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年中国纪录片产业观察

樊启鹏 电影艺术杂志 2022-04-25

本文选自《电影艺术》2021年第3期


樊启鹏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纪录片制作人


摘 要: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有局部下滑,年生产总值在十连涨之后,首次出现负增长。疫情拉动了受众对纪实性内容的需求,提升了纪录片的传播力,也改变了纪录片的制作模式。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重新审视纪录片的价值变得很有意义且必要。纪录片观众虽然增多,但是注意力趋于分散,互联网流量有从头部向中部分流的趋势。品类变得更加多元,内容细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些市场现象演变成了趋势。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价值重估 年度现象 市场趋势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世界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袭击,整个人类社会出现重大转折,疫情给纪录片产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纪录片产业这一年经历了哪些变与不变?行业出现哪些年度现象,背后有哪些会影响未来的发展格局?本文将主要围绕以上问题,考察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纪录片产业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纪录片产业的影响复杂多面,生产受阻,但需求旺盛。纪录片担当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使命,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重新思考纪录片的价值显得非常必要。

(一)生产局部下滑

新冠肺炎疫情中断了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增长趋势,年生产总值在经过十年增长期之后,首次出现负增长。根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的保守统计,2020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49.19亿元,同比下降2.3%;年生产总值为64.33亿元,同比下降3.4%。

生产活动受疫情干扰较大,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下半年生产得以恢复。纪录片生产周期长,短期的不良影响,在中长线生产中被一定程度上稀释。生产资源高度集中在防疫抗疫、脱贫攻坚、抗美援朝、建党100周年等重大题材纪录片上,主题主线节目数量增长,但是常规节目产量有一定萎缩;生产更加不均衡,有的机构年产量增长26%,有的则下滑1/3左右;纪录电影产量也有所下滑,全年共有31部纪录电影获得“龙标”,较2019年下降34%。

受影响最大的是国际项目。由于防疫需要国门关闭,国际航线中断,中外团队均无法进出,上半年跨国生产全面停滞,下半年逐渐艰难重启。以国际项目为主的机构受疫情牵掣较大,不得不削减产量,将生产重心转向精品化策略,量少求精;一些机构暂停国际合作项目,专注于国内项目生产。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国际合作项目生产受阻,但是国际合作项目的签约数量却在增多。

国内生产秩序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出行受阻,沟通成本增加,尤其是不具备新闻采编资质的商业新媒体平台和民营制作机构,受疫情影响更大,很多大型项目被迫延期,导致运营成本紧缩、利润下滑。团队规模缩减,人才流动加剧,成为相对突出的现象。一些机构改变运营模式,精简团队,用项目制与外围工作室进行合作,将疫情带来的经营压力和市场风险进行分摊。


(二)需求旺盛

疫情期间,人们隔离在家,出行减少,生活方式改变,触媒时间普遍变长。新的工作和学习习惯,加上恐慌焦虑的社会情绪,都加剧了人们对媒介的依赖,其中既包括实用性依赖,也包括精神性依赖。人们普遍关注现实世界,对纪实内容的需求明显增长,这是一种全球化的现象,中国也不例外。

疫情是公众关注焦点,也是年度最热门的纪录片题材。几乎所有重要制播机构都从不同角度制作了疫情纪录片。从2020年2月3日央视纪录频道较早回应社会关切,开始播出32集系列微纪录片《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到2021年1月22日纪录电影《武汉日夜》在武汉封城一周年前夕公映,疫情纪录片生产与传播贯穿全年。1《人间世》《生命缘》也都在2020年制作了疫情特别节目,社会热点叠加医疗纪实IP的品牌影响力,让这些节目收获了相对较高的关注度,同样影响力较大、口碑较好的还有《金银潭实拍80天》。

纪录电影《武汉日夜》剧照


中国也成为全球关注焦点,《新冠肺炎:与魔鬼的战斗》《武汉战疫纪》等一大批讲述中国抗疫故事的纪录片被推广到海外,前者在美国探索频道(Discovery)亚太网播出,后者在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首播后,又在多家境外媒体机构完整播出,并被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5家境外电视频道和新媒体平台采用。2

疫情让其他医疗题材纪录片的热度也得以攀升。奈飞(Netflix)出品的6集纪录片《流行病:如何预防流感大爆发》2020年1月22日上线,立即引发全球关注。前一年在电视上播出的《医心》3又重新进入公众视野,更名为《中国医生》,2020年1月27日网络上线,创造了爱奇艺人文社会类纪录片热度新纪录。优酷9月28日上线了抗癌题材纪录片《生生》,也广受瞩目。疫情重构了社会生活秩序,公共文化娱乐场所经营活动暂停,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大量触媒时间,催生了纪录片各种品类需求的集中爆发。可以说,2020年是纪录片的推广年,其社会认知度大幅度提升。生活休闲、科学知识类节目都成为刚需,美食纪录片长盛未衰,自然、历史、文博类纪录片都广受欢迎。

(三)制作模式

变更疫情改变了一些纪录片的制作模式。它加强了不同生产主体之间的协作,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的协作变多,很多疫情纪录片都是网台多渠道分发。机构平台和个人的合作也增多,纪录片生产的网络化特征更加突出,任务众包,全民记录,素材共享。《手机里的新年》基于快手用户上传的视频剪辑而成,“余生一日”全民纪录计划通过互联网发动公众合力记录疫情下的哀乐悲欢,剪辑成纪录片《余生一日》。类似PGC(专业生产内容)和UGC(用户生产内容)相融合的案例还有很多,电视台、影视公司制作的抗疫纪录片大量使用UGC素材。上海纪实人文频道与新浪微博合作,将收集来的网络素材剪辑成《温暖的一餐》;与快手合作,将网上收集的素材剪辑成为《心声》系列短纪录片。对于这类纪录片而言,剪辑变成了更加重要的一道工序。

疫情也丰富了人们远程在线协作的经验。部分项目改变协作模式,主创人员通过远程遥控方式指导生产,线上沟通成为重要的制片环节。

为了追求时效,一些节目的生产周期变短,很多新节目并没有获得充足的调研和准备时间就迅速上马,生产和传播都突破常规。《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选题方向都是在摄制组进入武汉现场以后才慢慢形成的,摄制团队于3月初进入武汉,4月份回到上海,5月20日该片上线首播。《中国医生战疫版》从策划到上线,总共不到4个月时间。

纪录片《中国医生战疫版》剧照


(四)纪录片价值重估

新冠肺炎疫情让纪录片背负起多重使命。我们为什么需要纪录片,需要什么样的纪录片?这始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尤其在2020年这个特殊时间节点,这种思考显得更有意义和必要。

纪录片自诞生以来,在重大社会事件面前从未缺席。疫情让纪录片的新闻价值凸显,纪录片人的报道者身份被重新激活,社会使命感增强;国际舆论高度关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博弈趋于激烈,纪录片需要用事实正面回应质疑和诋毁,在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中,争取有效的跨文化传播。

通过对2020年的媒介纪录片进行盘点,可以说它们在回应社会关切、传递事实真相、缓解公众焦虑、凝聚社会共识、建构良好国家形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局部的缺位和错位,例如对现实复杂性和丰富性的呈现还不够,对公共记忆的记录和保存并不丰富。疫情爆发前期除了少数媒体反应及时,多数还是动作迟缓;后期作品依然停留在对简单事实的重复梳理,侧重社会教化和情感疏通,但是缺乏深度的思考。

纪录片的价值是多元叠加而又动态有序的。首先,它的价值是多元化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在不断创造新的价值。其次,这些价值并非孤立存在的,它们互相叠加,共存共生,同一部作品可以具有多重价值。同时,这些价值又是先后有序的,记录价值无疑是第一位,动摇了这个基础,其他价值就失去依附,“纪录片的首要功能便是记录,记录时代,观察社会,呈现社会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同时,纪录片要勇于思考,对于历史、社会、自然,作出独特的观察和独到的发现。最后,纪录片是一种美学表达,失去美学锐度的创作也就是一种简单的工业体操”4。正是因为记录是基础价值,在疫情爆发初期的一些纪录片、短视频,哪怕只是碎片化的、简单的、粗糙的记录,谈不上思考和发现,也没有审美价值,依然是珍贵文献,也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此外,纪录片的这些价值排序又是动态的,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不同作品,其价值排序是不一样的。例如疫情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众对纪录片就会有更多更高的要求,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价值,不能还停留在简单的资料梳理层面,应该对发生的事件有更丰富的呈现和更深入的思考,有更好的艺术创作和美学表达。纪录片价值重估意味着:始终要坚守核心价值,记录现实,见证时代;同时要尊重其多元价值,从宏观生态上来说,偏向任何单一价值都是不健康的;再就是要以开放的心态,发现和创造新价值。纪录片发展历程就是其多元价值的动态演变过程,每一次大的发展,每一次创新,都伴随纪录片的价值重估。

近十年主流纪录片的繁荣发展是基于对产业价值重估之上的,纪录片的商业价值被重视和发掘,纪录片产业迎来一段高速增长期。文化产业有其特殊性,媒介纪录片的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是一体两面。我们看到,即便没有疫情的冲击,最近几年纪录片产业增速也明显趋缓。纪录片产业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纪录片商业化带来新空间,但是也出现了新问题,价值重估再次成为一个重要命题。




二、年度现象与趋势


2020年,纪录片生产虽然困难重重,纪录片传播却是处在一个殷实的丰年。整体而言,纪录片收获了高关注度,受众多了,但更加分散了;内容品类有较大拓展,市场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一些现象变成长期趋势,或将塑造未来的产业格局。

(一)传播力强劲

从作品传播上看,形成“破壁出圈”效应的案例增多。很多纪录片都只在圈层内进行传播,能否“出圈”进入尽可能多的圈层和更大的舆论场,成为纪录片广泛传播的关键。2020年最有影响力的纪录片都是品牌IP的新节目,《航拍中国(第三季)——一同飞越》《风味人间》(第二季)、《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均创造了“现象级”传播效果;虽然没有新IP登顶,但是全年“出圈”传播、引发社会高关注度的作品数量明显增多,《时代我》《人生第一次》《中国》均成功“出圈”;抗疫纪录片新作迭出,形成贯穿全年的作品传播带,其中不断有《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在武汉》《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中国医生战疫版》《金银潭实拍80天》等高关注度作品出现;抗美援朝、脱贫攻坚主题主线纪录片在主流媒体阵营掀起多次传播高潮;“风味”系列、《早餐中国》(第三季)、《沸腾吧火锅》等美食类纪录片在新媒体平台持续霸屏;《文学的日常》《文学的故乡》《掬水月在手》等文学纪录片在分众垂直领域产生高热度,形成年度话题。

2020年电视观众有所回流,电视纪录片收视率提升明显。2020年平均收视率0.5%以上的电视纪录片共有26部,远高于前两年的10部和9部(见表1)。高收视率纪录片主要集中在央视(CCTV-1、CCTV-4)和几家一线卫视(浙江卫视、湖南卫视、江苏卫视、上海东方卫视)。


网络电视受众有明显提升,用大屏看纪录片的人越来越多。新媒体纪录片PC端和移动端的流量对象稳定,但是OTT5的流量2020年的涨幅很高,尤其是一些影像品质很高、视觉效果很好的品牌IP节目,OTT端的增量更加突出。专业纪实频道在传统电视线路的收视下滑明显,但是网络电视业务拓展迅速。湖南金鹰纪实频道缩减了传统有线覆盖,增加了IPTV覆盖,覆盖了全国经济发达省市约70%的人口,优质收视人群近6亿。

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剧照


纪录片传播力提升有多方面的原因。疫情提升了非虚构内容的社会需求,旗舰媒体加大了纪录片的传播力度,像央视综合频道CCTV-1和央视四套CCTV-4在2020年都加大了纪录片播出量。这是网台联动、全媒体传播的结果。《风味人间》(第二季)、《航拍中国》(第三季)、《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人生第一次》《中国》《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等年度焦点纪录片都是网台联动同步播出的,属于强强联合,甚至多个头部平台一起分发,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尤为凸显。此外,重视纪录片宣发已成为业内共识。在生活节奏加快、信息过载的今天,渠道和内容都多元化,受众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不同媒介产品之间的竞争加剧。纪录片整体受众面偏窄,外部竞争远大于内部竞争,纪录片始终面临着影视剧和综艺节目的多重挤压。在海量信息之中,如何让纪录片顺利抵达观众,宣发在传播链条中显得举足轻重。故事片的宣发经验越来越多地被借用到纪录片领域,纪录片传播也越来越重视渠道和上线时机的选择、物料的制作与投放、媒介组合策略等,几乎所有的“破圈”效应都离不开强有力的宣传推广。

(二)注意力分流

新媒体已经是纪录片传播的主阵地。2020年新上线的网络纪录片数量剧增,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发布的数据,2020年全年上线259部网络纪录片,同比增长超70%。

新媒体版图在2020年有所拓展。腾讯视频、哔哩哔哩(B站)、爱奇艺、优酷是纪录片的主要新媒体传播平台,它们基本形成差异化的竞争格局。纪录片版块的独立访客(UV)和访问次数(VV)局部有增有减,但是整体相对稳定。2020年B站纪录片频道的年度活跃用户总数已经突破9000万;广电和通讯系的CNTV、芒果TV、央视频、咪咕视频等的影响力趋增,芒果TV从2017年开始率先在行业实现盈利,并连续四年增长;短视频、中视频平台正式入驻纪录片产业版图,“字节”系的西瓜视频2019年底开始布局纪录片内容,通过版权采购和联合出品建立纪录片内容版块,并提出“中视频”概念,纪录片产业版图还在不断拓展和演变之中。

新媒体纪录片的头部效应仍然存在,但有弱化现象。《风味人间》(第二季)首周点击量破亿,与第一季节目持平,2020年总点击量3.66亿,但与《风味人间》(第一季)创下的10.66亿最高纪录还有较大差距。2020年全网点击量破亿的纪录片共有6部,和前两年基本持平,2018年6部,2019年是7部。对比2018—2020年全网点击量前十名榜单就可以发现,头部纪录片的年点击量正在逐年下降,2018年单片全网最高点击量是10.66亿次(《风味人间》),2019年降为5.08亿次(《行星》),2020年则降到3.66亿次(《风味人间》第二季)。年度前10名的总点击量也呈现下降趋势,2018年10部作品的全网累计点击量为23.7亿次,2019年降为17.77亿次,2020年进一步下降到14.23亿次(见表2)。纪录片的网络流量有从头部向中部分流的趋势,呈现更加健康的正态分布特征,年点击量在1000万次到1亿次之间的中部纪录片在快速增多。纪录片流量不是流失了,而是分流了。从表2的榜单也可以看到,榜单尾部第9名和第10名的点击量是呈上涨趋势的。

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二季剧照


(三)品类拓展

从题材上看,内容细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20年科学类纪录片明显增多,《门捷列夫很忙》《北斗》《Hi,火星》等一批作品播出,还有《大流行病》《病毒星球》《大冰川》等正在紧锣密鼓赶制当中;文学艺术类纪录片增多,集中出现了《文学的日常》《文学的故乡》《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掬水月在手》《中国美》《我在中国做电影》等一批作品;面向年轻观众的青春校园题材也集中涌现,例如《原地生长》《我是XX生》《嗨,大学!》《青春大概》等;面向特定观众群的宠物、电竞等圈层文化品类也都有新作出现。美食类纪录片又派生更多亚类型,内容越做越细,从饮食文化、地方菜、民族特色食品、早餐早点、街头烧烤,做到火锅、宵夜、奇食、大厨、菜市场、下酒菜、小滋味……美食内容还外溢渗透到很多真人秀、综艺节目中,成为其中一个吸睛元素。纪录片被等同于政论片、资料汇编片的刻板印象被打破,其内容几乎触及各个领域,不同观众都不难找到自己喜欢的品类。


从形态上看,2020年出现了一些非常规的作品,有的甚至引发学术争议,但在创作实践中却绵延成趋势。使用搬演方法的剧情纪录片不断增长,前几年有《河西走廊》(2015)、《风云战国之列国》(2019),2020年底又出现了高关注度的《中国》,2021年开年第一季度又陆续有《书简阅中国》《热的雪——伟大的抗美援朝》《敦煌:生而传奇》等相继面世。“动画纪录片”这一前几年引起理论争鸣的类型,2020年再出新作,《大唐帝陵》以数字动画作为主要手段,讲述大唐皇帝陵墓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前两年短视频异军突起,2020年“中视频”概念又陡然走热,虽然纪录片还是长视频居多,但中视频和短视频的占比提升。在疫情期间摄影机和摄像机无法进入的很多特殊场合,手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间世·抗疫特别节目》中大量画面都是用手机记录的,第五集所有隔离病房中的镜头、第一集70%的内容都是手机视频。“桌面纪录片”作为桌面电影的一种子类型,是一种相对边缘的存在,虽然不是产业主流,但在个人分享和网络教学中被更多地使用,尤其在后疫情时代,人们用桌面纪录片的方式保存在线活动记忆,桌面录制成为一种新的记录手段,甚至成为新的叙事方法。

(四)市场趋势

从市场方面看,纪录片的市场变得更加多元化,各有其生存逻辑。纪录片市场大致有以下几种趋势。

一是IP化。实行品牌化运营,IP授权已经成为很多纪录片品牌的营销方式之一,像《风味人间》与“康师傅”进行促销授权合作;B站借助《人生一串》《但是还有书籍》《生活如沸》等品牌与烧烤店、书店、火锅店进行主题授权合作。

二是矩阵化。像腾讯视频通过《风味人间》《风味原产地》《风味实验室》等系列产品,打造“风味”矩阵,然后打包进行营销,用不同的商业模式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三是垂直化。一部分纪录片市场偏向垂直深耕,通过深度开掘某一类题材,寻求纪录片和该行业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像美食纪录片就打开了与餐饮业共融的大门。“纪录片+”已经成为一种市场策略,进入旅游、教育、体育等垂直领域的纪录片正日益增多。

四是跨媒体策略。这不仅仅是一种跨屏传播策略和媒介叙事策略,也是一种市场策略,通过跨媒体的传播方式建构一种多窗口回收体系,像《棒!少年》《零零后》《我在故宫修文物》《一百年很长吗》《生门》等片都有电影版和剧集版上市,电影市场未必能有多高的营收,但是电影版是它们整合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纪录片通过电影版的推广,拉动了剧集版的市场。

2020年中国电影市场停摆178天,15部上映的纪录电影共收获了8065万元票房,大约是2019年纪录电影票房的55%,上映的全都是国产片。其中《棒!少年》跨年上映将近2个月,总票房大约790万元。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无论是在影视行业内部还是在观众群中,都赢得了较好的口碑,得到这两方面的认可,对于改善纪录电影生态不无意义。《掬水月在手》公映两个多月,也收获了790多万元票房,为探索纪录片在电影院长线发行做出了贡献。

电影《棒!少年》剧照




结  语


政策发力叠加新媒体赋能,中国纪录片产业获得了十年良好的发展机遇。后疫情时代,它该如何升级获得更加强劲长久的动力?这是当前这个特殊时间节点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产品,具有多元叠加而又动态有序的多重价值,中国纪录片产业有独特的生成机制和内涵,它和其他文化产业类型既有共性,也有很大差异,必须放在自身发展逻辑和价值评价体系中加以考察。它的发展始终交织着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多重合力,未来依然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市场的依托、文化的引领和技术的创新,四轮同时驱动才能带来更加健康的未来,任何一种力量成为绝对主导,都可能造成纪录功能单一和价值失衡。

[本文为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1)课题成果。宋雪敬、余晓琪、蒋正邦、蒙婷、张嘉琪、李洒然、许铁梁、汉雨棣、艾伦参与了调研。]


注  释

1 最早引起公众关注的疫情纪录片是新浪微博博主“蜘蛛猴面包”拍摄的《武汉日记2020》,他是一位留守武汉的影像工作者,在主流媒体对疫情作出反应之前,以个人身份制作的这套微视频从2020年1月23日开始在互联网传播,引发海内外广泛关注。《武汉日记2020》也成为后来很多其他疫情纪录片的素材来源之一。

2《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1》有专门章节对2020年度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题材纪录片进行梳理和论述。

3《医心》2019年5月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首播

4 张同道.中国纪录片的文化使命与国际传播.艺术评论,2020,(9):8—9.

5 overthetop,视频和数据互联网服务的一种。

6 根据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SM)提供的近三年中国电视纪录片收视率前30名榜单统计整理。7数据源自北京美兰德视频网络传播监测与研究数据库。


END

《电影艺术》微店

扫码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