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和雅集|“竹林”青年 岭南论善
敦 和 雅 集
— 2017 —
3.21
我们的发心
“雅集”源自于中国古代,专指文人雅士议论学问、吟咏诗文的集会。敦和基金会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人类和谐”为使命,2016年特推出“敦和雅集”系列活动,诚邀同道,凝聚智慧,开诚布公,集思广益。
“竹林”青年
岭南论善
“敦和·竹林计划”自2016年5月4日正式启动以来,受到了广大青年学者的关注,当前,青年学人研究成果奖励计划已评选出获奖作品25篇,青年学人研究项目资助计划已评选出获奖课题60个。
为更好地了解青年学者的研究方向、动态,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等,以促进项目更好地开展,敦和基金会“竹林计划”项目组人员来到广州,与广东地区获得“敦和·竹林计划”研究项目资助的部分学者,及来自公益组织的人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现场交流。
在开始正式交流前,身着传统服饰、气质温文尔雅的古琴老师温沛标,为大家带来了两首古琴曲《酒狂》和《神人畅》。
特别是《神人畅》,其音节清莹透亮,似日月经天,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天人合一”观念在此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古朴粗犷的音调,铿锵有力的节奏,苍古雄健的曲风一下子把现场人员的思绪牢牢抓住。
与一般活动主办方领导的致辞相比,敦和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春苗的致辞显得柔软、生动不少。
回应古琴老师的雅乐,孙春苗先吟诵了一首以竹子作为主旨、对象的古诗,来自《诗经》的《国风·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为,淇水旁边碧绿的竹子成片成林,有高雅的君子,他的学问经过切磋更加得精湛,他的品德经过琢磨更加得良善。
回到“敦和·竹林计划”,孙春苗向大家讲述了“竹林计划”命名的立意:卓尔善群、载文传道,促进青年学人迅速成长。随后,她介绍了“敦和·竹林计划”的项目进展和敦和基金会公益文化领域的资助方向、形式,希望通过像课题、研究、学者资助等多种资助策略的组合,来支持在公益慈善领域的专家、学者、智库、学术新秀,来推动他们对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证深入研究这两大方向相关的一些研究和践行等,为中国的公益慈善行业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正式交流时间开始,主持人将7位获奖人的课题分为“慈善文化类”和“公益实践类”两大部分展开,每位获奖人介绍自己的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或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等,同时穿插公益践行者的现场对话交流,以下节选了获奖人及到场嘉宾的精彩发言:
慈善文化类获奖课题分享
\张穗雅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社会服务联会
研究课题:顺德区慈善超市运营模式与发展机制研究
慈善超市起源于美国,在市场化规律下发展,以企业的形式运行。但在中国是由政府主导,而后才由社会力量来支持,这是中外慈善超市发展非常大的差异,及导致它们在创建的初衷以及发展历程中不同的原因。
在顺德有10个镇街,每个镇街都有一个慈善会,下设一个慈善超市,再加上一些慈善小站,一共有36个。可是它们多是为低保户做服务,而不是像美国那样,能接受一些捐赠,及衣物或者日常用品等。去年,我看到了一个创新点,龙江镇有一个慈善超市,它是为残疾人(包括肢体及精神残疾者)服务的,为他们做一些就业培训,比如收银、摆货物等,把慈善超市以及残疾人就业发展结合到了一起。通过这个例子,我看到了一些亮点,想做这方面的研究,也希望大家可以多给我一些意见和建议。
武洹宇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研究课题:晚清“公益”的中国谱系
我会对100年前中国的公益产生兴趣,源自于去年的某一天,我跟几个朋友在广州的越秀区十三行附近溜达时看到的一栋房子,那应该是一所银号,但却标注着“公益”二字。我当时很好奇,为什么一家银号会跟公益有关?
我对公益的起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开始翻阅文献,发现所有涉及到公益来源的只有一句话,说1898年有一个日本人,把英文翻译成日文的公益,20世纪初公益传入中国。那么,20世纪之前,中国是不是完全没有“公益”这个词。如果有的话,当时的公益到底什么意思,后面为什么演变成我们今天知道的意思。
带着这些问题,我从去年开始读史料,基本上可以肯定1898年之前中国是有公益这个词的,当时在日本人翻译之前,中国出现的公益有两个部分。第一个表示参股人的权益,这个跟银号就有关系了。第二个是表示国家利益。当时,这个词是一个非常不常见的用语。
到了20世纪初,这个概念突然间红了起来。民国成立前的10年,就是各种起义的10年,是光绪新政发布的时候,这个时候也是公益这个词开始变成一个常见语汇。当时“公益”这个话语,在这非常复杂的10年,是嵌入在整个现代思想讨论非常复杂的重组当中。这个部分,我还在整理,但是整个轮廓就是这样,很高兴与大家分享!
景燕春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研究课题:海外先友、家乡与慈善—关于旅港顺德绵远堂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绵远堂是在光绪时期成立的社团,主要是做义葬。绵远堂最早的一个义冢,大概是一八六几年。那个时候,很多顺德人会到香港去,在香港谋生,开一些店铺,比如开丝庄、茶庄,他们组织在一起,打理同乡们葬有800多具尸骨的义地。他们聚集在一起,筹了一笔钱,成立了一个社团。
绵远堂从成立一直到现在,它一直处理的是在香港和顺德之间的一些事情,当然它的网络会从香港扩展到海外顺德人的群体当中去。
整个的这个脉络是跟义坟,跟处理华人的原籍归葬的事情,包括到后来它的转变。之所以我会很关心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要解决一个问题,这些在海外的顺德商人,他们是怎么跟家乡建立起这种网络关系的。另外就是业缘的网络,绵远堂一直宣传自己是一个慈善组织,这样一个慈善团体,这个慈善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于绵远堂这样一个梳理,我发现他们是通过慈善这件事情建构起一种关系,并且它是通过 43 35275 43 15287 0 0 2305 0 0:00:15 0:00:06 0:00:09 2985慈善这样一种行为,建构起他们跟家乡的关系,建构起他们跟海外顺德人之间的关系。
李秋晓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研究课题:粤东地区宗族慈善的现代转型研究——以东前溪黄氏宗族慈善活动为例
我做的是东前溪村宗族慈善的研究,村子不大,定居约1400人。这个村子姓黄,是整个市区黄氏派系中人最多的,有非常深的一套宗族维系的东西在其中。我研究这个宗族慈善的活动,具体的内容,宗族的活动中的仪式等。着眼在这样一个宗族里,了解宗在整个慈善活动中,是怎么去组织,怎么动员,怎么去募资和管理,还有内部的沟通等。
研究这个活动,就是希望看到他们是通过怎样的社会关系,还有公共生活的互动,来推动它最后这种机制的形成,了解它的一个演变过程,包括他们有一些发展的机制和阻碍的机制。最后又反过来看他们这种形成的慈善活动,对他们的公共生活、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有什么影响。
这大概就是我的研究思路,我目前是处于研究的前期,已经通过访谈和调研,然后掌握到一些资料,研究结论还不成型,但是也有一些发现。
慈对话环节:慈善文化的研究、实践与思考
刘 猛
成都益人书院 院长
我想说我在10年前的一个困惑。10年前,当我在去讲“同理心”这个问题的时候非常的困难,我解释了半天解释不清楚。
同理心这个词,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它就是儒家说的仁心,就是术,术就是同理心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同理心,共同的活动导致了共同的体验,而共同的体验形成了共同的记忆,共同的记忆导致了我们对这些未来的或者是现在的一种共同的期待,这个东西是最重要的,而它就是同理心的基础。一旦给了它,突破了操作性的问题,它就可以纳入研究体系了。
我们整个的生命体,其实跟整个宇宙的组成形式是一样的,而这些东西在流转的过程当中,必然是有体验着你的体验,体验着我的体验,有这些东西在里面。当这种东西可以研究的时候,我们可以回归,用我们自己的评估方式来去把它评估出来,用那样的一种话术把它表述出来。
张 华
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 秘书长
我是2000年一个人从山东来广州创业,做企业。别人看起来好像是规模越来越大,但是自己做起来是越来越苦,因为打交道的人越来越多,上有供应商,下有经销商,中有员工。在这个跟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太难了,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做得非常累。既然累,要去解决,怎么去解决?
在遇到传统文化之前,能够的解决方案就是不断地去学习。学什么?MBA、EMBA,我读了清华MBA的总裁班,读了中欧EMBA的两年半,包括去参加《赢在中国》,去寻求跟那些大的企业家找答案。
一直到了2010年,我无意中听到了传统文化的一堂课,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我们学了这么多的东西,我们解决不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不是不该学习西方的东西,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西方这么多有用的东西,为什么到中国落不了地?
我们刚才听了很多学者的研究,我感觉我们应该先去读一读真正最值得我们读的东西。术的东西永远解决不完,因为它展现的是各种各样的形式,但是根的东西,文化在背后,如果不了解的话,永远没有站在一个最根源的地方去做事,最后忙了一辈子,未必找到了根基。
我希望大家不管任何的事情,最后都能够逐渐地从感性的层面、公益的层面走向理性,再深一步,走向心性或者觉性的层面,这个才是我们这辈子最值得去做的事情。
公益实践类获奖课题分享
赵杰翔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研究课题:西方公益教育的中国化——以民间主导的华德福教育实践创新为例
我介绍一下华德福教育以及我做的研究。华德福教育既不同于主流的公益学校,它是以民间主导的一种教育创新实践,其实华德福教育整个基数或者参与的人是挺大的,但是相比于整个中国教育体系,它仍是一种非主流教育。
我研究的主要内容,一个是要以整体观的视角对中国大陆的教育发展现状做一个整体性的调查,看华德福教育从2004年到现在13年的过程当中,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得越来越快。我想对华德福的实践者进行一个量化研究,做一个问卷统计,看看华德福实践者,包括老师和家长的基本情况。我会聚焦于某所华德福学校进行一个个案调查,除了整体的了解之外,我想通过聚焦看一个华德福学校是怎么通过建立,然后怎么去教学这样一个具体的过程,去看华德福教育具体是如何实践的。
王剑成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研究课题:亲近国家还是拥抱市场?——生存策略与基金会绩效
我介绍的课题,简单一句话,就是把基金会的理事会特征,他们对基金会的影响,简单说就是组织治理的问题,所以跟前面几位介绍的,已经上升到文化、教育这样的主题来说,我这个属于技术方面的研究。
关于课题研究的意义,从学术方面的价值说,它为完善国家、市场、社会这三元的分析框架。实践意义,在基础的政策认识方面,这个课题会去分析某种现象对基金会的组织自理是怎样的影响。
研究的难点,第一个就是它的自变量的两个测量,政治关联和市场关联。第二个就是类型化,不同类型的基金会以及不同地区,考虑它的市场化竞争指数如何去分类。
聂 露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社区创新实验室协同居民参与的行动研究——以 807 新秀社区创新实验室为例
我的项目是社区创新实验室协同居民参与的行动研究。可能很多人要问了,实验室是做什么的,你们在社区做一些什么样的实验呢?
本研究中的社区创新实验室是中国大陆首次将社会创新实验室的概念引入社区,它既是一个具体的社区公共空间,又是一种解决社区问题的途径,旨在通过一些具体的行动策略,推动居民参与到社区公益中来,协助政府构建和谐社区、构建现代基层共治的模式。另一方面,我们也在实验室这个平台上,为社区链接不同的渠道和资源,促进跨界人士合作,并对社会问题提出创新解决方案。
我要研究的具体问题就是809新秀社区创新实验室如何通过我们实施的这一系列的策略去协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我采取了行动研究,把行动研究当做一种研究范式,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将访谈、问卷,还有参与式观察,各种研究方法灵活地运用起来,在研究中我们力求跟社区的居民一起行动,结合行动和反思、理论与实践,来寻求社区问题的解决方案。
对话环节:教育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李泽武
广东省山海源慈善基金会 理事长
我想首先关于公益本身,我们学校(此处指成都华德福学校)是非盈利学校,因为我们毕竟还不是完全的做慈善,所以也收取费用,其实是看到了它的发展,我觉得是一个比较正向的发展。
我说教育很简单,就是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怎么来评估。华德福教育已经100年,它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法,都有一些可借鉴的东西。比如说故事,睡前要不要讲一个故事,讲什么样的故事?这些东西都有答案。
我们是本土化教学,母语教学,非常鲜活。教育是很长久的事情,我们大家一起共同努力。
李挺进
广东省希贤教育基金会 广东办主任
我给大家分享我这两年做传统教育进校园的体会。
给大家讲个案例:是我2015年到与缅甸交界的云南盈江县。这个县青少年的教育问题是当地的老师、家长最担忧的问题,特别是青少年吸毒,11、12岁以上的孩子被毒品侵蚀非常厉害。
后来盈江县第一小学的王校长,偶然参加了我们希贤教育基金会开设的校长研修班,听了4天课以后,他觉得找到抓手了。他说一定要用我们传统文化来教育孩子。回去以后,他决定在全校开展传统文化学习,结果期末考试一看成绩,整体都有提高,孩子们的精神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从这个事例来讲,传统文化的魅力确实是令人震撼的,传统文化进校园,尤其是现在中办、国办当做一个系统工程实施,我们觉得非常了不起。今后我们的基金会还会继续走下去,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关于
“敦和·竹林计划”
“敦和·竹林计划”由敦和基金会与中国慈善联合会共同发起,支持全国 40 岁以下的青年学人(包括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的在校硕士生、博士生、学者以及符合条件的慈善组织从业者、媒体从业者等)开展慈善研究。
“敦和·竹林计划”由研究成果奖励计划、研究项目资助计划、研究成果出版资助计划、国际会议支持计划等 4 个部分组成,于 2016年 5 月 4 日正式启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