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宋壮壮:《关于一座城市的文化》 | 五月青年分享会3.0讲者回顾 Vol.4

小城X计划 五月May
2024-09-07





还记得五月青年分享会3.0吗?


我们邀请了十位讲者,在临海紫阳剧场分享了各自这些年在不同的城市和行业领域实践经验和探索的故事。目前是第四期,文字稿持续放出中。





- 讲者介绍 -





- 宋壮壮 -

📍 北京 · 帝都绘

宋壮壮,设计师,帝都绘联合创始人 


帝都绘工作室,初创于2016年5月3日,一家根植于北京设计机构,专注于有关城市文化的研究、设计和公众传播






大家好,今天过来特别开心,可以跟这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实践者一起交流。


我叫宋壮壮,是一名设计师。我们的工作室叫帝都绘,是做关于北京城市文化的研究、挖掘、设计和公众传播的一个设计工作室。我们关注的主要是城市文化,今天讲的内容也是我对城市文化的一些思考。



01

什么可以代表北京?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在互联网时代,不同视角下的城市定位会出现偏差。我们之前做过一个案例,是抖音找到我们,希望利用他们的数据来讲一讲北京的城市故事。那么因为咱们知道抖音是做短视频的,光看他们的还差点意思,所以当时选择了另一支官方拍摄的北京宣传片进行对比观看。


通过对视频的逐秒分析,出现一个很简单的结果,城市宣传片中往往会从一个日出的镜头开始,并在夜景中结束。关于北京的一个印象,第一名是胡同四合院,因为北京是一座古都,因此与历史相关的形象会反复出现,比如故宫长城这些。


那么在抖音里面,我们结合了他们的大数据,结果惊讶地发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竟然在前三名,第二名是三里屯太古里



我们先不去具体地分析它们里边有什么,而是我们能直接的感受到这两个视角之间的巨大偏差:官方对北京城市文化或者说城市形象的定义或定位,与民间比如通过抖音这种非常去中心化媒体,对北京的形象的记录是非常不一样的。

 

我们不去评判哪个好哪个不好,但这至少给我们一个警示,其实官方对城市文化、对城市的定位和理解是非常容易陷入狭隘,当然我相信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是这样的。


就像你看到北京这些宣传片一样,北京奥运会那会,基本上都还是几年前的内容,而且我相信明年北京冬奥会的宣传片,一定还是这些东西,可能不同的是会加一些下雪的胡同、下雪的四合院。


当然并不是说抖音就多好,只是他们代表了不同的视角。我们也试了一下在淘宝上看北京是什么,然后就出现了老北京布鞋,我也是很无奈,因为你想想我们作为北京的当代市民会穿老北京布鞋吗?这跟我们有关系吗?更生气的是,当我搜上海的时候,上海就洋气多了,就是上海迪斯尼。当然我也试着搜了一下台州,出现的是台州馒头,你看其实是非常有争议的。



但意思是什么?因为每个平台的性质和它们出发的目的都是不同的,我们所看到的都是这些互联网品牌自己的用户或者说用户的搜索历史,所以这反倒更能代表一种真正的城市里比较多样性的文化现状,而不是我们官方所呈现的那种非常狭隘的城市定义。现在绝大部分官方对“城市”的定义往往是来自城市过去的历史,比如说老北京、老上海、老四川。


为什么老拍胡同,因为胡同很重要位于北京的市中心,但其实一个数据可以跟大家简单分析一下,北京人口保守估计2200万,北京的胡同全部分布于北京的东西城,人口加在一起200万,而其中真正住在胡同里的人,我们就按最多算50%,我觉得绝对没有这么多,可能也就是100万,那么你觉得在2200万人口的城市里只占了5%的这么一个人口居住区,它是否可以真的代表北京的城市文化或者北京的城市形象


而北京一个最大的居住区天通苑的人口就达到了50万,跟胡同的量其实是差不多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拿天通苑来作为北京的代表?所以这其实就是我们经常陷入的一种思维模式。当然我说这些绝对不是说我们的历史不重要,只是觉得在官方媒介里对历史传统文化的看重,有的时候会约束我们对当下城市文化的发掘。




02

 “老北京”


“老北京”在北京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存在,我们做了一些对“老北京”这个概念的研究。


比如说到老北京肯定有老北京酸奶。我们做了一些类似这样的小游戏,让大家找一找哪个是老北京酸奶。其实这种酸奶在全中国都有,而且它相比我们现代的酸奶,它的技术落后一点,但因为北京人多,所以还是会有一群忠实消费者,于是就保留下来成了老北京酸奶。


另外更加典型的是老北京炸酱面我相信在上海、广州、深圳都有老北京炸酱面的存在,但其实我们都知道全世界的酱都来自山东。在一些简单的历史书里,你会发现它其实是60年代在北京兴起的,因为在物质匮乏时期它太好做了,所以它成了这座城市里一道最普通的家常菜,而我们却将它冠以老北京或者说它代表着一个北京的形象和历史,就非常值得怀疑了



如果说这样一个发祥于六七十年代的一种食物,可以被堂而皇之的作为老北京代表出现在北京的街头的话,那么类似于这种老北京美式炸鸡,未必就不可以成为老北京的代表。当北京开了全中国第一家肯德基之后,由于价格不是很实惠,所以就开始出现了很多老北京美式炸鸡这样的平替,它形成于90年代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60年代的老山东炸酱面就可以成为老北京炸酱面,而仅仅只差了二三十年,这个90年代产生的老北京美式炸鸡却被众人嘲笑。

所以对北京的一个反思是,虽然历史很重要,但是现在很多时候当我们说到一种城市的文化,过于把重点放在了过去的城市,而真正一座有活力的城市,它应该是有能力去不断的发掘自己新的文化,不仅是发掘而且是发展,甚至是发明一些新的文化
比如刚才Ellen女士讲的柴古唐斯越野赛,我相信这当然不是台州原来就有的,但这个俨然已经成为了现在台州新的名片,而一个新的文化产生就是一个发明,我认为一座有活力的城市应该有底气可以干这样的事情。


03

 新的城市文化


之所以说中国的城市有时候过于被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所约束,是因为我们的历史太悠久了,太多的历史文化、历史名人。但比如美国,从他们的动画片、电影中,我们基本不会看到他们那么大的历史包袱。


我最早知道纽约这个城市不是通过自由女神像,也不是通过什么帝国大厦,是通过忍者神龟,他们在地下水道用手拿着披萨吃。这其实在城市里是非常不堪的一个景,因为大家知道地下水道非常脏且臭,但是它把这么不堪的一个城市形象非常直接地转移成了一种新的文化一个新的IP。而这对于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少年来说,这是认识一座城市的第一步,而我们的城市往往不是特别敢于做类似这样的事情。



日本也是一样,我们知道日本是非常善于挖掘自己的城市文化,他们可以在动画电影里非常写实的描绘出自己的本土城市,而我们现在做的大量文艺创作难以落实在一个具体的地方,我们做一个电影甚至都要说一个不存在的省份,这种情况其实是比较遗憾的,非常不利于我们挖掘新的城市文化。



我们也做了很多关于北京地铁的工作,第一步工作显然是先要研究它,了解它。我们拿一个案例来说,按照某一个标准来说,北京地铁是全世界所有地铁系统里面运营量最大的,每天人流量大概在1000万左右,那么这么一个地方显然就一定有文化在里边。


比如这张照片,就是北京一个车站叫西二旗,非常著名,你搜西二旗就是出的这张图片,因为这个场景太有名了,每天早上都这德行。



于是我们就想看看北京地铁最拥挤的地方在什么地方,我们跟有关部门合作分析了一下,最后得出了这样的一个图,线路越粗的人越多。了解我们的人知道,我们最核心的业务是做数据可视化,所以我们对这些东西也做了可视化处理,比如北京最拥挤的10个站中生命科学园和西二旗这站之间是最拥挤的。你可以看看他的拥挤情况,光一个车厢就有323个人,这不是一个极值而是每天的平均数。


因为我们有自己的自媒体,当我们把它发到网上,显然这样的东西是真正能够触到大家的痛点或者爽点的,就会有人在我们的后台写小作文,表达他们对北京地铁的感想,也在我们内容产生了二次创作。



当然我们除了研究这些之外也会衍生一些新的东西,因为北京的地铁线路非常密,所以我们做了一个最长北京地铁一日游的这么一个线路。在你不走回头路的情况下,怎么能走出最长的一条路,这是通过奥数算出来的一条路,有300多公里。我也去坐了一下,早上6点出发,晚上8点抵达就是两顿饭的时间。

其实是非常夸张的,这是2018年的版本,但这两年北京地铁线路又拓宽了,所以只会比这更长,那样的话就是两日游了。但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点是,因为我们自己在做这个东西,所以对城市是比较敏感和了解的,但这只是我们自己生产的内容,它其实不是文化,所以最刺激的事情是,我们的一位读者发现了一条更长的线路。

其实做城市文化工作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当你作为一个内容生产者在输出自己内容的同时,会有更多的人对这东西感兴趣,然后他也在里边添砖加瓦,不断深入创造只有这样你才会觉得这个项目是真正的完整了,而这就是这个城市自己真正文化的存在。

当然我们还做了很多其他的小项目,比如元宵节的时候,我们推出了地铁灯谜,这些在我们的内容里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大家都会去猜甚至贡献自己的编体,就会有一个纵伸的感觉。



04

 城市与人的关系


回到比较早期说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绝对不认为历史不重要,虽然我们说的是非常当下的事,但我们不觉得北京那些悠久的优秀历史不重要,其实熟悉我的人知道,我最早是做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所以当我们接触到一些比较历史的课题的时候,会特别绞尽脑汁的去想如何把这个东西能跟今天的人发生关系

咱们临海也有长城,但是临海长城跟大家生活是非常接近的,一出门或者走两步就能看到长城,可北京的长城跟北京人真没什么关系,太远了,基本上只能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存在。所以当我们接到腾讯基金、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邀请来做一本关于长城的书的时候,我们从始至终在想一个问题就是长城跟我们到底有什么关系?


长城是什么?



一开始会觉得真的没什么关系,但是在做这本书的过程中逐渐的会发现它是有关系的。我们会在这个书里用一些更今天的方式来讲长城,比如我们很熟悉的奇葩说,那么我们就会在书里用辩论的方式来讲我们要不要修长城?还会用比较偏游戏化的方式来讲长城的攻防体系。

当然前面只是形式上的一个现代化,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家知道长城跟今天的我们的关系。比如我们今天的这些民族是如何被长城塑造的,因为咱们长城是为了划分汉人跟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条线路,所以其实他是参与了塑造这些沿线的少数民族的。我们还总结了4000多个中国商标网上关于长城的商标,然后就把今天我们能够使用到的各种各样的长城牌的东西告诉大家。

通过这些具象化的东西让我们能够发现,虽然长城离我们很远,但是我们今天使用的各种东西,甚至是我们在麦当劳吃的薯条就是长城牌的,而我们之所以把这些东西呈现出来是希望大家能意识到长城其实是浸润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的,因为它太重要了,它是一个图腾一样的存在。

最后一个我特别喜欢的例子也是一个当代的城市文化,校服在咱们各个城市都是一个绝对的集体记忆,所以当我们把北京所有中学的校服都画了一遍,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共鸣。这个内容里边还包括了一些分析,比如蓝白的使用、不同区的色彩的对比等。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为什么想做这个话题?

其实一开始是在一个深圳设计博物馆里看到他们的橱窗里展示了他们的深圳校服,我才知道深圳所有学校都是一款校服,当时我就一下对深圳文化沙漠的定位就坐实了,然后我就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所以做了这么一个项目。




但是做完这个项目之后,发到网上之后,有朋友给了我一些反馈,告诉了我另外一个深圳的很有意思的现象,这是我之前绝对没有意识到的。他们当然只有一款校服,但他们年轻人肯定不能满足于只有一款校服,所以在很多深圳的学校周边就产生了很多校服改装裁缝铺。



其实我一下就汗颜了,深圳作为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它其实是有去改造它,或者去提升它,塑造自己新的城市文化的这种可能性及这种欲望,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大城市。


我从小生活在北京,我也从来没有想过离开北京去其他地方,因为我特别喜欢北京,为啥?就因为它人多。就像深圳也是人口比较多,所以能够在迸发着荷尔蒙的这么一个年龄,他就会干出这件事,产生这样的一个场景,我觉得是不奇怪的。


但是今天让我比较感动的是,小城x计划这个活动让我发现小城市也可以聚集那么多有能力的人,特别是有愿望去为它贡献的人,这也让我感受到了城市的希望

这就是我的解说,谢谢大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五月May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