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在漳州白云岩留下的这副名联,你一定听过
“寻访漳州朱子文化印记”
大型新闻摄影采访活动专题报道【5】
闽南日报【画里春秋】2022.4.2版面
⊙本报记者 张旭 吴静芳 /撰文
郭斌 /视频
位于漳州市郊的白云岩,因为朱子在此传道授业留下的印记,而为许多人所知。
朱子当然不是“仙”。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让漳州从曾经的“僻陋涉海,俗未知礼”,变为“讲明理学教化,名宦乡贤彬彬辈出”的地方。从此,“海滨邹鲁”这一文化印记便深深烙刻进这座城市。
在百姓心中,他是好官、是贤者。“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朱子题写在白云岩紫阳书院的对联,彰显着一位儒者对社稷江山、对黎民苍生的情怀,跨越数百年,依然具有时代意义。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引用这副对联,阐明领导干部肩负着重大职责,更应心胸开阔、志存高远,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而“白云飞瓦”“何有石”“无尾螺和红虾仔”……关于朱子在此讲学的民间传说,代代流传至今,鲜明地勾勒着一代大儒在后世人眼中的形象。
寻名联、听故事。在那白云深处,我们与朱子在山中相会。
讲学于深山 传说留世代
▲位于白云岩百草亭的“紫阳夫子解经处” 蔡文原 摄
▲山间古道悠悠,颇有白云深处问山人的意味。 蔡文原 摄
白云岩,位于漳州市高新区颜厝镇洪坂村。若要上山,需顺着水泥路盘山蜿蜒前行。探秘寻踪的好奇和期待,一路被春日里清爽的空气和葱郁的草木包裹着而愈加强烈。行至白云岩山门前,便离目的地不远了。
歇脚的功夫,极目远眺,豁然开朗。白云袅绕下的漳州城区面貌尽收眼底,路网纵横交错,楼房鳞次栉比,时有动车飞驰而过,理学名山云洞岩隔着九龙江与我们遥相互望。
与历史对话,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朱子一生“笃意学校,力倡儒学”,知漳期间,致力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在他的倡导下,漳州办学成风。“择胜地,立精舍”的恋山情结,让朱子除了在学校讲学之外,也常在漳州的山川间开讲经学。白云岩视野开阔,林木参天,在此著书讲学授徒、传播理学思想,无疑是个理想处所。
但彼时已是花甲之年的朱子,想必爬上这高山也着实不易。
“这里有条古道。”漳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陈忠杰现场为我们解锁了一条新的探索方式。一条一米来宽的山路,由碎石拼就而成,藏身于大路旁,夹道穿行在幽静茂密的林荫间,低调而静默。从半山腰拾级而上,一直通到白云岩的地藏王庙,长约2公里。再从地藏王庙继续往上延伸至土寨峰,长约2.5公里。“相传,这是古代漳州往南通向广东的必经之路,人流往来频繁。当年,朱子极有可能也是沿着这条古道上山讲学。”
然而林间小道车马难行,在山高林深处建一座书院又谈何容易。流传甚广的“朱文公使飞瓦”的民间故事,则赋予这个“难题”一个传奇解读。传说当年,朱子为了在白云岩创办书院,便出一布告:请百姓在端午节看他使神法让砖瓦飞到山上,并要求看表演的人带着一砖一瓦上山。当日,民众趋之若鹜登山而来,转眼间,所有瓦片被搬到了山上。有人问,“大人,什么时候开始表演‘使飞瓦’?”朱子笑道,“这些砖瓦不是已经飞上来了吗?”原来朱子了解到往年百姓为看划龙舟人满为患而“略施小计”,既集民众之力盖起了书院,又分流了部分竞看划龙舟的民众,避免挤压造成伤亡事故,可谓一举两得。一个智慧、爱民的形象,便跃然眼前。
▲这是白云岩百草亭左前方的“何有石”。相传当年朱子在这里讲学,听者极多,有一个从漳浦赶来的名叫何有的儒生只好挤坐在石头上,听得入神,差点从石上跌落涧中,朱子为褒奖他的乐学精神,石头因此得名。饶超毅 摄
谈话间,来到百草亭。亭中朱子雕像,手捧经书,目光深邃,从传说中“走”到面前。其身后立有一石碑,上刻有“紫阳夫子解经处”。据说,当年朱子就是在这个位置上讲学,各地闻讯而来的学子围坐四周聆听。后人为感念朱子的教化之功,在此建亭。自古以来,白云岩上就有“七奇八景”的说法,而其中不少就跟朱子讲学有关。亭子左前方的“何有石”,相传当年朱子在这里讲学,听者极多,有一个从漳浦赶来的名叫何有的儒生只好挤坐在石头上,听得入神,差点从石上跌落涧中,朱子为褒奖他的乐学精神,石头因此得名。“民间传说故事,多有传奇色彩,但都寄托着漳州百姓对朱子的崇敬和爱戴。”陈忠杰笑道。
名联寄哲思 实干勇担当
▲这是位于白云岩的紫阳书院。门楣上挂有“古道照人”木匾。饶超毅 摄
▲紫阳书院内主祀朱熹,配祀唐朝彝,上方悬挂“紫阳书院”匾额。 饶超毅 摄
百草亭身后便是朱子祠,也就是原来的白云岩书院(后人称之“紫阳书院”)。清康熙年间,乡贤唐朝彝曾在白云寺右侧建朱子祠以祀朱熹。清乾隆年间,朱子祠被移至紫阳书院旧址,也就是如今面前的紫阳书院。
四下打量,门楣上挂有“古道照人”木匾,房屋为砖木结构,前有通风采光门屏和窗户。殿堂内主祀朱熹,配祀唐朝彝,上方悬挂“紫阳书院”匾额。书院东侧现存《重修白云山紫阳书院碑记》和《白云山紫阳书院建置祭田记》两通石碑,如同备忘录,书写着这座书院的来龙去脉。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带着“热搜”气质的名联立在眼前,有种久闻不如一见的亲切感。“其实这副对联还有个‘横批’。”陈忠杰介绍,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漳州举人曾习轩在《游白云山记》里提到,宋朱文公尝延留数月,手书“与造物游”四字,后又题此楹联。但年代久远,墨迹都已不复存在。如今这副对联是按照朱文公遗留的字体,镌刻复制在原来悬挂楹联的石柱上的。
“其实,朱子的这副联语是借用了唐宣宗李忱的七律《百丈山》中的两句:‘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长在掌中看。’”陈忠杰表示,朱子将王者的雄心壮志化为儒者的责任担当,在寥寥数语中,隐喻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追求,给人以深刻启迪。“我们不妨设想,伫立于白云岩山头的朱子,俯瞰沃野千里,不由地联想大好江山、故土家园,随即在楹联之上勾勒万千气象。”
▲在白云岩紫阳书院内,复刻有朱子题写的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饶超毅 摄
▲白云岩上,黄道周题写的“白云深处”木匾。 饶超毅 摄
▲朱子以《赋水仙花》一诗明志,表意贞烈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高洁清雅品性的理想。这是漳州高新区水仙花海。游斐渊 摄
漳州高新区九湖镇一带,种植水仙花历史悠久。圆山脚下,冬令时节,成片水仙汇聚成“香雪海”,赏心悦目,沁人心脾,素有“凌波仙子”美誉。作为理学集大成者,朱子对水仙花情有独钟。“弱植愧兰荪,高操摧冰霜。”“卓哉有遗烈,千载不可忘。”他的《赋水仙花》一诗,咏物言志,赞美水仙清雅风姿和坚贞品质,抒发对美好品德的不懈追求,让水仙花的美名愈发为人们所仰慕。
寄情山水,借物言志,字里行间寄寓哲思。事实上,朱子绝对不是光说不做的人,甚至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比如他到漳州一上任,整顿吏治便是他动的第一刀。当时漳州一州四县的官员,不少是慵懒无能之辈,财赋狱讼全出于几个胥吏之手,贪污贿赂成风,冤假错案普遍。朱子下令各县的县丞、簿、尉每天必须赴长官厅碰头议事,对近期事务性工作交换意见,听百姓上访、了解官司诉讼。为防止猾吏朋比营私,他采取了对移法,对多年恣意侵吞财赋的猾吏,强行对换;对坐地勒索民财的州吏,坚决给予撤换;对爱民勤事的官吏,大力举荐升职。朱子用实干践行了自己诗文中所追求的有所作为、敢于担当的品格。漳州百姓对这样一身正气的好官,无不敬佩。
联想到白云岩寺留下的真迹——明代大儒黄道周题写的“白云深处”,突觉意味深长,颇有种此行“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之感。黄道周一生严操守、重气节,因忠贞不从,抗清牺牲。除居官外,他主要从事著述与讲学,其学术于朱子理学,又发扬创新。“白云深处”四个字是否提示后人,朱子理学深无止境呢?
文化润童心 传承促养成
▲颜厝中心小学里的朱子塑像 陈逸帆 摄
▲颜厝中心小学朱子文化长廊 陈逸帆 摄
在白云岩山脚下,朱子文化在校园里正潜移默化地涵养童心。
一走进颜厝中心小学,就被主题鲜明、构思巧妙的校园文化深深吸引。朱熹雕像矗立校门广场中央,中庭里、楼道间、教室内外,随处可见《童蒙须知》《朱熹读书六法》《朱子家训》《朱文公使飞瓦》等相关诗文、传说,问源之星展示、传承经典活动剪影、“每日进步一点点”张贴在墙上……“我们以朱子文化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为办学特色,努力营造以德育德的校园环境,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颜厝中心小学副校长洪鸿飞说道。
朱子文化博大精深,关键是要让孩子们入脑入心。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大儒朱熹》摄制组曾于2018年到该校拍摄学生诵读朱子家训的场景,至今让师生们记忆犹新。诵读朱子家训,是该校朱子文化节的“重头戏”。在朱子诞辰日这天,通过拜谒先师、开笔礼、开蒙启智等仪式活动,让孩子们走近朱子、传承经典。
▲漳州市实验小学高新区分校,学生正在排练情景朗诵《朱子大学堂》。蔡文原 摄
▲漳州市实验小学高新区分校里的朱子塑像 蔡文原 摄
“朱子句句箴言,尔等明白否?”“弟子明白,谢夫子教诲。”
在漳州市实验小学高新区分校,原创情景诵读节目《朱子大学堂》,已经成为全校学生朗朗上口的读本。据该校教导处副主任郑美羡介绍,节目创作灵感源自典故“朱子白云岩讲学”,结合学校“理+”文化,通过模拟古人师生授课解惑的情境,让学生深入了解朱子。“我们开展的朱子文化节会持续一个月时间,在不同时段按低、中、高年段分别举行‘讲朱熹故事’‘吟朱熹诗词’‘知朱熹圣贤’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都很高。”
充分发挥地理人文优势,这两所小学都不约而同地认准了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挖掘传统文化素材,寻找“理”之本质。据介绍,这两所小学均以“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是个好少年”为养成内容,根据学生的学情、年龄特点,编制《养成评价手册》,编写《朱子·养成》校本教材,图文并茂地将朱子文化和当前生活相结合,带动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正如漳州市实验小学高新区分校校长曾锦江所说,养成教育就是避免学生成为语言的“巨人”、行为的“矮子”,“这点与朱熹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版权声明:
视觉漳州公众号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转载时请保留作者、来源。谢谢!
闽南日报社美摄部 诚意出品
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漳州市胜利西路152号闽南日报社邮箱:mnrbms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