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之乐乐何如?
台湾简媜写过《一个编辑的苦水经》,将编辑之苦倾吐得痛快淋漓,但骨子里还是深爱。编辑这份工作,就有这样的魅力。
今天分享中华聚珍吴艳红的一篇读书笔记,读的是她自己责编的新书——孙犁《中国文化传统是宽容的》。编辑的定义很多,在新媒体时代更显得无远弗界,但我想,如果一个编辑不读书,肯定不是好编辑。你觉得呢?
吴艳红|文
重新展读孙犁先生的《中国文化传统是宽容的》,最爱读的依然是人物传记。孙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长长的人物画卷——文章妙手、交游广阔、恋爱传奇的司马相如;因言获罪,被倡优蓄之的音乐家桓谭;言行不一、文实相违的冯衍;为政治服务的班固;由人进阶为神的关羽;从实干家到近于妖的诸葛亮;君臣相得,善始善终的魏徵;位高权重却得善终的郭子仪;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的“初唐四杰”;文以载道的韩愈;旷达任真的苏东坡;食古不化的程颐;正心诚意的朱熹……
孙犁笔下的人物没有崇高、卑劣之别,都是在自己的人生境遇下进行选择的有缺点、有弱点的人。他们大多是文人,受制于政治,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疲于应对。孙犁以一颗平常心、无分别心,读出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宽容的,并不以人废文。文人并不力摆脱他所处的时代。也不是每个文人,都能善处自己的境遇的”。孙犁的历史观是宽容的。
历史人物传记之所以好看,在于其真实。孙犁说:“写历史,是为了后人,也是为了前人,前人和后人,需要的都是真实两个字。前人,不只好人愿意留下真实的记载和形象;坏人,也希望留下真实的记载和形象。夸大或缩小,都是对历史人物的污蔑,都是作者本身的耻辱。慎哉,不可不察也。”
在这些好玩的人物传记中,不知何故,我对不足八百字的《读〈 前汉书卷六十四·朱买臣传〉》始终难以忘怀。
朱买臣是个历史人物。初次听闻他的大名,却是在昆曲折子戏《烂柯山·痴梦》里。
戏里,朱买臣是个已逾不惑的读书人,读书不致仕,生活难以为继。这样的生存困难户在劳动能力上比不得目不识丁的劳动人民,在为人处世上又无法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清高的内心世界与伺候不起的臭皮囊经常掐架,陷入了读书人最尴尬、最悲惨的境遇。妻子崔氏只是没有文化的一介女流,不像朱买臣饱读圣贤诗书,心存做官念想,也不懂阿Q的精神胜利法。她只知道肚子饿了,什么理想都是唬弄。在长期填不饱肚、看不到希望、精神上受人奚落的情形下,崔氏隐忍二十多年,最终选择了离异。朱买臣坚信自己会飞黄腾达,苦劝崔氏留下,日后享福,但崔氏去意已决,再无可恋。崔氏改嫁给了一般劳动人民,从此吃饭不再如此犯难。后来听闻朱买臣得官,崔氏惊急之下,梦见自己凤冠霞帔做了夫人。醒来却是痴梦一场,现实与梦境的强烈反差,涌上心头的羞耻、悔恨,让她无法面对自己,最终一步步走向自尽。
戏剧以它强烈而富于表现力的冲突,让朱买臣和崔氏在我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朱买臣老大不仕的毫无尊严的读书人形象和崔氏一再无路可走的悲苦心境,尽管隔了时空,依然让人深深不忍。
原来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处于人生两难境遇里的“不彻底的人物”(张爱玲语)。无论朱买臣还是崔氏,都谈不上大过大非。绝望时,他们抗争、哀求、重拾希望,不失羞耻心、守护尊严。尽管是同一屋檐下的夫妻,但朱买臣和妻子崔氏面临着不同的心灵困境。朱买臣尚有精神自救的能力,崔氏却一次次精神沦陷,一次比一次更逼人就犯。崔氏第一次的走投无路是忍饥挨饿多年看不到希望,为了生存不得不选择离异;第二次的走投无路则是精神上陷入了无法解脱的困境,在满足了肚子的欲望后,她终于还是让精神杀死了肉体,连带杀死了她难以自赎的第一次选择。
而今,我又在孙犁的文字里“邂逅”了朱买臣和崔氏,这是身为编辑的文字机缘,常常让人惊喜。
戏剧里《马前泼水》一折,上演的是覆水难收的故事。朱买臣时来运转后,崔氏请求复婚,朱买臣马前泼水,寓意覆水难收。崔氏羞愧自尽。
人物传记摒弃了戏剧的传奇色彩,还原了真实际遇。崔氏并没有在朱买臣得官后请求复婚,虽然她的结局也是上吊自尽,却是受了朱买臣的羞辱。
历史叙述素来“词省文微”,留下了心理描写的空白。这份无意的留白恰好为读者释放了合理的想象空间。
孙犁说:“此剧(马前泼水)演出,使朱买臣之名家喻户晓,其妻遂亦在群众心目中成为极不堪之形象。然细思之,此实一冤案也。”
关于崔氏的自尽,孙犁的分析很有见地:“而朱买臣做官以后的举动,表面看来很宽容,却大有可议之处。羞耻之心,人皆有之,何况是在封建时代?又何况是一个弱小女子?在很多修路工人面前,把她和她的丈夫,载在官车上,拉到府中,安置在花园里。这不是优待,确是一种别有用心的精神镇压,心理迫害。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中,她如何能活得下去?所以她终于自经了。”
孙犁说:“读书和买书的兴趣,都是这样引起,像顺藤摸瓜一样,真正吞下肚的,常常是那些小个的瓜,大个的瓜,就只好陈列起来了。”孙犁说的是读书和买书,做编辑也是如此,一个个细微的知识点像树藤,编辑往往在不经意间顺藤摸瓜牵出一系列知识和感想来,陈年的,崭新的,相互发酵,心中得到莫大的满足。
得知《三字经》“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尤苦卓”中的“如负薪”说的就是朱买臣。朱买臣砍柴维持生计而不忘读书,成为逆境好学的典范。由“烂柯山”又牵引出王质烂柯的围棋故事,烂柯山喻人事变迁如梦似幻。再牵引出其他与围棋有关的故事和知识点。这都是顺藤摸出的瓜。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末说:“虽扼穷独处,而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自淑”“诲人”“知道而乐”,编辑往往得三,信可乐也。
不由得想起宋代诗人翁森的《四时读书乐·春》:
山光照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诗中呈现的,无论是孔子的“舞雩归咏”的从容闲适,还是张载的“民胞物与”的慈悲情怀,抑或是“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天真情态和“人生惟有读书好”的人生乐趣,都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极致。借用“读书之乐乐何如”,编辑之乐乐何如?顺藤摸瓜吞下肚。
【附】《中国传统文化是宽容的》书摘
读《前汉书卷六十四·朱买臣传》
孙犁
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读刈)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汝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
以上,是夫妻离异之因。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饿寒,呼饭饮之。
以上,说明其妻对买臣仍有情义。其后,上拜买臣为会稽太守,荣归故乡:
会稽闻太守且至,发民除道,县吏并送迎,车百余乘。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
耕堂曰:此京剧“马前泼水”之故事根据也。此剧演出,使朱买臣之名家喻户晓,其妻遂亦在群众心目中成为极不堪之形象。然细思之,此实一冤案也。
夫妻一同劳动,朱买臣干多干少,还是小事。在大街小巷,稠人广众之中,一边挑着柴担,一边吟哦诗书,这不是出洋相吗?好羞臊的妇女人家,哪里受得了?劝告你,不喊叫了也罢,却“愈益疾歌”,这不是存心斗气吗?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跟着你,既然饥饿难挨,又当众出丑,且好心相劝,屡教不改,女方提出离异,我看完全是有道理的,有根据的。而且,以后见朱买臣饥寒,还对他进行帮助,证明这位妇女,很富同情心、慈善心,品质性格还是不错的。
而朱买臣做官以后的举动,表面看来很宽容,却大有可议之处。羞耻之心,人皆有之,何况是在封建时代?又何况是一个弱小女子?在很多修路工人面前,把她和她的丈夫,载在官车上,拉到府中,安置在花园里。这不是优待,确是一种别有用心的精神镇压,心理迫害。在这样的环境中、心情中,她如何能活得下去?所以她终于自经了。
这种叫别人看来,是糊里糊涂死亡的例子,在封建时代,是举不胜举的。
朱买臣后来也没得好下场。他告别人的密,皇帝把那个人杀了。后来也把朱买臣杀了。
一九九〇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 孙犁 著
2017年7月
本书收录的主要是孙犁阅读史部书的文字,这些文章有读书笔记、有题记等。附录部分则是和史部书相关的议论文字,它们对于更好理解孙犁读史心得是有所裨益的。孙犁读史,读出了“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宽容的,并不以人废言。文人并无力摆脱他所处的时代。也不是每个文人,都能善处自己的境遇的”。
本书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对历史事实的再认识,有目录版本学的读书方法,反映了孙犁的阅读趣味和历史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孙犁其人其文。从孙犁的论述中,我们窥见到中国文化的堂奥。
相关专题 点 击 可 读
﹀
﹀
﹀
中华书局|聚珍文化
传统思想现代化 古典内容时尚化 古代趣味雅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