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漳州朱子文化印记 |北溪之畔 弦歌不辍
“寻访漳州朱子文化印记”
大型新闻摄影采访活动专题报道【2】
闽南日报【画里春秋】2022.2.17版面
⊙张旭 吴静芳 /撰文
视频制作:林颖 陈雅雯
沿着九龙江北溪南岸一路驱车向东,江水流经的龙文区朝阳街道石井村蓬洲社,便是闽南理学开创者陈淳的故乡。
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陈淳出生在这里的一户农家。据说他出生时,村里“百草皆香”,人们便称这个村庄为香洲。而“香”与“蓬”在闽南语中是谐音,口口相传,就成了今日之蓬洲社。就在那一年,已正式拜大儒李侗为师的朱子,即将迎来而立之年。受学李侗后,朱熹成为二程理学的第四代传人。至此,代表中国孔孟道统的二程理学,进入了道学南传的新时期。
也许是时代的造化或命运的安排。31年后,61岁的朱子与而立之年的陈淳在漳州相会,同样演绎了一段师生同道的佳话。陈淳怀着“十年愿见而不可得之诚”拜见大儒,朱子则以“吾道得一安卿(陈淳字安卿)为喜”。
作为朱子晚年的得意门生,陈淳被称为“朱门高弟”,是朱子理学思想的重要继承者和阐发者。从一介书生成为一代理学大家,陈淳被列入配祀孔庙的172位贤哲之一,《宋史》为其立传。因世居九龙江北溪,人们尊称他“北溪先生”。
800多年后,我们在北溪之畔寻着北溪先生的人生足迹,探访关于朱子与陈淳的理学传承故事,这或许也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站在蓬洲社的香洲古渡口,九龙江北溪从面前蜿蜒流过。张旭 摄
在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师生在排练舞蹈《壮志少年行》。饶超毅 摄
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学生表演舞蹈《壮志少年行》 蔡文原 摄
在龙文区实验小学淳风广场,朱熹、陈淳两座人物雕像并列而立。 蔡文原 摄
鸿儒硕彦 代有传人
站在蓬洲社的香洲古渡口,九龙江水从面前蜿蜒流过。水清、岸绿、景美。偶有船只经过,划破江面的宁静。横跨江面的北溪特大桥,矗立一旁“严肃不语”,专门负责宏大叙事。数百年光景倏忽而逝,向历史叩问答案时,在查阅书本的记载之余总还要些想象力的加持。
不远处桥墩下一株苍劲葱郁、盘根错节的榕树,成了我们第一个想象力的载体。“据说,那棵老榕树就是后来陈淳故居的大概位置。”“向导”郭耀梅是省级非遗项目《陈淳传说》的代表性传承人。作为蓬洲娘家人,她从小听着北溪先生的故事长大。无论是来自“据说”的传奇故事,还是史料记载的事实依据,她都心中有数。
陈淳自小朴实淳厚、聪颖好学。年少时在林宗臣的指导下,他认真研读朱子与吕祖谦的《近思录》并多方收集理学大师著作,认定程朱理学为儒家道统正宗。从此,拜见朱子得其耳提面命这一愿望,便扎根于心。
1190年4月,朱子到漳州任知州。冬至这天,陈淳带着自己的作品《自警诗》忐忑求见。两人交谈甚欢,相见恨晚,陈淳正式成为朱子的学生。朱子指导陈淳读书思考,并鼓励他对问题要“穷根究原”。陈淳自此谨遵师训,一生为学均将“根原”二字贯彻始终。良师、益友、典籍,有了这些帮助,陈淳学业突飞猛进,朱子十分欣慰,“南来,吾道喜得陈淳”。第二年朱子离漳,陈淳以书信往来方式继续向老师求教。
1196年,理学被朝廷斥为“伪学”,史称“庆元党禁”。“那时,以朱子为代表的理学家们遭到迫害,理学学子人人自危。但陈淳立场坚定,坚决捍卫师门。”郭耀梅述说这段历史时,语气坚定。一别十年后,陈淳毅然长途跋涉至建阳考亭拜见老师。当时身体羸弱的朱子,依然倾力指点陈淳,不可困于乡野书斋,要游学四方,开阔眼界。陈淳先后在广东、浙江、莆田、泉州、漳州等多地传播理学,既开当地风气之先,又培养一批批弟子门人,他融会贯通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理学思想体系,史称“北溪学派”。他的著作《北溪字义》《北溪大全集》全部录入《四库全书》,其中《北溪字义》被后人称为“东亚第一部哲学辞典”。“是诠释,也是构建;是继承,又是创新。” 郭耀梅认为,陈淳不再只是朱子思想的再解释,而是完成了从门人到传人的转变。
朱子知漳,数次亲临云洞岩游览并讲学。为纪念朱子在此讲学,后人在半山腰处建朱文公祠。陈逸帆 摄
云洞岩“霞窝”东壁高处“溪山第一”摩崖石刻,落款为“朱熹书”。 饶超毅 摄
云洞岩“霞窝”北壁“晦翁”诗刻,“君家一编书,不自圯上得。石室寄林端,时来玩幽赜。” 陈逸帆 摄
云洞岩石刻“石室清隐”,漳州府志古迹卷、福建通志金石志,皆谓为朱子书。 饶超毅 摄
淳风悠扬 文传万家
“修身、齐家、治国、立天下!”在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舞台上,三年(10)班的张沁玥跟小伙伴们在舞蹈《壮志少年行》里,化身一个个“小书生”,生动演绎着勤学善用的故事。“我们希望通过定期开展艺术活动,举办与朱子文化相关的主题表演,让孩子们慢慢熟悉和认识传统文化。”此时身为该校党总支书记、校长的郭耀梅,即便身份已转换,但依然离不开关于朱子文化传承的思考与实践。
从那个爱听故事的小姑娘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后,在语文课堂和校园文化建设里,传承和弘扬陈淳的事迹成了郭耀梅实践拓展的精彩延续。2006年起,郭耀梅便开始在全区中小学以讲座、课堂等模式传播陈淳传说。2014年和2018年,她先后参与编撰、主持编印《朱门高弟陈北溪》《〈启蒙初诵〉解读》等校本教材,向龙文区中小学全面发行推广。近两年来,郭耀梅着手在学校构建淳风课程建设体系,开发以陈淳传说为主体内容的校园小短剧。同时吸收优秀青年教师,以师带徒形式探索全新的文艺形式展示朱子文化。“音乐剧《北溪》的剧本目前还在完善中,它融合了锦歌、民乐等表演方式,通过穿越古今的对话来讲故事,是全新的尝试。”在郭耀梅看来,孩子们不仅要有环球视野,更要有纵横古今的视野。
教育传续千年文化薪火,文化自信从少时即养成。在龙文区实验小学,朱子文化元素举目可见。在淳风广场中央,两座人物雕像并列而立,“朱熹”手执书卷、远眺前方,“陈淳”谦恭握笔、若有所思。校园里,回荡着《启蒙初诵》的朗朗吟诵声。北溪路、朋来路、道源楼、养正楼,皆源自朱子文化典故,走廊里、楼梯间、横梁上、花箱外,随处可见经典诗文。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化作粒粒种子,播种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吟之诵之、歌之舞之,对于经典名篇学生们已是张口即来,“双语”(普通话和闽南语)切换自如。
校园内外,不同的时代背景,同样的师生相伴、教学相长,让“传承”二字有了生动的诠释。跨越历史,古今师生成了本土文化的最佳代言人。
龙文区朝阳街道以陈淳的故事、名言、词句为主要内容,分“朱门高弟、北溪生平、淳风济世、一日陈淳”四个部分,精心打造了“淳风堂”。蔡文原 摄
参观“淳风堂” 蔡文原 摄
根治本土 活态传承
云洞岩风景区,是寻访朱子文化印记之行不能不去的一站。这里被称为“闽南第一碑林”,有五代至清道光年间各代诗、文、联记等石刻200多处,印刻着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有感而发”。半山腰处的朱文公祠,几经损毁重建,是这座理学名山最浓重的文化注脚。
“朱子知漳时,多次亲临云洞岩游览、讲学,他赞叹这里的美景,就奋笔题下了‘溪山第一’!”在70岁的资深导游黄永乐的指引下,我们依次“精准”地找到朱子留下的三处石刻印记。触摸、品读石刻上的文字,遥想当年朱子上山览胜的图景。“不见山头夜鹤鸣,空遗山下瀑泉声。野人惆怅空无寐,一曲瑶琴分外清。”朱子的诗作《鹤鸣峰》或许就是在山间触景生情的灵感迸发;或许,忘情时他还会忍不住吟唱一曲;又或许,他曾与陈淳等一众门人席地而坐展开“头脑风暴”,碰撞理学火花。
朱门高弟陈淳故里、云洞岩朱子摩崖石刻……龙文区丰富的朱子文化印记让我们流连不已,印象深刻。以陈淳为代表的朱子文化已成为龙文的特色文化优势。如何弘扬朱子文化,赓续城市文脉,焕发新时代的光彩?龙文区一直在探索与努力。
近年来,龙文区相继举办了四届海峡两岸朱熹陈淳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众多朱子学专家学者汇聚于此,也开启了一次次“头脑风暴”,共同探究朱熹陈淳学术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讨会期间,共编辑出版了《朱熹陈淳研究》《朱熹与漳州》《朱门高弟陈北溪》《陈淳研究》(丛书)等系列论文集和普及读物,对漳州乃至福建儒学研究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不仅于此,龙文以朱子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品牌打造、文旅融合为重点,发挥陈淳故里优势,以朱子文化链接旅游产业,深挖朱子文化故事,致力朱子文化年轻化表达,打造具有龙文特色本土文化品牌IP。比如,立项创作闽南语音乐剧《朱熹陈淳与漳州龙文的隔空对话》,将省级非遗项目《陈淳传说》转化为百姓喜闻乐见、参与体验性强的文艺作品。充分运用新媒体线上传播方式,提升朱子文化传播能力,并着手开发系列表情包和各类文创产品,如贝雕作品、手办等,让年轻人乐于接受传统文化。“目前,朱子、陈淳Q版IP形象设计初稿已完成。”龙文区文体旅游局局长薛晓红表示,“传统优秀文化的活态传承,应当结合新时代特点,有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表达”。
对于朱子文化印记的保护,薛晓红表示,将朱熹陈淳文化遗存纳入云洞岩总体规划编制及相关镇街项目建设,进一步修缮改造,结合龙文区石刻博物馆、北溪书院、朱文公祠与蓬洲、淳风堂、陈北溪纪念馆等,规划重建陈北溪宅、陈北溪祠,形成一条复现朱熹陈淳师生相得足迹的“理学文化长廊”,为保护朱子文化印记做好龙文贡献。
采访花絮
蓬洲那株“传说中陈淳故居所在位置”的大榕树
郭耀梅接受视频采访
70岁的资深导游黄永乐带领我们寻找朱子石刻“溪山第一”
黄永乐讲解“晦翁诗刻”
一行人寻找朱子石刻“石室清隐”
朱文公祠前讲那些过去的故事
朱文公祠前合影留念
版权声明:
视觉漳州公众号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载时请保留作者、来源。谢谢!
闽南日报社美摄部 诚意出品
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胜利西路152号闽南日报社邮箱:mnrbms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