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吕全斌:基金会论坛作为行业关键点位,如何推动行业生态建设?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CFF2008 Author 吕全斌





导读 

由敦和基金会与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联合承办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1年会公益慈善基础设施平行论坛(可点击预约直播),将以“聚焦关键点位 加速构建生态”为主题,聚焦基金会领域的行业平台组织,研讨慈善基础设施的宏观洞察与创新实践等重要议题。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简称“基金会论坛”)作为行业关键的基础设施平台组织,在过去13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重要的发展阶段,面临怎样的挑战,在内外环境不断变化的动态背景下,如何不断调整和厘清自身定位发挥行业平台的价值……

基金会论坛秘书长吕全斌以“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的‘久’与‘变’”为题,在基金会论坛2020年会“公益慈善基础设施平行论坛”上,针对以上问题展开了系统分享。时隔一年,基金会论坛以自身组织发展为案例,完成了本土基金会平台型组织个案研究,并将在公益慈善基础设施平行论坛上进行分享。

在公益慈善基础设施平行论坛即将召开之际,特刊此文,与各位伙伴共勉。



在中国公益行业的基础设施机构中,基金会论坛自2008年成立至今已经过13年,在经历社会环境变化的同时,还见证了公益行业生态及从业者的变化。

一路走来,我最深的感受是:怀抱初心的公益人,只有将个人经验转化成运行机制和机构文化,我们的公益事业才能行稳致远。
基金会论坛成立的背景


2004年,国务院通过了《基金会管理条例》,民间有了办基金会的通道,随即诞生了中国第一批非公募基金会。面对新生事物,非公募基金会的负责人们常聚在一起讨论交流,相互学习。

2008年11月20日,由当时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指导,在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的参与支持下,以南都公益基金会为代表的行业同仁们正式对外宣布: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成立

2009年7月,基金会论坛组委会召开了第一次年会;9月,通过了基金会论坛的运行规则。从此,基金会论坛的工作有了机制保障。

2016年《慈善法》正式颁布后,不再区分非公募和公募基金会,“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更名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

2017年,在执行团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基金会论坛秘书处在北京市注册了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基金会论坛终于迎来了法人主体来开展具体工作。

基金会论坛的三个发展阶段


01

年会品牌影响力初显

内部治理头重脚轻

2008年到2015年是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China Private Foundation Forum,CPFF)阶段。

因为名称里面有“非公基”三个字,所以被行业伙伴戏称为“母鸡论坛”。我觉得这个寓意挺好的,母鸡下蛋,把营养丰富的鸡蛋带给行业伙伴。后来机构的吉祥物就定成了一只小鸡的形象。

 CFF吉祥物“小方”

在此期间,基金会论坛的自我定位是一个“非正式网络平台”,宗旨是六个字:沟通、合作、发展。

基金会论坛的工作围绕每年一次的年会展开,无论是出报告还是举办地方论坛,都是为了动员大家年底参加年会。7年间,工作开展多有波折和坎坷,行业报告发布和日常活动开展或有中断,但作为核心工作的年会,每年都持续办了下来,并在行业树立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

在收入来源上,基金会论坛在2012年通过收取会务费用弥补了部分会务成本,这开创了行业会议收费的先河。在内部治理上,基金会论坛示范了一种平等参与和民主治理的实践路径。组委会是基金会论坛的最高权力部门,每年推选产生轮值主席,轮值主席聘请总干事开展年度日常工作。

在重大事务的决策中,组委会成员一人一票,能把事情讨论得非常透彻,把道理讲得非常清晰。很多基金会秘书长之间的感情、交集和项目合作,都是通过开组委会会议“打”出来的。

 2010年第二届第五次组委会会议

2015年,基金会论坛的发展遇到了几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首先是组委会成员参与热情下降。早期的组委会成员很热情,很愿意参与推动行业的工作。后来大家各自业务都开展起来,推动行业工作的热情逐渐开始下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越往后越没有基金会承担轮值主席的工作,构成组委会的基金会数量也开始下降。基金会论坛是由8家基金会在2008年共同发起,2012年组委会成员达到了15家,2015年年会后又降回到最初的8家。

然后是执行团队高度不稳定,影响了工作开展的连续性。负责执行工作的总干事由每年的轮值主席临时聘请,与轮值主席所在的基金会签劳务合同。轮值主席的一年轮值期结束后,总干事的任期也就结束了。这种工作模式导致基金会论坛无法稳定团队,得不到可持续发展。


02

加强秘书处内部治理

明确行业平台定位

2016年到2018年,是我们从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China Private Foundation Forum,CPFF)更名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China Foundation Forum,CFF)的阶段

2016年《慈善法》出台后,法律意义上已经不再区分公募和非公募基金会,我们赶紧想新的名字和定位。一种方案是叫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另一种是继续服务那些不需要筹款的基金会,并且也想了一些新名号。

后来经过沟通和讨论,组委会最后决定选择“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这一新名称,这也是多年来众望所归的方向。更名为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后,壹基金、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等公募基金会,陆续成为了组委会成员,参与到推动行业发展的工作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长青图书馆供图

这一时期,行业也呈现出快速分化和多元发展的特点

基金会论坛刚成立的那几年,年年开大会的可能只有我们这一家。随着基金会数量的增多,出现了很多其他行业组织,也出现了不少服务行业的专业机构。另外,基金会自身业务发展多元化,行业建设不再是一些先发基金会的业务重心。

相较于基金会行业的蓬勃发展,基金会论坛在2015年的发展状态可以概括为三个词:难产的轮值主席、流动的组委会、“失踪”的秘书处。

面对问题,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是当时基金会论坛轮值主席单位之一,时任基金会副秘书长李海在2015年初向我发出邀约,希望我再次回来开展秘书处的工作。

我在2012年曾担任基金会论坛总干事,负责了第四届基金会论坛年会工作,之后几年或多或少都有参与基金会论坛的一些事务。2015年底,我向基金会论坛组委会提出承办秘书处工作的申请,并拟了一个三年工作计划。经基金会论坛组委会同意,我正式回归。

2016年后的这三年,基金会论坛由非正式的网络平台,变成了一个正式的行业平台

业务层面,我们对行业交流的传统工作进行了体系化梳理和品牌化打造,在这个基础上,开始推动业务从窄向宽拓展,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基金会论坛陆续开展了研究倡导、能力建设和国际交流等工作,不少工作成果获得了行业的积极评价。

这样,在原有的组委会资金和一小部分会务收入外,我们也开始有了一些项目资金,并沉淀下来一个稳定和值得信任的执行团队。2017年,基金会论坛秘书处成功注册为北京基业长青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组建了自己的理事会。

2016年到2018年,部分研究产出成果

基金会论坛慢慢展现出了自身的能力,在行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价值逐渐得到体现,开始有了一个行业平台的感觉。

有组委会的老成员曾经找到我问,基金会论坛做得不错了,我们是不是可以退出了?我说基金会论坛已经超越了项目资助的范畴,开始成为推动行业建设的平台。行业平台作为基础设施,需要长期、耐心且持续的投入。我们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刚浇了水,地皮刚湿就转身离开。

我们内部有同事说,是不是可以一直把年会办下去,少张罗些别的事。也有外部伙伴问我,我们基金会要办会,你们能不能承接一下?明确了行业平台的定位,我知道这些不是一个平台该有的选择。

当然,做平台有做平台的挑战。基金会论坛组委会有二十多家基金会,每家的诉求可能都不一样,怎么让大家都满意?讨论行业公共事物,怎么让更多的同行者参与进来?我们的定位是扮演一个制定规则,提供平台和兜底服务的角色,通过调整规则和尝试多种活动形式,建立开放的协作机制,满足不同的需求。


03

视角延伸

为行业发展提供立体化支撑

2019年到现在又是一个新阶段。

基金会论坛的工作视角从基金会自身业态提升到基金会所处的行业生态和社会环境,工作方向从宽泛的行业交流到聚焦行业发展痛点:人、财、政策和生态。在行业生态的框架下,基金会论坛希望能联合更多的基金会、议题伙伴、区域伙伴,加强与政府、企业、媒体等生态核心点位的联动,推动整个行业生态系统变得更好。

新战略下,基金会论坛将首先在这些方面发力:

首先,团结行业内部,成为行业重大突发事件的集体议事和协作平台。比如,面对新冠疫情挑战,我们做了很多链接和枢纽的工作,还协助政府部门制定了有关政策。

第二,支持行业新生力量。基金会论坛成立之初就是一个秘书长互相学习的平台,未来也希望老的秘书长可以带带新的秘书长,建立起行业的链接。前几年基金会数量增长得特别快,很多新的秘书长需要学习和适应基金会的治理和发展,我们就势推出了鸿鹄计划,致力于给新任和后备秘书长提供一个陪伴成长的社群。

第三,对外展示基金会行业的价值,不断建立行业的主体性。比如,我们开展了总结基金会抗疫成果的研究项目,希望将基金会的相关贡献带给政府、企业和公众,争取友善的发展环境,丰富行业的多元生态。

基金会论坛的“久”与“变”


关于基金会论坛的“久”:

基金会论坛作为一个行业基础设施平台组织,我们建设行业的初心没有变过,集体议事的规则和共同参与的理念也一直在持续,秘书处的坚守也没有变过。

基金会论坛已经走过了十三年,树立了行业公共参与和治理的信心。十三年来,我们坚持推动行业学习和链接,致力于行业发展的质量和能量;我们不断对外展示行业的价值和成果,为行业争取友善的发展环境;我们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希望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下,贡献一个中国公益的解决方案。

关于基金会论坛的“变”:

首先,行业生态和社会环境变化,基金会论坛的定位也随之而变。随着基金会数量的增加,基金会论坛从非正式网络平台定位到行业平台;现在的环境变化,只谈行业已经不行,必须放到大的社会环境里,和政府、媒体、企业来谈行业发展。

第二,从CPFF到CFF,基金会论坛服务行业的视野在变。我们不光要服务非公募基金会,还要服务整个大基金会群体;不光要围绕二十多家组委会成员,还要看到更多基金会的出现。落到治理机制上,是否要扩容组委会,是否要设立专项委员会,都值得思考和探索。

第三,是我们的工作方式。刚开始,我们思考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行业平台的定位让我们意识到要去中心化,在定义了价值观和运行规则以后,更重要的是带动更多的伙伴一起来参与工作。

期待有思想的伙伴加入我们平台。基金会论坛这么大的平台,我们的机会和资源远远大于我们团队的消化能力,期待有思想领导力、有前瞻视野和战略智慧的伙伴和我们一起协同,站在更高的位置上,一起推动基金会行业的发展。

期待行业出现更多“领头羊”。行业发展需要领头羊,不光是我们二十多家组委会成员,还需要更多基金会伙伴的参与和投入,建设行业价值资本。基金会可能都还不够,需要更多的公益行业的伙伴一起干,丰富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好的行业和社会而努力。


编辑:泠溪

视觉:宣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敦和基金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