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及现代的慈善文化中,重新理解“授人以渔”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善达网 Author 善达君
4月9日,浙江新湖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叶正猛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作了题为《慈善公益“授人以渔”新解》的讲座。
叶正猛结合扶贫项目案例,为慈善公益“授人以渔”论题作了新解,并主要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分享:
一、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的“授人以鱼”:既不能一概地否定、丢弃传统的“授人以鱼”,也不能简单的、滥施布施式的“授人以鱼”;
二、以系统的思维,重构“授人以渔”,需要以下步骤:激人以“欲”、授人以“渔”、助人以“具”、供人以“麯”、解人之“惧”、导人以“渠”;
三、从发展的要求,做“授人以渔”升级版:发展人才,抓住关键少数,发挥更大效用。
演讲中,叶正猛引用古今中外的诗文名句近30次,系统地阐释了新湖公益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再到“授渔老大”的公益策略和慈善理念,体现了其对历史及现代慈善文化独特的理解认知。
善达网对演讲中涉及的重要诗词名句进行了整理注释,特此转载,以飨读者:
“如何花钱,其中大有学问。”
【注释】该书出版于2003年,为作者耗力十年所著。该书以美国基金会为范例,强调除了汲汲于赚钱之外,如何花钱,大有学问,为我国“先富起来”的阶层提供了一个积极的、科学的散财之道的借鉴,有公益界《圣经》之誉。
“国无苛政贫犹赖,民有饥心抚亦难。”
【注释】即使没有苛捐杂税,贫困依然存在无法改变;百姓们无法吃饱穿暖,想要安抚人心就很难。
“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注释】求助人就要求那些胸怀坦荡、乐于助人的人,给人帮助就要在人最困难的时候。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注释】饥饿驱我出门去,不知究竟去哪里。前行来到此村落,敲门却难致词语。主人理解我心意,慷慨相赠来不虚。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注释】早上敲过豪富的门,晚上追随肥马沾满灰尘。吃过别人的残汤剩饭,处处使人暗中感到艰辛。
“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注释】莫弹铗不作食客权门下,别敲富人门免遭白眼奚落。看人家的脸色吃残羹冷酒,真不如你在乡村著书立说。
“爷有新诗不济贫。”
【注释】1944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贵阳作为大后方,因大量难民的涌入,一是市面杂乱哄闹,二是物价暴涨。但当时各地皆然,并非贵阳一地如此,田汉只是借贵阳之名发牢骚。
“传统慈善机构开展慈善活动虽说有多种多样,却不外乎济贫助困、赈灾救荒两大类,且多为款物接济。”
【注释】《中国慈善简史》是目前仅见的有关中国慈善思想和慈善事业的研究专著,分绪论、渊源篇、古代篇、近代篇、当代篇等5篇,11章,40万字。作者周秋光是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教学与研究。
“劝人生济困扶穷,……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注释】这首曲子写巧姐。巧姐是《红楼梦》中,众多的贵族子女中,唯一走向自食其力的人。作者并没有把巧姐的这条生活道路,当作悲剧来写,而是以庆幸的口吻予以肯定。作者在写贾府衰败之后,一方面写统治阶级内部骨肉相残,一方面又写农村劳动妇女---刘姥姥把巧姐从火坑里救出来,既是对虚伪的封建道德的揭露,也是作者”劝人生济困扶穷”的思想表现。
“即使是一个腐败堕落之极的世界,也绝不会存在这样以他人之苦为乐的恶棍。”
【注释】亚当•斯密认为,人应该有一个普遍的道德关怀。在理性范畴,我们都知道应该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世界上所有的同类,不只不能对我的乡亲父老干坏事,对一个陌生人也不能干坏事,对所有的人都应该有一个包容慈爱之心,
“不向紧急救济直接捐款。”
【注释】1907年,拉塞尔·塞奇基金会在纽约注册成立,此举开创了美国现代史上首家慈善基金会,也引领了富人设立慈善基金会的风潮。在成立之始,该基金会就立下了“三不捐”规定:不对个人或家庭救济;不对大学和高等教育资助;不直接给教会捐款。
“真正及永久善事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滥施布施” “在当今的所谓慈善捐助中,每1000美元里有950美元最好扔进大海里去”“仅有极少的富翁清楚这一罪过:正是他们的滥施布施制造了乞丐。”
【注释】在本书中,卡内基他反对传统的简单布施,认为“慈善家为这个世界做出真正及永久的善事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滥施布施 ”。在他看来,善用财富的首要规则是,他的捐赠不应该给接受者造成更加贫困的倾向,而是应该鼓励有出息的穷人做出进一步的努力去改善自己的状况
“施衣、施米、施材、施粥,……固然这是慈善的事业,但不能说这是彻底治本的法儿。不过贫穷的游民依赖着这层保障,苟延残喘罢了,于他们既没多大益处,于社会或还有害处呢。”
“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真实援助效果或许能够给我们更多的启示。……从过去到现在,有巨量的援助资金流入了非洲,但是,如果援助真的有助于经济发展,那么非洲的经济便早就不该是今天的样子。”
【注释】《逃离不平等》聚焦世界贫富分化与不平等问题,谈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人类不断向前同时制造一个个新的不平等的故事。作者指出,富国不是没有救助穷国,富人不是没有接济穷人,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美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救助没使得这些国家摆脱人民困厄而死的悲惨遭遇,欧洲的慈善机构的救助也不能阻止叙利亚人民逃离战火的脚步,事实证明一切的基于不平等的援助和施舍都是徒劳的。
“一个乞丐向一个斯巴达人乞讨,后者回答说:啊,如果我施舍什么给你的话,你会更加依赖乞讨,因为第一个给你钱的人使你游手好闲,你也因此堕入了卑贱的、不体面的生活方式之中。”
【注释】作者认为,富人的罪过不在于拒绝捐赠,而在于滥布施舍,随意散布财富、缺乏深思熟虑的富人,他们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比那些一毛不拔的守财奴更加严重。使他人沦落为乞丐是一种深重的罪过,但是却有许多团体和机构仍在寻求这种施舍,对这些机构进行捐赠同样会危害社会。这些机构同个人乞丐一样腐化堕落。
“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
“海上的本领谁也比不了他(刘大伯):识水性,懂鱼情,辨风向。别人打不到鱼,他能打到;刮着七八级大风,别人不敢出海,他敢出海。”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唯自助者天助之。”
“绣得鸳鸯与君看,不把金针度予人。”
【注释】可以将绣成的鸳鸯交给人们去观赏,但不会把那枚能绣出五光十色、仪态万千的金针传授给别人。胡适认为“莫”字过于自私、狭隘,于是在《<醒世姻缘传>考证》一文引文中,将此句改成“鸳鸯绣取从君看,且把金针度与人”,表达了要将金针度人、将治学法门示人的意思。
“……所有无告穷民,各教一工一艺,庶身有所寄,贫有所资,弱者无须乞食市廛,强者不至罹法网。……所谓一举而数善备者,此也”。
“造就盲哑具有普通之学识,必能自立谋生。”
“须知方便之义,全在利益众生,故可称为大乘之究竟。”
“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全国渔民,泰半犹如佃农,自己并无生产工具。”
“生产力就是两项:劳动者和工具。”
“作为经济学家,我们对这些结果感到很高兴:……小额信贷已经赢得了自身一席之地,成为抗击贫穷的关键手段之一。”
“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的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