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影眼”新片评分榜第二期

2016-11-24 Golden-deer 上海影评学会画外音
点击上方“上海影评学会画外音”关注我们

     本周为大家送上新片《我不是潘金莲》的评分评论。


1

我不是潘金莲

评分

7.9

周洛华:10分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评语:如果冯小刚导演试图用这部电影纪录和折射中国当代社会的话,我必须完整地记载我观看这部电影的体验,最让我震撼的不是那些熟悉的官场语言和截访故事,而是当情节发展到撕裂人性伤口的时候,或者强行揭去还未愈合的伤疤的时候,我周围的观众都会同时爆发出爽朗的笑声,把我从试图流泪的悲伤中挽救回来。观众的反应和影片本身,构成对现实国情更完整的纪录。

刘海波:9分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副院长

评语:看着影片中说话都很认真,活的都很吃力,演的都很放松的人物,常常忍俊不禁,笑声不断。影片的价值所在是通过一个上访告状的轴人把县市省京的四级官场维妙维肖地给临摹下来了。思路,关系,体制,身体与话语,观众因其不虚不过的真实细腻而会心一笑。影片并没有刻意丑化或批判官员官场,也没有偏袒百姓,谁都能看出李雪莲不是一般人,性格一根筋。虽然涉及的是两会截访事件,但各打五十大板或理解万岁的立场为影片开拓官场题材保了驾护了航。范冰冰演的还好,但出彩还在各级官员们。圆方长的三种构图做的还圆融,但必要性似乎不足。结尾的情节是画蛇添足,看上去让李雪莲的不可理喻更合理,但实在留下难以弥补的漏洞,孩子的存在实际让整个故事崩塌。

刘巽达:9分

《上海采风》杂志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评语:用荒诞的外壳装现实的内核,显示了编导四两拨千斤的智慧。李雪莲并不是真正的主角,她只是一根线,不断拉扯出中国现实的众生相,尤其是官场的不堪现状。所有官员都是政绩思维、维稳思维、保位思维,却唯独不能理解一个简单村妇的简单心思,“读不懂”她是在呼唤人情关怀和寻找心理寄托。为何会这样?一定是社会机制出了问题。社会矛盾是如何发生的?人际关系是如何协调的?公权力是如何运作的?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重大命题”。编导用荒诞的“刁民告状”套子,将这些重大命题裹进人物塑造和情节推进中,引发观众在笑声中思索,显示了长袖善舞的高超智慧。这对于长期远离“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中国电影而言,不啻为“补钙之作”,值得给赞!

本来老六:9分

天涯论坛影视评论首席版主

评语:人间自有真情在变成了一团乱麻。理直气壮地诉求的时候,那个“小”一直在隐隐作祟。上访最可怕的的一点是越级,是破坏了县官不如现管。本片的尺度很大。并非觉得是对政策、体制和某些真实人物的影射那种。而是所有食物链上的人物都有问题,都不干净。

齐青:9分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评语:现实难觅规矩,小刚企图用影像建构方圆。主演沉稳,配角鲜活,大头的故事与范伟的情节拓展了影片的深度。剧中人物状态在片尾达成某种平衡,如同画框的比例。

李建强:9分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评语:影片的巧妙之处在于,通过李雪莲的上访(冰糖葫芦式),将上至北京,下到邑落的现代官场栩栩如生地袒露在观众面前,不紧不慢,有理有节,称之为“新官场现形记”一点也不过分的。现实主义的力量就在于将现实不加掩饰地、赤裸裸地昭示出来,以引起社会的反省和思考。这样的作品近年太稀缺了。《驴得水》发其端,《李雪莲》壮其威,使国人对自己的电影又有了一份期待。不足在于,狗尾续貂的两段过于显明,当然,如果考虑审查的元素,也就容易理解了。

黄望莉:9分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制作部主任

评语:尽管他言称他采用了画幅的三种变化,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从根上看,他还是属于经典的,首先,他的经典是对叙事的把握,是圆满的,观众对他所希望表达的故事内容和意味是不会产生歧义的。其次,他的影像风格可以以一种清冷的色调,展现了中国水墨画般的美学影像风格,无疑这又是成功的。所有这两点可以说,冯氏电影已经非常成熟了。

然而,在当下技术美学变革的风潮下,冯小刚寄希望于画幅的变化来证明这种他在电影技术上的所为,实在是不敢认同。而这三种画幅所带来的观影过程的间离感恰恰与李安所代表的好莱坞沉浸式的观影基本美学需求是背道而驰的。如果说冯小刚说,我就要这种间离感,那么,他成功了。

厉震林:8分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

评语:冯小刚是中国电影导演中值得期待的几位导演之一,但是,这次期待过高,稍许有点失望,主题、人物和表演都有点拧巴,把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微妙性都简单化与脸谱化了。不过,它毕竟是冯氏作品,基本水准保持,仍然值得一看。

吕晓明:8分

原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员

评语:乌龙案,糊涂吏,管中窥豹。画方圆,描世态,冯氏苦心。横批:虽不足,已不易。

独孤岛主:8分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

评语:冯小刚将李雪莲的故事化成了宋元画境,并非常聪明地规避了小说中可能出现问题的问题,这是严肃下的荒诞,也是各色人等各自难念的经的影像化戏味,演员表演非常出色,无论是自身的综合表现抑或是适应影片的影像尝试。

龚金平:8分

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理论与影视教研室主任

评语:《我不是潘金莲》通过李雪莲完全不合理不合法的上访让观众看到了中国官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立场。在这些官员看来,自己的“形象”与“面子”,直接关乎政绩与前程。片中官员们因思维的固化而无法直面问题的性质与本质,从而无法与李雪莲对话,也无法对李雪莲采取法律框架之内的行动。这不是李雪莲的悲哀,而是中国官员与中国官场的悲哀。圆形构图,有一种中国团扇的古典精致之感,也有一种管中窥豹的透视感。而方形构图,一方面突出北京的威严庄重,另一方面也凸显政治氛围中的呆板僵化,同时也暗示各级政府和官员深陷在条条框框中无法拥有开阔的视野和超越性的思维方式。影片最后用的是正常的构图,恐怕是想说李雪莲以前因偏执而使生活变得扭曲狭窄,当她心态回复平静之后,世界才变得正常起来。

崔轶:8分

SMG尚世影业独立制片人导演

评语:大小之事皆于方圆之中,冯小刚越老越艺术,刘震云的故事黑色幽默,基于现实之上导演让故事更添魔幻色彩,一个圆里是中国式偷窥,罗攀的摄影让散点透视的画面更显中国山水意境,到了北京画面成方形,告诉你中国之事自有规矩。底层是圆融,高层是方框,昆曲、京鼓、三岔口、莲花、荷叶冯小刚是拿中国元素来演绎故事!就是舶来品的影像如此中国风也是它留世的原由吧,更何况冯导讲了个即复杂又简单,即现实又魔幻、即熟悉又陌生的中国故事,笑声之后又是一声叹息,叹息过后又是一脸无奈。影像皆人心!

程亮:8分

上影集团导演

评语:六十岁创新而美的人,都值得给8分。今天这个结果,他一定付出很多。

蒋原伦:8分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评语:作为故事片来说,《我不是潘金莲》编得很圆满,难得!至于故事背后的用意,可以有多种理解(甚至包括截然相反的读解一一揭露还是掩盖?既揭露又掩盖?在揭露中掩盖⋯⋯),或许有一点可达成共识,即中国特色的官场造就了中国特色的上访群体。

藤井树:8分

影评人、藤井树观影团创始人

评语:是个好片,从技术到故事都好。虽是现实题材,却拍出古典之美。在我看来更像是部武侠片,李雪莲是个孤胆侠客,一人刺破官场百态,偏执直拗,浑身霸气。围绕在她身边的所有男人则各怀鬼胎,影片也因此张力十足。大鹏戏好足,能拿最佳男配的表演。冰冰很给力,Hold住了人物。遗憾是,形式感太强,显得过于刻意了。

毛尖:7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

评语:李雪莲形象、口音各种开岔,全靠男配一路扶持。冯小刚在安全范围内腾挪刺绣,既不容易也大狡猾。

冯果:7分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评语: 电影版的官场现形记;秋菊式的主人公;刻意为之的形式。

汤惟杰:7分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理事

评语:一根筋的上访女子李雪莲和地方一众官员十年间的缠斗,几番会错意表错情,直弄到天昏地暗一地鸡毛,如同片中舞台上那出《三岔口》。冯式喜剧片里一贯呈现的民间生存策略,小奸小坏小算盘小聪明,彼此都悲都惨都不容易,终局相逢一笑泯恩仇。

然而,片中的庙堂是民间脑补的庙堂,民间则是庙堂臆想的民间,圆凿方枘的世情,仅靠异形画幅的精巧转换,也许还不能轻易让人换一个视点和心境打量这个世界。

视觉呈示上颇见功力,全片画幅变换虽非影史首创,但毕竟在中国电影中独树一帜。表演上众配角的演绎可圈可点。

赵建中:7分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副研究员、太平洋保险品牌建设部资深经理

评语:虽然《我不是潘金莲》由于诸种原因在有些处理比较拧巴,但仍有可圈可点之处:

    一、影片首次触及此类题材,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勇气。这在目前现实题材的影片不多、娱乐至死的影片频繁出现的影坛,有空谷足音之感。

    二、在反映社会问题上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比如写出中国社会官民之间的信任危机:老百姓认为政府官员都是坏人,官员认为老百姓都是刁民;官员唯上是从、遇事推诿、不想为民做主,老百姓存心找茬,有意甚至恶意拿官员一把。于是,就演变成猫与老鼠的游戏。这写出了中国官场的生态与民间的生态,对各级当政者是一种警醒,对促使这种局面的改变也有着积极意义。

    三、在艺术表现上有一定实验性与创新性。如将“讲故事”作为影片的叙事方式,且解说者声线苍老、别有一功;通过圆形、正方形、全屏的画幅,体现出影片的象征意味,并通过艺术的间离效果引发观众的思考;冯氏幽默仍显示出魅力,有较好的剧场效果。

程波:7分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

评语:喜剧之讽刺,虽有寓言中讲道理的成分,但也需融化在故事里的现实血肉;群戏中主角是根,次要人物却往往枝繁叶茂更易出彩;女人戏里女人是轴但男性人物上下越轴夺人眼球;以平民视角反思官本位、嬉笑怒骂官场现形、为“刁民”翻案,然而最终还是要顾全大局为君请命;以精英视角俯视民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依然要有人性温情;方圆之间渭泾分明,却也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最后方圆大同,开阔了视野。所以,从矛盾走向和谐本没有现成的路,辩证或者骑墙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从这个意义上,《我不是潘金莲》是一部充满辩证思维的优秀的骑墙之作。你不是潘金莲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我也不是啊!

张琪:6分

上影集团编剧

评语:纵观全片,成熟导演用太多的形式感覆盖了成熟故事。非常规构图、随意跳轴,摒弃主观镜头和中近景,无处不显导演的任性和童心,在如今大片纷纷用3D4K和120帧等技术试图最大程度地还原现实时空时,冯导高冷的异形画面多少显得刻意和做作。好在原著故事足够扎实,主次演员均精准到位,名导的掌控力依然值得骄傲。三分给刘震云,两分给范冰冰和其他演员,一分给电影的实验性勇气。

葛颖:6分

电影学者

评语:李雪莲身上没有潘金莲的气息,所以无需证明。影片败在主线不成立,副线再精彩都让人看着累。



--end--



上期“电影眼”(点击阅读):《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7.6分






关注我们

留下你的意见

有机会获得

内部资料电影观摩券

及本会专家国家一级编剧

何晴老师(电视剧《小别离》编剧)

亲笔签名的《何晴影视剧作选》

微信号:shanghaidianying

投稿请发邮件至dyplxh@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