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德文学交流史话”第11期讲座顺利举行



4月15日晚,“中德文学交流史话”系列活动第十一期讲座如期在云端开展,讲座主题为“媒介、反思与主体——东西艺术中的镜子”。主讲嘉宾是来自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刘冬瑶副教授。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外语学院的刘永强副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主要分为“镜与净、镜与景、镜与鉴、镜与惊”四个部分,主讲人以将镜子作为母题的中德文学文本及东西方经典绘画作品为例,在梳理镜子在不同时空艺术作品中的呈现方式和美学意义的同时,也探讨了媒介、反思和主体之间的关系。



在“镜与净”部分中,主讲人对汉语“镜”进行了解文说字和对德语“Spiegel”进行了词源考古,指出镜像不仅可以补全“像”的维度,并且能以一种出其不意的效果来揭露物的本真性。此外,汉语和德语中的镜子均指示了镜子的物质性和其现实与超现实的维度

在“镜与景”的部分中,主讲人探讨了镜像所勾勒的时空。主讲人首先以《白雪公主》中的魔镜为例,指出镜子不仅可以呈现现实之像,也可以构成现实中不存在的虚幻的像。此外,主讲人还以《西游记》中的照妖镜、《搜神后记》鹿女脯、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等为例,指出了镜子的三个时间维度:一、对过去的映照;二、对现实的复制;三、对未来的预示。

在“镜与鉴”的部分中,主讲人引用了唐太宗的名句、拉康的镜像理论、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委拉斯凯兹的《宫娥》(Las Meninas)等,指出镜子是沟通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媒介,以及镜子具有促进主体反思的作用

在“镜与惊”的部分中,主讲人以《红楼梦》中的真假宝玉的故事、E.T.A霍夫曼的小说《除夕之夜的离奇经历》等例子,展现了镜像对主体的僭越作用



刘冬瑶副教授的精彩报告引发了听众们的热烈提问,主讲人对每个提问都给予了耐心的解答,讲座讨论气氛火热。本次讲座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近240位听众的参与,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本活动受到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资助。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子衿学社和青芝书会主办,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德国学研究所承办。



图文|陈子轩

浙江大学德国文化研究所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德国学研究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