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位清华才子和这位北大女神携手告诉你,“大学生创业”究竟靠不靠谱?
刚上大学的时候(11年,12年),校园内创业氛围不是很浓厚,虽然当时清华里也有一些创业者,而且有的做得也比较出名,比如做“师兄帮帮忙”的申磊(后来做的“理财范”更为成功),但是总体感觉创业是一件非主流的事情,大家总体还是更倾向于去政府去国企以及去金融和咨询,创业者大多被认为与学校的气质不符。那时候,我们在创协办的一些小型沙龙,参与者寥寥,诺大的校园,翻来覆去就是那点团队,那点创业者,特别像那时候的A股,愿意玩的都是真爱。
然而这个情况最近一两年得到了戏剧性的转变,除了政府大力推进万众创业,给予了非常多的政策优惠以外,阿里巴巴的上市、滴滴快的史无前例的烧钱改变每个人的出行方式、资本市场的火热,一起点燃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前有乔布斯,后有马云、雷军,还有抱得奶茶归的刘强东,也激励了年轻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校内的创业项目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很多以前根本不关心创业的同学也突然开始组团队、谈愿景、拉融资了。学校层面上,很多扶持学生创业的政策出台,比如清华成立了种子基金,专门投资学生和校友的项目。当然学校内很多人还是很反感这种跟风热潮的,觉得学生不老老实实学点真本事,出去搞互联网、忽悠人,是一种倒退。然而学生们心里长的草是割不掉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的确被激起来了。
首先是不够负责任。很多大学生创业,能成就成,不成该上学上学该上班上班,兼职创业的心态是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的写照。而且就像前阵子某90后创业者和周鸿祎的对话,1个亿利润的承诺是“玩”员工的。很多人对客户的态度也是这样的,往往是做不好服务,大不了公司换个名字,可以继续玩。很多人对投资人也不负责任,我就见过一些抱着融到钱就先坐地分赃这种想法的同龄人,不仅幼稚而且让人觉得可怕。当然,别的年龄段的创业者也有很多不负责任的,但总体而言,有较多退路的大学生创业者,责任心要更差一些。对于名校的学生而言,这种现象反而更加明显,大家找个好工作往往不愁,甚至还有人有从政的念想,对比下来,创业路上刀山火海,九死一生,最后未必比老实读书上班出路好。有那么多退路,根本坚持不到最后。
其次,经验和知识非常欠缺。没有在行业内积累起做事的经验,没有见过商业机器每个齿轮是如何正确运转的,吃了很多不应该吃的亏,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做很多事情,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创业者遇到的问题。另外,大学生自身的社交圈子同质化严重,学校内,做技术的跟做技术的玩,搞艺术的跟搞艺术的玩,更欠缺做市场和营销的人,攒起一支分工明确而且每个人能够独当一面的队伍,实在是非常困难。
另外,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够强大。虽然大家一路考上来,也算是受过考试的重压,但是跟社会的磨砺相比,不能同日而语。我租办公室遇到黑中介,天天上门来骚扰,还得思考企业明天该怎么走,大家怎样才能有饭吃,花了投资人的真金白银是否真的能回馈给人家利润,在社会上,犯了错误很难补救,这是和学校很不一样的。能否扛住压力,从挫折中爬起来,在质疑中前进,是考验大学生创业者的一块试金石。
然而,有这么多不足,大学生是不是不应该创业?
我一度也认为大学生创业不靠谱,但是后来两个人的话让我觉得大学生创业还是有出发的理由和胜利的希望的。
一个是我们的校友,成功的投资人羊东先生在学校里一次讲座里说的,他在讲座里也比较反对大学生创业,然而,他说,如果有个想法让你非常激动,半夜仍然睡不着觉,那你就可以去试一试。当初我做虚拟现实项目的时候,不是为了以后能够一夜暴富走上人生巅峰,只是因为看到了Oculus头戴显示展现的换面,太他妈炫酷了,完全就是黑客帝国这种虚拟世界的前哨战,而且未来几年的爆发期错过了,就没自己啥事了。有一股冲动促使自己去做这件事。当初比尔盖茨预见到了了个人电脑时代的爆发,布林和佩奇看到了网站搜索的广大前景,扎克伯格发现自己的网站能链接世界,有了原始的冲动,就应该出发去试一试,否则我觉得将来很可能后悔。
另一段话,是我在斯坦福的创业公开课上看到的,里面YC的合伙人讲到,大学生创业固然存在着各种问题,然而年轻人有一点非常有优势,就是他们对于未来技术趋势的敏锐感觉。底下的学生问他,怎么发现那些未来的趋势,他说,相信直觉。这里特别说明,整个公开课里,基本没有鸡汤,都是实打实的经验,所以他说这句话时的确也不是开玩笑的,年轻人的直觉有时候是很有效的。
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本来不想去创业的,不要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想去创业了,有意愿去创业的,即便环境趋冷,也不要失去动力。
一个月的时间中,他们热情参与到我们的α版app内测当中,内测群里提问、吐槽、建议、嬉笑不断。这批鲜活的思维带给了我们无数的灵感和启发,我们的产品形态也不断充实细化起来。
期间,我们还拜访了包括真格基金徐小平在内的数名投资人,获得了许多珍贵的意见和指导,甚至和两位投资人已经确认了种子轮投资意向并基本敲定投资金额及占股。
但是,随后却发生了:负责产品的两位核心成员产生了巨大分歧、团队中各人投入精力有限、种子轮投资人的不同意见、社交创业产品的层出不穷、前期资金不足、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等等挑战,都在一点一点蚕食着团队曾经高涨的热情和“无知者无畏”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