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津湖》:战争巨制的全景叙事与共同体想象

詹庆生 电影艺术杂志 2023-03-12

本文选自《电影艺术》2021年第5期


詹庆生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


摘  要战争电影巨制《长津湖》将宏大视野与微观视角相结合,建构了由高层、连队、美军三条叙事线并行的全景式叙事结构,并从“个体—群体—国家”三个维度建构了家国同构的共同体想象,展现了作为胜利者叙事的文化与政治自信。本片是关于这段历史的“正史叙事”的一次“补课”,也是“新主流”电影风格向抗美援朝题材领域的一次新拓展。作为中国战争片新兴的一个内容富矿,抗美援朝战争电影创作还有不少可供开拓的新空间。

关键词:《长津湖》 抗美援朝 全景叙事 共同体想象


战争巨制《长津湖》是近两年最受关注的中国电影之一。意义重大的题材内容,创纪录的投资成本、创作与制作规模,陈凯歌、徐克、林超贤三大导演联手,最顶尖电影工业加持,都表明这是一部史无前例的大制作。《长津湖》用文献记录式的全景叙事,将宏大历史与微观视角相结合,从“个体—群体—国家”三个维度阐释和建构了国族共同体想象,并以大气磅礴的史诗气质,震撼的战争场景,书写了一段壮丽的民族精神史诗,将中国战争电影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将抗美援朝战争片的创作热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高点。

在新中国战争片发展史上,抗美援朝战争电影是极其特殊的类别。这一题材曾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经典铸就辉煌,又因种种原因经历了近四十年的相对停滞,直至2020年国家隆重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迎来创作的井喷。据笔者统计,自1956年《上甘岭》上映至2019年,正式上映或播映的抗美援朝战争片仅21部,1而2020年以来包括网络电影及已立项电影在内,抗美援朝战争片两年内已经达到12部,相当于此前63年间创作总量的57%。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抗美援朝已成为中国战争片一个潜力巨大的富矿,抗美援朝战争片创作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全景视野与“正史化”叙事

《长津湖》是第一部关于长津湖战役的战争片。近年来关于抗美援朝的影像叙事,不论是《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还是纪录电影《冰血长津湖》,逐渐使“长津湖”成为“上甘岭”之外最知名的关键词。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东线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与美军第10军,在长津湖地带展开了惨烈的生死对决。中国人民志愿军凭借钢铁意志和无畏的战斗精神,击败美军最精锐的部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地区,打出了国威军威。毛泽东评价说:“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2长津湖鏖战与西线的清川江会战成了朝鲜战争的拐点。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登上银幕,无疑具有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长津湖》也是迄今公映的第一部文献记录式全景叙事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过去的经典影片中,《上甘岭》是聚焦山头阵地作战的“战壕片”,而《英雄儿女》中王成英勇战斗的战役原型并不明确,影片旨在弘扬“向我开炮”彰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抒发两个家庭、两代人之间动人的“革命情感美与革命人性美”3。《铁血大动脉》讲述的是保卫补给线的战斗,而全景叙事的《北纬三十八度》因故未能上映。新近影片中,《我的战争》中的战斗模糊虚置,《金刚川》虽有战役和人物原型,但影片仅围绕护桥之战的小切口进行叙事。相比之下,《长津湖》建构了由高层决策指挥的宏大叙事线、基层连队官兵的微观叙事线、美军视角的他者叙事线三线并行的叙事结构,追溯了抗美援朝的源起与决策,展现了长津湖之战从筹划到胜利的全过程,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史诗。

电影《上甘岭》(1956)海报


三条叙事线中,高层线和美军线的文献性特征尤为鲜明。抗美援朝的决策过程及关键台词皆有出处,长津湖作战部署与实施亦严格参考了军史文献。这一叙事线揭示了抗美援朝的正义性,奠定了历史叙事的格局与高度。美军叙事线有明显的突破。从《上甘岭》到《我的战争》,美军多是面目模糊的群体“他者”,角色人物是缺失的,直到《金刚川》才首次出现了承担视点功能的美军飞行员,然其脸谱化的牛仔形象引起了不少争议。而《长津湖》则前所未有地使用了一条贯穿性的美军叙事线,以美军视角完整呈现了从轰炸中朝边境、仁川登陆到长津湖溃败、兴南港逃离的全过程,勾勒了狂妄的麦克阿瑟、盲目的第10集团军司令阿尔蒙德、谨慎的陆1师师长史密斯等形象,纪实性重现了长津湖战役这一美军“陆战队历史上最为艰辛的磨难”4

在微观视角的战斗叙事线中,《长津湖》再现了战役的惨烈与悲壮。长津湖的胜利是在超出人类生存极限的极寒天气下,在武器装备、后勤保障极度悬殊情况下取得的。参战第20军部队连日冻饿,冻伤减员高达40%,第27军第79师战斗伤亡与冻伤减员几乎达到1:1。5志愿军将士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而本片则重现了他们不惧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七连指导员梅生(朱亚文饰)在已退伍的情况下骑车一百多里重返参战;雷公(胡军饰)告诉伍万里(易烊千玺饰),“让敌人瞧得起你,那才叫硬气”;毛泽东之子毛岸英在敌机轰炸中牺牲,杨根思抱起炸药包与敌同归于尽,片尾“冰雕连”令美军师长史密斯亦为之动容……影片艺术性地再现了志愿军将士的血性战斗精神,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赞歌。

《长津湖》三线并置的全景叙事代表了一种“正史化”的规范叙事要求。20世纪80年代初,《西安事变》《南昌起义》等文献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横空出世,这一类型到20世纪90年代的《大决战》达到了高潮,并在后来的《建国大业》等影片中得以延续和发展,而此阶段却正值抗美援朝电影创作的低谷期。因此,《长津湖》某种意义上是对抗美援朝电影“正史化”叙事的一种补课,也是对全景式史诗影片《北纬三十八度》未能上映的弥补。它尝试以一种客观理性的文献记录方式再现历史,提供整体性的历史视野和叙事框架,揭示其中的历史必然律,这无疑展现了作为胜利者叙事的文化与政治自信。

电影《长津湖》(2021)剧照


微观叙事与共同体想象

《长津湖》是文献记录风格与近年来“新主流”电影风格的整合形态。主流价值与类型叙事、微观视角、情感驱动、视听奇观等商业电影元素的自觉融合,已成为当前中国战争片创作的基本范式。从世界战争片发展趋势来看,以《最长的一天》《遥远的桥》《莫斯科保卫战》等为代表的宏大全景叙事,早已被以《拯救大兵瑞恩》《钢琴家》《敦刻尔克》《地雷区》《1917》等为代表的微观叙事所代替。三条叙事线并置的《长津湖》,仅从篇幅来看,承担主叙事视点的还是伍氏兄弟及七连的微观视点。这种“大背景、小人物”的微观叙事创造了更具亲近性和沉浸感的视点,也提供了更自由的艺术创造空间,个体叙事中包含的人性和人情也更易引发共情、共鸣。

《长津湖》由兰晓龙编剧的电视剧《冬与狮》改编。兰晓龙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士兵突击》等作品极具作者风格,它们是军事题材,却有着跨越边界的超越性意义,是微观叙事,却有着宏大的精神指向。兰晓龙自称“生存主义者”,曾用“个体—集体—国家民族”三者的生存及其统一来描述对于主旋律创作的理解6,而《长津湖》或许正是这种创作理念的最新应用。

电影《长津湖》剧照


本片首先是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英雄的故事。伍万里原是江边长大的顽劣少年,参军的目的只为让哥哥看得起,而他从军后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如何在战场上活下去。他从一个稚嫩少年,踏入战场后持续面对暴力和死亡的恐惧,最终成长为勇敢的战士,延续这支英雄连队的荣耀。

本片剧本一度被命名为《千里万里》,可见其曾主要是一个家庭故事。伍氏三兄弟兄弟情深、相互扶持。百里为掩护千里(吴京饰)而牺牲,千里则用性命护卫万里周全。上部(《长津湖》)开篇千里送百里骨灰回家,下部结尾万里扶千里之灵归乡,家庭的香火得以延续。而连队战友之间则是一种类家庭关系。雷公像是父亲,而千里则将七连战友视为兄弟。原剧本中千里其实是捡来的,而万里也是领养的,这也强化了兄弟关系的契约性而非血缘性。社会学家李银河曾指出,《士兵突击》中的军人有一种将次属群体转化为首属群体(血缘或类血缘的亲近关系)的倾向。7影片中的七连入连仪式,明确了其作为《士兵突击》前传的身份。伍万里在入连仪式上所受的震撼教育,与50年后的许三多并无二致。编号4956的许三多与编号677的伍万里之间,完成了中国军队的精神传承。克劳塞维茨将军人集体荣誉感视为职业骄傲感,是激励军队的强大力量。8按照社会学理论,初级群体中的成员会形成更强的集体认同感和团体凝聚力,而作为基层战斗单元的连队,无疑是塑造初级群体的绝佳温床。七连的入连仪式,赋予了士兵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强化了对军人身份、军队集体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认同,建构了个体与军队组织之间牢固而紧密的共同体想象。

电影《长津湖》剧照


这种想象的进一步延伸,是更广阔和深沉的国族共同体想象。抗美援朝是抵御帝国主义侵略,捍卫世界和平,保卫新中国的正义之战。强化国家认同和建构国族共同体想象,是抗美援朝战争电影最重要的核心功能之一。区别于解放战争题材的革命叙事和阶级叙事,抗美援朝电影首先是一种国族叙事,构建的是一种共同体想象。《上甘岭》里志愿军在坑道浴血奋战,歌唱的是千里万里之外的祖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长津湖》的微观叙事阐述的正是这种家国同构关系。伍家三兄弟、七连战友的兄弟情,都有共同的指向即国家。伍万里欲跳车时突然看见,夕阳余晖之中,雄壮巍峨的万里长城蜿蜒起伏于群山之巅。作为国家民族象征的长城,其崇高的壮美瞬间震撼了所有人。这个混沌而莽撞的少年,凭借本能和直觉便获得了精神升华,朦胧地建构起了与大我之间的联系。影片下部结尾,归国的伍万里再次看到了长城。他此时承载着一个家族、一支连队的血脉。家还在,连队还在,长城还在,“个人—集体—国家”的“生存价值体系”,最终统一到了家国同构的共同体想象当中。

电影《长津湖》剧照


当年的这场战争对于各当事国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它是朝鲜民族不堪回首的内战,是美国“没人愿意再去回忆和了解的战争”9,而对中国而言则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10。从《上甘岭》《英雄儿女》到《金刚川》《长津湖》,抗美援朝战争电影始终有着一以贯之的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革命英雄主义的人物模式以及激昂阳刚的崇高美学,这与《太极旗飘扬》《高地战》《猪排山》等韩美朝鲜战争电影中,基于反思性、批判性立场描绘的历史悲情、政治乱局和人性幽暗形成了强烈反差。在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的今天,《金刚川》《长津湖》等片重述抗美援朝历史,有着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启示意义,它们仍是作为民族意志、国家立场政治宣示的宏大叙事,是反帝反霸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回响,被期待发挥的仍是凝聚人心的精神激励和社会动员功能,这些都已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的牢固传统。

结语

《长津湖》是有着鲜明政治属性的献礼作品,也是一部体量巨大的商业大制作电影,这使其需要在政治影响、商业诉求、艺术表达之间寻求平衡。其宏大的史诗性全景叙事,既是抗美援朝电影的一次突破,也是中国电影关于这段历史的“正史叙事”的一次“补课”。而微观的兄弟视角、紧凑的叙事节奏、强烈的动作性、震撼的战争场面等则显然受到了近年来“新主流”电影的影响,或者说是后者向抗美援朝题材领域的一次新拓展。

不同艺术策略的平衡或博弈或许也带来了某些不足:文献记实的客观、理性叙事,与商业类型的戏剧化和感官化之间或有“先天”矛盾,宏大与微观两条叙事线之间多少存在割裂感;按纪实风格的“沙盘片”标准,对战役的呈现还稍显模糊,战斗过程还需更精细化的设计与处理;战斗的残酷性参考军史描述还可再加强。由于巨大的内容和投资体量,影片被拆成了两部,仅以上部(《长津湖》)观,其内容完整性及艺术表现明显因分拆而受到了影响,据悉影片下部相对更集中更具感染力,因此将两部作品作整体观或许更为适宜。

从体量和影响力来看,《长津湖》已达到了抗美援朝战争片的一个新高点,但作为一个新兴的创作富矿,这一题材创作还有不少可开拓的空间:较之抗战和解放战争题材,还有大量内容空白等待去开掘;要借鉴抗美援朝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建构基于中国立场的更具时代性和说服力的历史叙事;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完成对历史的正面讲述,避免主题建构、形象塑造的模糊与游离;在坚守中国立场的基础上,探索更具深度的战争观念表达,丰富历史叙事的多样性;要借鉴中国电影新的发展成果,吸收世界战争片的有益经验,不断拓展与创新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的美学范式,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精品之作。

电影《长津湖》海报


注释

1 截至2021年8月,包括电视电影和纪录电影,不含拍摄完成但未上映影片(如《北纬三十八度》),也不包括仅以抗美援朝为背景或只出现其片断的影片(如《集结号》《云水谣》等)。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建国以来毛泽东军事文稿.上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410.

3 边国立.中国军事电影史(1905—2001).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2.117.

4 [美]约瑟夫•格登.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于滨等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465.

5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4.534—535.

6 兰晓龙.价值观与主旋律影视题材创作.浙大影视研究院公众号,2021-01-06.

7 张西.奇迹——康洪雷和《士兵突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8.27.

8 [普鲁士]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65.

9 [美]大卫•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王祖宁,刘寅龙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559.

10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客户端,2020-10-23.


《电影艺术》微店

扫码订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