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慈善教育的前沿发展及对中国的现实借鉴
美国高校慈善教育的前沿发展
及对中国的现实借鉴
——基于对美国4所高校的实地参访
敦和基金会项目官员 叶珍珍
敦和基金会副秘书长 孙春苗
写在前面
最近十年,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迅速,不但新增大量就业岗位,更吸引青年人才驻足。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81.6万个,比2017年总量增长了5.4万个,增速为7.1%,比十年前增长了近一倍[1];2017年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864.7万人,比上年增长13.2%[2]。人才队伍建设是社会组织实现可持续、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基础[3],但目前的社会组织增长率与人才实际供给的对比现实,2020年预计从业人数与需求人数严重不匹配,仍有人才缺口约1000万[4],预计人才缺口将持续存在,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组织乃至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
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将目光投入到公益慈善领域,以不同方式开展高校公益慈善的研究以及教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范围内开展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不超过30所,这与巨大的行业人才实际需求形成反差。结合笔者对行业的观察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期待,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培养远远不足。
现代公益慈善和非营利组织的诸多实践和概念源于国外,要理解中国公益慈善教育所处的阶段和未来的发展路径,有必要在国际比较的视野下认知。相比之下,美国是全球范围内高校公益慈善教育发展最早、最成体系的国家。因此,基于对慈善研究和教育、慈善基础设施等议题的关注,敦和基金会、南都基金会以及精益慈善学院的一行四人,于2019年10月上旬前往美国密歇根州、印第安纳州、新泽西州、马萨诸塞州等地,进行了专题实地考察[5]。
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访谈4所美国高校[6]慈善教育项目的学术带头人或项目负责人,并结合文献分析法展开综合研究比对,试图通过4所院校慈善教育项目的案例,描述和阐释美国高校慈善教育的前沿动态、策略与价值,进而反观国内高校当前慈善教育事业及其项目发展状况,希望能为国内该议题领域的相关主体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纵观20世纪下半页至今,迈克尔•奥尼尔(Michael O’Neil)教授[7]、罗斯安·米拉贝拉(Roseanne M. Mirabella)教授[8]等数位学术领袖在关键节点上对美国的慈善教育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非营利学术中心委员会(NonprofitAcademic Centers Council,简称NACC)等机构为该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及认证奠定了基础,经过多次重要的会议,美国慈善教育的历史发展及成果产出得以有效沉淀。
据米拉贝拉教授及其团队的最新跟踪研究数据[9],美国有超过340所学院及大学提供非营利管理教育的相关学位及课程(50所院校教育项目是NACC成员)[10]。包括:本科项目院校144个,研究生项目院校249个,博士生项目院校47个,继续教育项目院校78个,在线项目院校80个;在开设研究生课程的院校中,以非营利管理教育为核心的学位项目212个。
美国高校教育项目数量
这些教育项目大部分依托于公共管理学院、商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或文理学院,不同项目因在不同学院而产生不同特点,服务于本地社区,辐射于本地社会组织,当然,也存在“最佳地点”之争。
2012年成立的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在2019年US News美国非营利管理硕士项目排名中占据第一,是迄今为止,美国乃至世界唯一一所集本科、硕士、博士培养项目为一体的高校,也是美国在慈善领域中最负盛名的学术研究与教育机构。从1987年在学校成立慈善中心,1988年开设第一门课程,1993年开设第一门硕士课程,2003年开设第一个博士班,2012年合并成慈善学院。其宗旨是增加对慈善公益的了解,通过批判性的调查、跨学科的研究培养公益慈善人才。
礼来慈善学院的学术奠基人德怀特教授
我们拜访了德怀特(Dwight F.Burlingame)教授,他是美国慈善研究领域的学术领袖,在ARNOVA等学术委员会担任职务、多个行业期刊担任编辑,还编辑了三卷《美国慈善综合历史百科全书》。据德怀特教授说,与其他学校公益慈善教育的关注重点不同,礼来慈善学院不会将“如何做慈善、如何管理机构和项目”等经济及管理视角作为主要出发点,而是从人文教育和博雅教育的视角,更关注“为什么需要慈善,为什么做慈善”,以跨学科的研究背景给予学生多元化的支持。比如:在青少年慈善服务项目中,学院的重点不是在管理,而是关注在“如何将青少年培养成为有责任的公民,青少年如何在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社会,从而找到对工作和生活的热爱,并获得自我认同与价值感。”
礼来慈善学院研究生项目负责人凯茜博士(中)与两位作者合影
礼来慈善学院对国内学者来说更为熟悉,每年有不少学生申请礼来慈善学院的慈善学硕士和博士教育项目,学院也曾与国内部分高校有过交流与合作,目前,该学院有5名中国博士生和2名留校工作的中国研究人员。礼来慈善学院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以教、学、研三者相结合的模式,向世界各地输送人才。学院旗下的筹款学院是一大特色,侧重于培养专业筹款人员,在行业内颇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筹款学院针对公益慈善组织的不同筹款需求,开设了16门核心课程,并提供量身定制的专业化培训。
礼来慈善学院工作区
礼来慈善学院的课程不仅具有跨学科性质,同时注重慈善史、慈善价值和理念的培养,开设了包括宗教与慈善、跨文化慈善、慈善史等课程。相较而言,国内高校的慈善教育多数以管理和运营为主,项目管理、筹款及传播是核心必修课,历史、文化以及伦理价值层面的课程相对较少,而此类课程讲授难度大、投入大,需要更为深刻的理论功底、跨学科视野以及历史文化观,这对以青年教师为主的国内高校慈善教育团队来讲,无疑是一项挑战。
伟谷州立大学标志性建筑
伟谷州立大学(Grand Valley State University)1960年创办于美国的密歇根州西部,学校属于一所美国地区类综合性大学,主校园位于密歇根州第二大城市大急流城(Grand Rapids)。在这里,我们拜访了“公共、非营利和健康管理学院(School of Public, Nonprofit & Health Administration)”中以公益慈善教育为主要研究方向的老师——萨尔教授(Sal Alaimo)和李华芳博士,两位老师目前既为本科生开设校际范围的慈善类公选课,也在慈善与非营利领导力等硕士教育项目中讲授研究生课程。
与萨尔教授(左一)和李华芳博士(左二)探讨师资培养
据了解,即便是在美国,大学生们也很少人知道非营利部门可以成为一项未来的职业选择,而非营利部门在美国能够提供将近10%的就业。如果大学生在早期没有认知和了解,无形中减少了一种新选择的可能。两位老师在课堂中采用“体验式慈善(experiential philanthropy)”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机会研究社会问题和非营利组织,然后做出资助的决定。这不仅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给学生机会参与并认识社区,还能让学生了解并判断一个非营利项目或者机构对社会问题的回应程度和解决成效[11]。经研究,这一方法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以及为社区做出贡献乃至自愿捐款的意愿[12]。
除了将体验式慈善运用于教学之外,伟谷州立大学的慈善教育项目还有如下策略:
(1)杂志连接教学研究与实践基地。这源于学院内设的一家研究中心,约翰逊慈善中心(Johnson Center for Philanthropy),约翰逊慈善中心与其他研究中心不同的是,除了作为研究与实践基地,开展评估、研究等一系列“规定”动作外,还于2009年就创立了《基金会评论》(Foundation Review)并依托杂志与全国基金会研究者与工作者形成对话,这些研究者部分来自实务界,部分是理论研究者,通过杂志,相关者不断地更新在基金会议题下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对比国内高校学院下设的公益慈善类研究中心,已有部分成为“僵尸”中心,稍有活跃且实质产出的中心数量并不多。
约翰逊慈善中心所创办的《基金会评论》杂志
(2)针对老师的“课时买断(Buy Out)”机制。这是指学校允许老师用外部资金换取自己上一门课程的时间。伟谷州立大学的老师每学期要上3门课程,如果想开发新课程或者做其他事项,可以自主寻找外部资源,如果得到外部支持,则能够余出一门课的时间创新和探索。此举可供国内借鉴,让老师们能够暂时抽离,潜心研究或开发新课程。
(3)针对学生的双学位机制。学校社会工作硕士(MSW)学生原本要读两年半,该学院给了学生(面向全球的MSW)新的选择,即:如果多读1年,可以拿到慈善与非营利领导力的学位,也就是用三年半时间拿到两个硕士学位。为什么会有如此考虑?报考社工专业的学生,很多在选报专业时认为自己更喜欢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但随着学习逐渐深入,有的学生发现自己更愿意或更适合做项目或者管理工作,这部分学生则倾向于修第二个学位。额外一年的学习能给学生提供第二次选择,并扩展对非营利部门的全局视野,不局限于直接面对服务对象。提供多元的批判性视角,带给学生思考和人生多一种选择,这恰恰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西顿大学 ( Seton Hall University )位于美国新泽西州,是一所历史非常悠久的私立天主教会大学,始建于1856年。笔者本次采访了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米拉贝拉教授,她自1995年起,跟踪全美非营利教育项目至今,对美国非营利教育有着历史性的记录和研究[13],此项研究正在向全球范围扩展。米拉贝拉教授著述甚多,领域相关的研究几乎都会引用其文章,她对慈善教育研究有深远贡献。
米拉贝拉教授(中)与两位作者合影
此外,米拉贝拉教授的思辨能力也令人印象深刻,她除了参与编辑《重新定义非营利组织》一书,还在ARNOVA学术网络中召集了120多位学者,共同发起对公益慈善问题的重思,例如:把慈善从过度管理和商业影响中拉回到慈善的本质,反思非营利部门的使命、意义与价值。米拉贝拉教授说:“我用了25年来教授并研究非营利教育,现在所做的,正是重新审视我前25年的工作”,并且提醒笔者“你们看到的是目前美国非营利教育的实然,而非应然”。
米拉贝拉教授参与编写的《重塑非营利组织》
反思慈善精神和慈善本质的过程,也是再度思考如何做好慈善教育、慈善教育到底要教什么的过程。在米拉贝拉看来,慈善教育在本科阶段更适合通识方法,让慈善成为一种选择,以跨学科的视角去开设课程,强调通过服务学习、体验式慈善来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在研究生阶段则必须专业,其主要目的就是为慈善行业培养专业的人才。因此,西顿大学的慈善教育有如下选择和侧重:
(1)将“为什么”贯穿慈善教育始终。搭建课程体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探讨公益慈善教育应该教什么、哪些值得教、哪些应该被强调。这里的“教”不是为了教而教,核心在于要传达什么价值,如何理解慈善及其存在。强调的不仅是公益慈善要如何做(How),更重要的是为什么(Why)要做、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但是目前,大部分的慈善教育项目把重点放在了“如何做”。在概览国内高校现有的慈善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及设置时,笔者发现的确讲授“怎么做”的课程占比明显大于“为什么”的课程,而真正难讲、难懂的,或许不是“如何做”,是“为什么”,这也与前文德怀特教授所述的礼来慈善学院重点关注“为什么”相互印证。
(2)特色的内容侧重。强调“为什么”并非觉得“怎么做”不重要,“怎么做”也应该教给学生,学生需要学习技能。“政府与公益慈善的关系”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因为在美国,70%的公益组织经费来源于政府,如何与政府“打交道”就成为关键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公益慈善教育要强调和补充的内容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慈善的价值与使命、依据不同的社会议题所获得认知并采取行动的能力。
(3)“平等”理念贯穿于教学法。学院倡导平等教学:在课堂上,没有绝对的老师或学生,学习是基于师生之间的共同讨论与思维碰撞;当学生面对社会问题时,老师需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难以解答时,老师也要承认自己有不懂的问题;无论教学环境如何,每个人在教学中都是平等的,老师的作用不只是教知识教能力,而是和学生一起成长。
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简称BU,创办于1839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世界顶尖研究型大学,同时也是全美第三大私立大学,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隔河相对。波士顿大学商学院创立于1913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商学院每年都会招收工商管理硕士即MBA学生300多人,其中公共与非营利(Public & Nonprofit)方向约有50人,年均占总名额的15%。2018年,“公共与非营利MBA”更名为“社会影响力全日制MBA”(Social Impact),展示了一种新方向和新趋势。在商学院,笔者见到了负责社会影响力方向MBA的项目主任大卫老师(David Stolow),就公益职业人与商业职业人之间的工作转化情况等进行了讨论。
大卫老师介绍社会影响力方向MBA学生
(1)工商管理与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的比较。都在高校做慈善教育,不同的学科背景决定了 “基因”和视角的不同,相较而言,社会工作学院更强调人与人的连接,帮助并实现人的改变;公共管理注重制度以及环境变化,更善于结构式搭建与政策式解读;商学院强调高效产出和组织化运营,新的“社会影响力(Social Impact)”方向注重发挥各方潜能,以此实现使命。
(2)课堂上的融合教育。波士顿商学院秉持着从组织与资源视角实现使命,并融合办学的教育理念,在课程设计上,让所有MBA学生“学在一起”:跨领域、跨背景的交流正是其中的特点,无论商业与公益,学生们都有共同的能力需要掌握,并同样关注效率、成果,关注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关注财务与信息环境建设。实际上,这些与企业领导所学差别不大,课程相似,技能相通。大卫老师认为,课堂中的“分”,不利于未来工作中的“合”。
(3)未来需要通用型专业人才。要在学校做好跨部门的对话和沟通,商学院的融合课程就是一种方式。未来,要实现在公益慈善和商业之间的“技能转化”和“能力互认”,则需要既具有通用能力又有公益专有能力的人才,他们更具就业优势。商学院办公益慈善教育,靠什么吸引生源?“社会影响力”或许是其中一个探索方向,学生能从中收获真实有效的知识和能力,且能做到能力切换并应用于工作场景。
为便于读者快速获取和理解有效信息,现以表格形式对这4所院校的慈善教育项目进行比较和总结。
虽然国内高校慈善教育项目整体起步晚、数量少,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慈善组织数量增加、行业对人才专业性的需求和期待上升,短期培训班已难以满足需求,而国内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由情怀驱动到就业驱动,能够在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培养上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
目前,从基金会已有的系统性资助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笔者已经看到一些趋势和特色: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宋庆龄慈善教育中心,专门培养基金会方向人才,就业对口率超过60%;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自2014年起,尝试培养四年制的公益慈善管理专业本科生,第一届毕业生的公益就业率超过50%,且就业机构反馈较好;山东工商学院在公共管理学院下设立公益慈善学院,试图将学校商科及财务管理的优势融入慈善教育;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设立了慈善双学位“益才班”,报名学生的率取率达到1:4,可见慈善教育在高校的受欢迎程度。在公共管理硕士(MPA)方面,也有部分高校设立了公益慈善的人才培养方向,例如: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在社会工作硕士(MSW)培养方向中,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正在着手开设公益慈善方向。
2016年9月1日颁布的《慈善法》第八十八条指出:国家采取措施弘扬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识。学校等教育机构应当将慈善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培养慈善专业人才,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开展慈善理论研究。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应当积极开展慈善公益宣传活动,普及慈善知识,传播慈善文化。[14]
由此可见,《慈善法》从慈善教育、慈善研究、传播倡导等三条路径上,为慈善文化的弘扬指明了方向。这对公益慈善行业而言,是一种积极的引导和利好信号。慈善教育是培养公民慈善意识的重要举措,而弘扬慈善文化须从教育入手,包括公民慈善教育和专业慈善教育。
2019年10月31日,党的第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到“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公益慈善行业(尤其是基金会)与高校联合推动慈善教育,进而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开展慈善教育的不同高校之间可以多元共生。跨学科、多元化是公益慈善的特殊属性,也是慈善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生命力源泉。对于高校开展慈善教育项目,其生长背景与资源环境各不相同,目前主要集中在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商学院等。如何既能发挥不同学院的优势特色,又能保留公益慈善的内核价值,是教育项目的设计者和实施者的核心要义。对于基金会而言,其重点在于如何能够通过有效资助,让不同学科背景中的高校慈善教育项目有施展空间和生命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关注慈善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而非用统一标准衡量评价。
慈善教育可以促成更多的社会联结。从社会建构视角,慈善在当代能够促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联结,促进社会参与和集体行动,增强公民的现代性,提升社会信任和有机活力。慈善教育可以挖掘本地慈善资源,通过慈善联结“我”与社区、“我”与历史,认识本地历史、传统与现代、文化与传承,最终反哺并辐射当地社会发展。2019年,在敦和基金会“菡萏计划”的资助下,福州大学基于本地慈善史及慈善传统,在社会工作硕士(MSW)课程中开设了《福建公益慈善的传统资源与当代运用》课程,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本地慈善传统和资源及其转型发展,并结合实践思考传统公益慈善转型发展的优化路径,是很好的慈善教育实践。
此时探讨的慈善教育,是何种慈善教育?教育,首先是指向人的,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的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其本质是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15]。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慈善教育不仅是内容的传授、知识的传递、行为的规范,更是通过慈善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是本源与根基,是人们对善与美的思考和价值探索。慈善教育是慈善文化传递的路径,也是慈善文化推广的场域。
然而,慈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系统变革,其过程是缓慢的,需要足够的耐心资本、创新空间以及行业联动。实然不代表应然,美国高校走到今天的程度,也是不断回顾与反思的过程。国内高校慈善教育虽然起步晚,但有机会吸取各方经验,我们应当秉承“慎思、明辨、笃行”的原则,保持灵活、开放和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本土特色、能与国际接轨和对话的道路。感谢国内外慈善教育的研究者与行动者,与笔者共同探讨和推动慈善教育,期待更多的基金会能够参与到慈善教育伟大事业中来。
[1] https://mp.weixin.qq.com/s/fR7s0yxZjxr9mD6K3uppmQ社会组织观察
[2]数据来源于2018年8月2日,民政部发布的《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
[3]《社会组织与青年公益人才发展趋势研究———基于深圳、广州的实地调研》,陆士桢、刘庆帅,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4]https://mp.weixin.qq.com/s/8zWyUhNJa2p8CMLOM1d8Pg?scene=25#wechat_redirect数据来源《中国社会组织发展战略》 岭南慈善学院分析数据
[5]鸣谢本次共同参访的伙伴:精益慈善学院李颖生女士、南都基金会赖佐夫先生,感谢两位对相关问题讨论的贡献
[6] 四所院校及主要访谈对象为:印第安纳大学礼来家族慈善学院,伟谷州立大学公共、非营利和健康管理学院,波士顿大学商学院,西顿大学政治科学与公共事务学院
[7]旧金山大学(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管理学院
[8]西顿大学(Seton Hall University)政治科学元公共事务学院
[9]Mirabella,2017,Nonprofit management education:current offerings inuniversity-based programs.South Orange,NJ:Seton Hall University.Availableonline at http://academic.shu.edu/npo/
[10] Heather L.Carpenter,Ph.D.,Philanthropy:Evidence in Favor of aProfession,Foundation Review
[11] McDougle et al,2017, can philanthropy be taught
[12] Li, Xu, McDougle, 2019, philanthropy can be learned
[13] https://www.shu.edu/profiles/roseannemirabella.cfm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
[15] 《什么是教育》,雅思贝尔斯,三联书店,1991年3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