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哲学社会科学的春天—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方雷教授访谈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谈话》,特别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领导地位,为了更好地领会讲话精神,领略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本报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方雷教授,方雷结合自己的教学科研实践,对讲话的贯彻实施及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倡导五种思维迎接哲学社会科学的春天
方雷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看到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机遇,这是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国家对相关领域前所未有的重视,讲话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存在问题、组织领导等问题,这是一个非常系统全面的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论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非常振奋。”讲话为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学科切实得到了重视,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入选全国九所首批重点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便是国家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
结合现实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全球化、网络化大潮颠覆了之前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国也确实到了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时候了,方雷强调:“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事实上是一次典范变革,是一种文明范式的转化,现有的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无法完全解释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伟大实践素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都为我们创造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充分的养分和资源,这时候就要考验我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有没有理论智慧、理论自觉去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学科、中国学派的建设了。三十年来我们呼唤能和中国改革相匹配的哲社作品,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我们的创造。”中国接下来要做的是全面确立中华文明在全球文明中的地位,这应该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追求。
为此,方雷认为当前应该提倡以下五种思维:一、发展创新性思维。要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经验和五千年文明滋养的基础上,形成“理论自觉”、“理论勇气”和“理论智慧”,超越现有的话语体系,超越东西方的地理区隔,打造新的范畴和范式,重新确立中国文明在全球文明中的地位。二、包容异质性思维。我们现在既需要有一种宽广坦荡的胸怀,包容异质性思维,更需要一种“兼听则明”的机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一种稳妥的渠道把不同的意见传递上来供领导决策参考,以广开言路,从善如流。三、善待批判性思维。首先要改变认识,有些批判性的意见不乏有益的见解,至少还表现出来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关注和关心,不要推向对立面;其次要认真研究,形成机制,尝试通过内部渠道定向获取、吸收、消化批评意见,不要任其在社会上“散布”,以免扰乱视听。四、抵制对抗性思维。不能遮掩,要有透明度,并且要及时查清事实后再公布、定性,组织力量正面回应,特别是要组织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发声。五、鼓励建设性思维。不要做“愤青”,如果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地方都能客观理性地看待当下,提供建设性思维,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策,辅助领导决策,才是一种良性的状态。
二、人的价值,人的自由
谈及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特殊性,方雷侃侃而谈:“马克思主义科学关注的是人的价值,人的自由。因为每个学科不同,经济学关注人的理性,自然科学关注如何挖掘人的潜能,而无论是对人的理性还是潜能的关注都是在人的价值高度上统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人类解放,为了实现人的价值和自由,要注重三个关怀——人文关怀、公共关怀、终极关怀。”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境遇、人的发展,这就需要人文关怀;而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公共属性,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于公共事业,彰显公共关怀。马克思认为人的彻底解放,要超越生命的时限,追求生存价值,因而就存在对人的终极关怀问题,这是方雷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应该是双向的,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发展不能固步自封,要借助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工具和分析方法。反过来讲,也要找到马克思主义学科统领其他社会科学的方式方法。
方雷坦言:“虽然马克思主义从整体上来讲对人类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其毕竟是十九世纪中期的成果,必然有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最大的贡献是对自由资本主义的批判,作为一个思想体系,至今还没有哪一个学说能超越马克思主义对世界的影响力。”而就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问题,方雷指出:“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出现了严重偏差,而是我们对待它的方式出现了问题,将教条的或者是附加的马克思主义视为信条”。中西马克思主义研究存在明显差别,西方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激进的社会批判理论,从思想学说角度研究;而中国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意识形态的工具,注重的是其工具理性,接下来应该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价值理性。
方雷提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支点应该是问题意识,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要关心人民关心的问题,学科要针对具体问题思考,关注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方雷将长期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三个不化”:食马不化、食古不化、食洋不化。“只有具有深厚文明潜力的国家才有大国复兴的资本。现在我们应该可以打造出建立在中国深厚文明底蕴之上的东西,但是我们做得还不是很好,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这一宏大问题到现在还是没有完全破题。”方雷如是说,山东大学在传统文化资源上占有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我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
三、正视问题,砥砺前行
对于山东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问题,方雷表示:“也在发展,但是相对滞后,面临着很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正视,关键是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办”。学校也采取了措施,例如山东大学学科高峰计划,要把山大的强势学科做大做强,但还是有问题。方雷以学术评价为例,指出首先要加大第三方介入,避免本位主义和关系远近的影响;其次应该有加权,既考察第一作者的贡献,也要考虑参加者的贡献。国家鼓励联合攻关,非第一作者的努力应该在评价体系上有所体现,可以由成果负责人根据参与者的贡献附以不同的权重。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是每一个参与者头脑里思想的结晶,应该充分考虑其特殊性,在体现个人劳动的同时,适当增加评价方式的灵活性。
方雷特别指出了山东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60后学者的短板现象”。因为50后学者是文革积压十几年的结果,他们不断成长至今,拥有一定的学术地位,掌握着学术资源,而60后相对来说离50后比较近,落差较小,发展受到影响,造成各高校60后学者的匮乏,这一现象在山东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中尤为严重。从学校的长期发展角度,他呼吁学校加强对于60后学者的支持,他们现在五十岁左右,正处于学术研究的黄金时代,要想提升山大哲学社会科学在全国的地位,必须精心打造一批60后学者,为他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便利,接续50后学者,防止出现断层现象。
现在高校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公共课程开设,但是在教学中难免遭遇学生们兴味索然的情况,方雷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教材应该具有灵活性,不能给人说教的感觉,要增加趣味性和可读性。比如美国迈克尔·罗斯金的《政治科学》,作为一本介绍美国政治制度的教材,再版数次,广受欢迎,可以借鉴。教材问题是大问题,至少要让大家觉得有趣味。其次教学上要有全面性,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光说一面之词,而是要全面介绍对问题的不同观点,引导学生按照主流意识形态去对待问题,避免片面性;最后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上要具有开放性,借助其他学科方法体系,支撑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所有的社会科学都是研究人的科学,必有通约,可以借鉴。
四、立足教学,行以致远
对于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公共课,方雷则指出思想政治课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例如本科一年级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就要求开设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兼具法学等多学科知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面对的是文理工医各科学生,要让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能得到启发和共鸣,考验着教师的能力。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学科,要求教师关注时事政治。二千年前孔子就提出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方雷认为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真实写照:“教好这一门课真的要投入很多,老师们的境界和敬业精神是值得敬佩的。”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管理者之一,他认为不仅仅应该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做什么,而应该关注他们需要什么,“如果不能从这个角度去认识,而老是听课检查,弄得老师们疲于应付,肯定造成很大压力。这些年学院在不断给老师创造条件,包括科研教学、参加学术会议,甚至硬件设施和制度建设等,让老师们有参与感、获得感和成就感,着力形成一种向上的气氛,但是现在也还是面临着力量薄弱的问题,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要有五年到十年的周期,不断提升。”
而对于广大学生来讲,方雷指出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思想体系,有其独到的价值和科学性,特别是在关注人的自由、价值、思维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人文社会科学中是位阶比较高的学科,具有指导性,学习马克思主义对于学生今后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有帮助的,因而应该去学习,而不是排斥它。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的需求不同,对于马克思的观点有褒有贬,可以展开辩论,“学习要有思想碰撞、创新意识、批判精神,马克思就说要怀疑一切嘛!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帮助我们把社会上的一些现象看得更透、更清楚。”真理愈辩愈明,方雷认为思想的碰撞和交锋正是学习研究必须经历的过程。
结语
马克思曾言:“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我们徘徊在科学的入口处,不容任何犹豫怯懦,良好的环境期待新的创造,优秀的成果回应时代的呼唤,哲学社会科学的春天即将到来,吾辈同侪,更当奋进!
文章转自《山东大学报》
图文编辑:赵英豪 马亚楠
方雷,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地方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首批专家;兼任教育部政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山东省政治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