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雄兵出击》:书写不朽的民族精神史诗
本文选自《电影艺术》2023年第6期
詹庆生
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基础部教授
摘 要:《志愿军:雄兵出击》用全景式和多维度的叙事真实记录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进程,讴歌了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的英雄壮举,书写了不朽的民族精神史诗。影片首次讲述了抗美援朝期间的外交战线斗争,并将战场与外交进行复调式呈现,展现了强大的思想和艺术力量,实现了导演艺术观念与时代文化精神的内在共鸣。经历十年发展高潮的“新主流”军事电影正面临新的关键节点,需要通过持续的创新驱动突破发展瓶颈,延续军事电影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 抗美援朝战争 全景多维叙事 “新主流”军事电影 创新驱动
《志愿军:雄兵出击》是为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献上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作为气魄宏大的"志愿军三部曲"的开篇之作,影片用宏阔的全景视野、动人的英雄群像和震撼的战争场面,讲述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志愿军将士浴血奋战共同打赢的这场"立国之战",彰显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和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的精神品质,书写了不朽的民族精神史诗。
本片的上映也将近几年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创作推向了新的高潮。自2020年至今,已有15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上映和播映,涵盖了剧情片、纪录片、动画片和网络电影等不同类别。根据笔者统计,在近4年来的军事题材电影创作中,抗美援朝题材电影数量占比为28.3%,但其创造的123亿元票房却在合计196亿元票房中占比高达62.8%。1在近4年来的军事题材电影票房排名中,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不仅占据了前两名,而且在前十名中也占据半壁江山。可以说,近年来的军事电影创作,抗美援朝题材获得了最大的创作资源,集中了最具实力的创作团队,集合了最强大的电影工业力量,产生了最为显著的市场和文化影响。在经历题材重启阶段的爆发后,尽管抗美援朝题材会逐渐成为一种常规题材,但仍将是最引人关注的军事题材类型之一。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剧照
全景多维叙事揭示抗美援朝“为何而战”
全景式和多维度的历史叙事是近年来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的重要特点。虽也有聚焦局部战事、微观视角的个体叙事(如《金刚川》《狙击手》),但产生更大影响力的仍是《长津湖》开启的全景式叙事,而《志愿军:雄兵出击》则进一步将这种宏大题材的全景叙事推到了极致。
在纵向时间跨度上,《志愿军》将用三部曲的宏大体量完整展现抗美援朝战争从爆发到胜利这两年零九个月的全过程。第一部讲述战争缘起、战争决策及抗美援朝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着重表现两水洞战斗,穿插三所里以及松骨峰阻击战。第二部讲述第三次至第五次战役,重点为铁原阻击战。第三部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作战,直至签署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取得最终胜利。较之聚焦长津湖战役的《长津湖》以及重点讲述战争第一阶段的《跨过鸭绿江》,《志愿军》三部曲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呈现显然更完整和丰富。从横向领域看,影片将视野拓展到了冷战背景下的国际政治博弈,并首次表现出新中国外交代表团在联合国与美国的交锋。与《长津湖》以虚构人物为主不同,本片的绝大多数角色和事件均有历史原型,这使其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军史文献片风格。再加上开阔的全景视野和厚重的历史感,所展现的人物群像从国家领袖、外交官员、各级将领到基层官兵,都赋予了影片气势磅礴的史诗品质,其创作或也包含致敬和对标经典影片《大决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创作升级的意图。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剧照
在全景叙事中,影片有意加入了多维的微观叙事视点,用感性的个体生命体验强化了故事的沉浸感和共情力。林巧稚"我会用我的生命保护所有的孩子们"的表达,呼应了毛泽东"我们这个新生的共和国,还能安居乐业过日子吗"的忧思,"新生的孩子"和"新生的共和国"在隐喻意义上形成了同构关系,对于下一代乃至子孙后代幸福生活的呵护,与对这个新生国家的捍卫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面对军工专家吴本正基于中美硬实力悬殊提出的质疑,周总理回答:"因为只有打赢,中国人才能生存下去。"38军军长梁兴初解释之所以错失战机只为减少刚看到新中国的战士的牺牲,而彭德怀则说:"你我生在这个时代,牺牲是我们一定要付出的代价。你不付,儿子付、孙子付。我们这辈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付吧。"片中的毛岸英或许是多年来最动人的毛岸英形象,他在战争即将开始时毅然报名入朝,在凝视中与父亲告别,无微不至地照顾年轻战士杨三弟,这个挺拔而温润的年轻人期待像父亲当年那样去完成大事,并最终将生命献给了保家卫国的事业。片中几乎所有微观视点都有着鲜明的国族指向,正是通过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家与国的自觉精神联结,影片形象而深刻地阐明了"为何要战、为谁而战"的思想主题。
片中人物李默尹有着串连宏观与微观叙事的功能。他作为总参作战部高级参谋亲历了战争决策过程,出于了解现代战争的需要加入志愿军司令部入朝,深入前线参与了两水洞和德川的战斗,跟随38军完成穿插三所里任务,甚至还辅助了松骨峰的战斗,其行动线贯穿了军委、志司、军师团级甚至连级。这种高度戏剧化的行动线旨在用感性微观视点将全景叙事的不同维度贯穿起来。这一"国"之战的视角实是与李默尹的另一身份,即作为父亲的"家"的视角相对的。片中中国赴联合国大会代表团的翻译李晓正是其女儿,而在片尾彩蛋中出场的儿子李想则是63军188师1营教导员,他们都将成为《志愿军》第二部的重要主角。《志愿军》三部曲根据兰晓龙小说《战与祀》改编,小说全景式展现了抗美援朝波澜壮阔的全过程,而李默尹一家正是其中的贯穿人物。小说对人物前史及性格均有细腻动人的描述,影片或为完整性而将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部,一家人将在抗美援朝战场重逢,"国"与"家"的隐喻,个体与国家的命运共振,将是第二部的重点内容,也将进一步彰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主旨。
战地与外交复调交响展现中国力量
影片《志愿军》是对290万志愿军战士的礼赞,是一首昂扬而深情的"士兵之歌"。片方发布的一组海报令人印象深刻:志愿军战士在春寒料峭时英勇追击,在炎炎夏日里壮阔行军,在秋日丛林中急速穿行,在冰天雪地中激烈战斗。我们看不清他们年轻的面庞,却仿佛听到了他们整齐的步伐、嘹亮的军号和震天的呐喊。
影片真实记录了志愿军战士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不断创造以弱胜强战例的英雄壮举,也再现了战争的极度残酷和志愿军付出的巨大牺牲。首战两水洞,与敌遭遇的40军118师通信排除杨三弟外全部牺牲。38军113师渡河攻占德川后接到穿插三所里的命令,创造了一夜强行军145华里的战争奇迹。影片再现了113师官兵在三所里和龙源里的惨烈战斗。面对敌机和坦克的疯狂进攻,战士们只能用燃烧瓶、炸药包甚至血肉之躯展开战斗,付出巨大牺牲牢牢守住阵地,阻断美军的南逃之路。松骨峰之战,112师335团1营3连官兵以百人之力迎战美军钢铁洪流,在敌机狂轰滥炸下誓死不退。连长魏如义呼唤阵地上还活着的人,一只只手从战场硝烟中艰难举起。我方援军抵达时,阵地只剩重伤的7人,其余全部壮烈牺牲。峰顶经历炮火仍巍然挺立的青松,象征着人民军队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这场战斗曾因作家魏巍的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而被一代代中国人所铭记,也将因本片而被铭刻在中国银幕的光影记忆中。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剧照
《志愿军:雄兵出击》首次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新中国在外交战线的斗争,具有题材上的突破性。影片将松骨峰战斗和联合国交锋平行剪辑、复调呈现,这个堪称神来之笔的段落,深刻揭示了战争与政治的紧密关联,也将观影情绪推向了高潮,升华了作品主题。影片真实还原了联合国安理会的空间场景,在镜头语言上也有意复现了团长伍修权入场落座和发言的动作及神态,而他举起的手则与松骨峰上战士们举起的手形成了震撼性的呼应。事实上,伍修权的发言是在1950年11月28日,而松骨峰的战斗发生在两天后,影片却创造性地将二者结合起来。军史记载,中国代表团的联合国之行,"与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伟大胜利交相辉映,向全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的崭新风貌。"2伍修权提醒翻译唐笙仔细核对新中国名称的英文翻译,这一细节庄严、细腻而深情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浓烈情感。战地和外交战线的交响,逻辑自洽、激情澎湃并充满戏剧张力,展现了"站起来了"的中国的强大精神力量。
导演陈凯歌从影以来大体经历了"寓言"(《黄土地》《孩子王》)、"史诗"(《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和"商业"(《无极》《道士下山》《妖猫传》)几个阶段,而从2019年任《我和我的祖国》总导演开始则主动汇入了"新主流"电影的大潮,此后相继联合和独立执导的《长津湖》和《志愿军》均是抗美援朝题材。从作者化表达转向主旋律创作,其背后仍有贯穿性的思想脉络。家国情怀是那一代电影人的精神底色。陈凯歌曾谈及,虽曾经历艰苦岁月,但从未改变自己"对人、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国家的信心"3。他认为中国电影需要表现"人民的力量"4,表现中国文化传统的"孤傲之气"和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力量"5。而抗美援朝战争作为新中国在世界舞台的首次亮相,其胜利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当时的政治和军事领域,更对振奋国家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6可见,创作者的艺术观念、抗美援朝题材特有的精神价值、国际政治博弈的现实需要与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之间的共鸣,个体与时代、历史与现实的合力,汇集构成了影片创作内在的叙事动力。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剧照
持续创新驱动"新主流"军事电影发展
本次国庆档期,《志愿军:雄兵出击》在预售阶段并未领先,上映后的市场表现也与所受期待存在一定的差距。影片在传播主流价值、反映时代文化和强化视听震撼等方面都延续了"新主流"军事电影的基本特点,却也折射出了本类型影片当前遭遇的发展瓶颈与困境。
"新主流"军事电影从2014年的《智取威虎山》开始进入长达十年的高速发展期,《战狼2》《长津湖》接连打破影史票房纪录,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从2022年下半年至今,情况似有微妙变化:一些军事或准军事题材如《长空之王》《万里归途》等票房不如预期,军事电影立项与拍摄数量开始减少,此前通过类型升级激发的能量正在衰减,观众的审美疲劳逐渐增长,"新主流"军事题材电影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关键节点。回顾世界电影发展史,可以说从来没有长盛不衰的类型,"新主流"军事电影只有持续创新才能保持发展活力。
需不断打破创作定式,拓展题材范围,寻找新的内容增长点。革命历史题材要积极开拓新的叙事维度,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有机融合,避免纪实性与戏剧性之间的拼贴感以及因求全而造成的拖沓感,这些现象在《长津湖》和《志愿军》中多少都还存在。当代军事题材创作则要突破训练演习的老套路,以及近年形成的"海外劫持-军队解救"的新程式,结合新武器装备、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等开拓新的题材空间。
"文戏"要抓"魂",增强思想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在"翻着日历拍电影"的命题式创作中,宏大叙事更要注重人物塑造,避免"重事轻人"甚至"见事不见人"。战争场面虽是战争片的类型标识,但"文戏"才是战争片的灵魂。《高山下的花环》是迄今为止豆瓣评分最高的中国军事电影,其战争戏不过全片时长的十分之一,但直到今日依然震撼心灵。电视剧《功勋之能文能武李延年》中的李延年形象展现了高超的思想动员力和强大的共情力,作品观之令人热泪盈眶、荡气回肠。网络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用"信"的戏眼极具感染力地传达了信仰的力量。应该说,《志愿军:雄兵出击》的"文戏"处理总体上相当用心,充分展现了众志成城、保家卫国的精神气概,但在人物形象丰富性和感染力方面都还可以再增强。
"武戏"务求"专",避免停留于感官层面的视听震撼,要加强军事专业性,精心设计战斗战术细节,使之不仅符合军事作战常识,更要能够作为戏剧元素参与叙事和人物塑造。《志愿军:雄兵出击》在这方面或还存在一些不足。影片展现了炮火连天的宏大战争场面,但具体战斗设计却相对模糊和笼统,较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基于战场空间的战斗设计和精彩攻防。相比而言,《红海行动》和《长津湖》中的战斗设计就较为精细和出彩,《功勋之能文能武李延年》中对于"武戏"的呈现也备受赞誉,成为该剧赢得优异口碑的关键因素。
要在坚守中国社会主流价值的基础上,建构和传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基础,能够与世界完成交流互鉴的共享价值。近年来的"新主流"军事电影总体上以内宣为主,在适应对外传播方面还有较大改进空间。在这方面,《流浪地球》可以说走在了前列。要实现"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的目标,未来的中国军事电影创作还需不断优化作品的意识形态表达策略和国家形象传播策略,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表现更加从容自信和开放进取的中国精神,使我们的作品能更好地走向世界,产生世界性的文化影响力。
总之,只有持续加强创新驱动,中国军事电影才有可能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与困境,延续繁荣发展的局面。《志愿军》首部作品在创作上的得与失值得好好总结,期待"三部曲"的后续两部作品能够更上层楼。
注 释
1 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10月8日。
2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卷).北京:军事科学出 版社,2011:383.
3 陈凯歌.《梅兰芳》的创作与我的艺术经历.艺术评论,2009(1):8.
4 陈凯歌,尹鸿.尝试不同的电影可能性:对谈陈凯歌.当代电影,2019(12):31.
5 陈凯歌,尹鸿.尝试不同的电影可能性:对谈陈凯歌.当代电影,2019(12):35
6 齐德学.了不起的伟大胜利——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光明日报,2023-08-02(11).
《电影艺术》微店
扫码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