结果我发现,大部分的焦虑都不是不可解决的难题,而是疫情带给我的极度不确定感。疫情什么时候结束?何时重启工作?各种线上课程怎么开展?孩子的疫苗是否延期?而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我的焦虑迅速传染给了女儿,我发现她的笑容慢慢变少,脾气也开始焦躁不安。我开始有意识的调节心态,希望能和女儿一起做一些有趣有益的互动,赶走负面情绪。越是在焦虑和恐惧的时候,越应该把自己沉浸于某些具体的事务中。全情投入时,你会失去对时间的概念,专注于眼前的事情,长时间让自己和孩子保持愉悦的心情,这也许就是传说中的“心流”吧。
于是,我在群组里发起了“专注伴你一小时”活动,每天固定拿出一小时时间与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感受专注的力量。
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尝试了这样的沉浸时刻。有妈妈和孩子一起做起烘培,并把成品挂到邻居家的门把手上;有的和孩子轮流看管阳台上的多肉;有的专门开辟空间和小娃临摹字帖;还有把擦车当健身,每日发朋友圈打卡。
这些具体事务都有效地帮助父母和孩子找到某种秩序感,从焦虑中解脱出来。固定时间与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感受专注的力量
上一次动笔写信要追溯到初中时代了,那时候一周要跑八趟传达室看看笔友的信寄到了没有。在一次次的等待与盼望中体会着幸福的感觉。时代太急,电脑打字和即时通讯满足了时效,却也缺失了有趣的“小确幸”。当我沉浸于只属于我和女儿的书信时光里,即使她还根本不可能明白我的意思,我还是坚持把信工工整整地写好,坐在婴儿车边读给她听,然后把信纸收进信封,想像着她长大后收到信件时的喜悦,像我当年一样。
通过书信,我重拾了等待的美好。这是日程、闹钟制定好的生活节奏里缺少的一页。我平时的工作内容就是让客户认识到时间是如何为财富创造价值的。其实,投资也好,生活也罢,疫情和寒冬在时间的纬度上只可能是短暂一现,地铁会回归拥挤,街道会重返热闹。而疫情过后,学会有意识的规避风险,有策略的制造乐趣,提升心理免疫力,才会无惧出其不意的黑天鹅。我们似乎还是我们,但又好像和以前不同了。
免责声明:老七家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发布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链接仅作为一般参考用途,不构成任何形式的建议或邀约,任何涉及产品及服务内容,不适用于其官方相关条款及细则,如欲了解详情,请咨询专业人士或查询官方网站,本平台使用者因为违反本声明的规定或有任何不当使用而触犯法律法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
老七家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发布原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于老七家微信公众平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公众号所发布的非原创内容,因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相关权利人若有任何异议,请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以解决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