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理响中国 | 徐艳玲:坚定文化自信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能

2017-11-07 马院之声SDU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徐艳玲

  编者按:10月18日至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确定的新任务、新举措,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资讯中心邀请山东理论界专家学者对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系列解读。本期邀请到的是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徐艳玲对文化自信的相关论述进行解读。


  理响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命题,您是如何理解的?

  徐艳玲: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命题,这表明文化自信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深刻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就启示我们,只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彼此兼容、相互贯通、有机整合,才能真正树立起文化自信,才能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能。


  理响中国:您刚才提到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能,能否请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一下解读?

  徐艳玲:首先,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深厚文化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我们今天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深刻启示我们:一是要批判性继承。要消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奴性文化,进一步走向现代文化道路。二是创造性转化。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并利用新媒体盘活中华传统文化资源,使其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三是创新性发展。即在全球化时代,要进一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他者”文化的互动和互鉴,在比较和借鉴中深度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在重塑全球伦理中的启示价值和意义,从而展现出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全球化意蕴。

  其次,要承续中国革命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指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革命文化的精神遗产作用,强调革命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对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的精神遗产作用都给予了同等重视,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度揭示。如强调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其他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与长征精神一样,都裹挟着红色基因,早已融汇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长河中,汇聚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精神传统。因而在当下,要承续中国革命文化自信,关键是继承革命文化中所蕴含的革命精神遗产,这对于应对“四大考验”、破解“四大风险”、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都具有重要的精神指针意义。

  最后,要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效价值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聚焦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在当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十九大报告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蕴进行了进一步揭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这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近年来,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但现代元素明显不足。“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文化影响力的国家文化及其形象符号,其中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主要有汉语、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功夫、西游记、针灸、中国烹饪等。”由此,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要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话语体系。同时,在当今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中,我们还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势文化对我们的挑战。因而,还要进一步在全球化的坐标系中彰显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的“名片”,并以此来进一步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综上,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学习和贯彻十九大精神,就是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能。


嘉宾简介:

  徐艳玲: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带头人。曾获教育部首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山东省首届“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学术带头人”、山东省首届思政课教师“徐艳玲名师工作室”、山东大学“三八红旗手”、“十大优秀教师”、“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等称号。曾以高级研究学者身份赴美国、俄罗斯、印度、波兰等国家进行访学和学术考察,利用各种国际讲坛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转自 齐鲁网

编辑:黄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