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公益慈善学历教育
12个内容
编者按:2019年8月31日,由中国红十字会和苏州大学联合创办的红十字国际学院正式挂牌成立。本文摘选自敦和基金会理事长陈越光在仪式当天的演讲。
当天,陈越光主要从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现状、公益慈善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的推动力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并指出公益慈善教育存在三种失衡:增量与存量、办学与办班、理论与实务。
他认为,中华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激活本来、转化外来、创新未来的历史性场域在慈善和教育领域;公益慈善教育承载着“传授知识,领悟生命,规范行为,传递文化”的责任使命。
今天下午2:00即将举办的第33期敦和雅集,主要研讨“慈善学历教育的前沿探索与实践”,并将首发《中国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发展报告》。
陈越光将担任本期敦和雅集的总结发言嘉宾,敬请关注。
文末附有第33期敦和雅集最新嘉宾与活动议程,欢迎关注并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与交流互动。
对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现状的判断:“趋好时期”与“梯级滞后”
我们的公益慈善事业总体处在发展规模最大、发展态势趋好的时期。我们还应该看到存在着梯级滞后的现象,慈善事业滞后于社会发展需求;慈善文化滞后于慈善组织发展;慈善教育、研究又滞后于慈善传播,在倒数第二个台阶上。最后一个台阶是基于文化、价值的慈善理论研究。
我们今天熟知的“第三部门理论”“政府失灵论”“市场失灵论”都是西方来的,它们都起过引领作用,但这些都是在西方的文化支撑下完成的理论,有的可以通用,有的有点别扭,有的基本不适用。因为背后的文化衔接不上,我们是从方法入手,先讲操作手法,而至今还没有一套系统的,从价值到方法,基于中华文化精神的公益慈善理论。
我国有2956所高校和268所成人高校,虽然开设公益慈善学历教育的不到1%,但设置社工专业的已超过10%。敦和基金会去年做了一个针对促进公益慈善学历教育的资助项目,根据我们的项目官员叶珍珍的项目背景调查资料,可以看出,目前的公益慈善教育有三种失衡。
从面向行业内外的对象看:增量与存量的失衡。目前的公益人才培养项目80-90%都是面向业内从业者的,各种行业领袖培训资助计划、行业高级管理人才硕士学位计划、针对业内筹资、HR、传播专业培训计划等;面向行业外在校学生的学历教育和跨界人才培养计划仅10-20%。从课程体系看:办学与办班的失衡。目前开设的公益慈善学历课程大多在专业办班的状态,学历衔接不畅、缺乏系统课程体系设计。从教学内容看:理论与实务的失衡。中国公益领域本来就从方法入手,加上就业导向,急用先学,公益慈善学历教育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实务操作的方法教学。
需求推动:“截止至2019年12月31日,全国社会组织总量为86.7万个,其中,社会团体37.2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48.7万个,基金会7580个,分别较2018年增长1.64%、9.68%和7.76%。”有学者曾预测,2020年的全国社会组织从业人员需求缺口约900万~1300万。由于新冠疫情暴发,或将有所影响。行业推动:公益行业机构以组织资源、资金、实习基地、就业全方位推动合作。7500家基金会是行业中推动和支持公益慈善教育的最活跃因素。(与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基金会中心网合作的北师大珠海分校,2012年;与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合作的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公益慈善管理学院,2014年;达理、盖茨、敦和、老牛、巧女五家基金会发起国际公益学院,2015年;鄞州银行基金会支持的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益立方”班,2016年;等等)文化推动:文化明明是前面说的梯级滞后的最后一级,是个短板,为什么可以是一种推动力?推论的逻辑是——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是在其世界化的过程中完成的;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核心魅力是文化;中华文化的时代性挑战和历史性使命是她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激活本来、转化外来、创新未来的历史性场域在慈善和教育领域;公益慈善教育就在这样一个结合点上!因为,这样的教育承载着“传授知识,领悟生命,规范行为,传递文化”的责任使命。
注:文中关于社会组织规模的数据,结合《治理吸纳慈善:2019年中国慈善事业综述》的最新统计进行了更新。
雅集主题:慈善学历教育的前沿探索与实践—— 暨 《中国公益慈善学历教育发展报告》发布会
活动时间:8月7日(周五) 14:00
活动地点:腾讯会议 会议号:283 213 288
主办方:敦和基金会
联合主办: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明德公益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