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完走在寿春大街上——楚考烈王记事㉘
在我们生活的这块美丽富饶大陆上,有四条浩荡的江河,奔腾不息。
如你所知,它们分别是: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并称四渎。
初始并很长时间,四渎都是独自入海。
后来,沧海桑田,淮河、济水入海水道被黄河侵夺。
如你所不知的是济水。
济河,又称济水,古名沇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河南省济源市就是因济水的发源地而得名,山东省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
夏、商、周时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正是中华文明的源起时期。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
夏、商、周、汉、魏、晋、隋、唐、宋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定都或迁都于中原。在漫长历史演进中,中原长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定鼎中原,方可问鼎天下。
1
淮夷人,很早就建立起了自己的部族方国。
其中的一个部族方国,叫做州来。
州来方国的都邑,为州来古城。
进入春秋时期,吴国、楚国这两个强国,围绕州来方国,反复争夺。一段时间州来方国被楚国所占,属于楚国;一段时间又被吴国所占,属于吴国。州来方国在吴、楚之间,反复易主。
楚庄王(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担任楚王)执政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修筑芍陂(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安丰塘)。芍陂所在地,为州来方国所属地域。这证明了,那个时期,州来方国属于楚国。
公元前529年,吴国侵占州来方国。也就是吴国从楚国夺取州来方国。
学界或有称之为“吴灭州来”。其实严格讲起来,这不过是州来方国再次易主为吴国而已。
彼时,蔡国游走在吴、楚之间,试图左右逢源,意图左右平衡,以寻求生存空间,很是艰辛。
为抗衡楚国,蔡国的蔡昭侯向吴王夫差求助,意图联吴抗楚。吴王夫差认为,蔡国都城上蔡距离吴国太远,不便于吴军驰援,于是决定把州来送给蔡国,动员蔡昭侯迁都州来,以便于吴军救援。
公元前493年,蔡昭侯把蔡国都城从上蔡迁至州来。
为了有别于新蔡、上蔡,也是体现蔡人对故都怀想,蔡昭侯改州来为下蔡。
州来改名下蔡,成为蔡国都城。
公元前447年,楚国灭蔡国,蔡国故地纳入楚国版图。
从此,蔡国故地一直在楚国版图之内,直到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灭于寿春。
这就是今天我们讲述淮南历史时,所表述“吴头楚尾”之说源起。
蔡国以下蔡为都续国47年,历经蔡昭侯、蔡成侯、蔡声侯、蔡元侯、蔡侯齐五任国君。
蔡国被灭后,蔡人在播迁过程中以国为姓,此为蔡氏源起。
楚国吞灭蔡国之后,设立蔡县,对蔡国故地进行有效管辖和经略。
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楚国蔡县的治所,就在下蔡。
《史记 春申君列传》记载:“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淮北地十二县,包括蔡县。
《史记 楚世家》记载:“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
这里的“二十二年”,是指楚考烈王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41年。
寿春何时得名?因何而得名?寿春一词何意?一直以来,学界的意见和看法都不尽一致。
有学者考证,“州来”就是“寿来”;先秦时期,“寿”“州”通假。
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62年,也就是楚考烈王元年,楚考烈王熊完任命黄歇为楚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黄歇改下蔡为寿春,作为自己封地的治所。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近年来,随着寿春城遗址考古深入推进,特别是武王墩墓主人基本锁定为楚考烈王熊完,学界越来越一致地认为:
州来方国的都邑州来,蔡国最后的都城下蔡,楚国最后的都城寿春,这三座古城,实为一处,就是寿春城。
2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熊完,把楚国都城从陈城东迁寿春。
彼时,东方五国楚、燕、韩、赵、魏,刚刚经历第五次“五国攻秦”大战的惨败,士气低迷、信心受挫。
或者说,第五次“五国攻秦”,强大的秦国不仅取得军事上的完胜,更在于彻底打掉了东方五国的合纵战略。
此后,楚、燕、韩、赵、魏再也没能形成合纵的集团力量,更不要说单挑秦国了。
齐国这个国家很奇怪,在秦国的笼络下,和楚、燕、韩、赵、魏离心离德,试图在强秦和其他五国之间寻求平衡,以求自保。所以,齐国既不参与秦国对其他五国的军事行动,也不参与其他五国对秦国的军事行动。似乎保持中立立场,又似乎隔岸观火。
公元前241年,秦王嬴政当王已经有七年,由十三岁的少年秦王,到19岁的青年秦王,他经历很多国内、国际大事,也是嬴政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
然而,秦国的朝政和军政大权一直掌控在秦王太后、嬴政的生母赵姬、秦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手中,秦王嬴政的王权旁落。
咸阳,正在酝酿着一场血雨腥风。
3
从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熊完迁都寿春,到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在寿春去世,这三年时间,楚考烈王熊完都是在楚国新都寿春度过。
这是楚考烈王熊完的寿春三年。
从公元前241年至公元前238年这三年间,是一个相对平静的一个时间线,除了毫无斗志、采取两边观望政策的齐国,东方其他五国之间基本止战。当然,东方五国也无力挑战秦国。
这是一段相对平静期。各国都在集中心思和精力,处理着复杂而棘手的内部事务。
从楚国来说,迁都寿春,暂时避开强秦的锋芒,获得了短暂的平静和安宁。或者说,在暗自疗伤。
迁都寿春的时候,楚考烈王熊完不过49岁,正是一个成熟政治家的黄金年龄段,也是一个王年富力强之时。
因为这条大河生活着一种叫“淮”的短尾鸟,“淮水”因此而得名。在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钟鼎文,就有“淮”字记载。
淮水和汉水、长江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致和性格。
从陈城流过的颍河,(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正阳关)注入淮河。
因此,从陈城迁都寿春,楚考烈王也有可能就是从颍河进入淮河再到寿春城。
那个时候,八公山还不叫八公山,叫做楚山。也叫做北山、云条山、紫金山、淝陵山。
似乎它的每一个名字,都充满了诗情。
淮水、楚山,构建起楚都寿春天然屏障,也勾画出山河平原的绝美景色。
4
公元前239年,刚入冬,一场大雪降落寿春城。
淮水结上厚厚冰层,军马、车驾居然可以从淮水冰面上疾驰而过。
都城寿春的百姓,套上牛车,结队出城,到楚山伐树生火做饭、取暖。楚山多松树,楚都寿春街巷飘荡的炊烟,流荡着松脂的清香。
楚都寿春的生活,是这样安静而美好。
在一个寒冬的雪夜,楚考烈王兴致很好,他在太子熊捍的陪同下,从楚王宫秘密出门,来到了寿春城大街上。
考烈王熊完走在寿春大街上。
寒冬深夜的寿春城大街,空旷寂寥。
居民住户的窗户,透射着油灯的光影。
他用心触摸每一寸土地,贪婪地呼吸着混合着烟火和雪花的空气。
考烈王熊完,走过寿春的大街,登上寿春城墙。
遥望北面的楚山,冰雪覆盖,巍峨肃穆。
淮水冰封,但河水在冰层之下,激流涌动。
这是楚国美丽的山河。
有雪花飘落和寒风掠起,护卫为楚王撑起华盖。
楚王示意太子熊捍过来,为自己举起华盖,以遮挡风雪。
楚王问太子熊捍,太子,你为何愿意为父王举起华盖?
太子熊捍不假思索吐口而出,因为,您是我的父王。
楚王用慈爱的目光,透过雪幕,爱抚地扫向太子熊捍。楚王说,太子,你是一个将来要当楚王的储君,你要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你不能为人臣遮蔽风雨,人臣又怎么会心甘情愿,把你像华盖那样高高举起?
太子顿悟,对楚王说,父王,我明白您讲的为君之本了。
那次雪夜出行之后,回来,楚考烈王就生病了。
漫漫寒冬过后,春天如约而至。
楚山开满了梨花、桃花、杏花。
寿春周边的田地里,农人播下禾苗,种下甜瓜的种子。
太子熊捍在母后李嫣的陪同下,来到病榻边,探望楚王。
楚王问,你们觉得国舅(李园)和相国(黄歇),哪一个跟你们更亲近(更值得信任)?
连想都没有想,太子熊捍说,当然是舅舅(李园)。
王后迟疑了一下,说,大王,当然是舅舅(李园)。然后,王后又说,其实,相国(黄歇)一直对大王都是忠心耿耿……
夏秋季节很快就到了。
楚考烈王病得很重。
太子熊捍送来楚王最喜欢吃的梅子和甜瓜。
武王墩墓发现甜瓜籽
那一年,经过冬季的大雪,农作物和果树丰收。
楚王宫里,在冬季的时候,从淮水采集了很多冰块,放置在楚王宫的地下室,用做储备夏秋时节的水果,以备食用。
公元前238年秋冬时节,楚考烈王因病不治,在寿春去世了。
5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238年,彗星多次出现在秦都咸阳的上空。
占星师禀报秦王嬴政,彗星出,预示着将有大事发生。
公元前238年的时候,秦王嬴政已经22岁,担任秦王已经9年。按照秦国的礼制,秦王嬴政即将在故都雍城举行国君成人加冕礼。
嬴政担任秦王的时候只有13岁,由他的母亲秦王太后赵姬摄政。秦国朝政和军政大权,掌控在王太后赵姬、文信侯秦相吕不韦、长信侯嫪毐集团手中。
秦王嬴政成人加冕礼之后,意味着王太后赵姬不能再摄政。
公元前238年,长信侯嫪毐发动政变,目标直指秦王嬴政。
赵姬告诉他,如果政变成功,即废除秦王嬴政,然后让他们的儿子接任。
一场血风腥雨,在秦都咸阳掀起。
秦王嬴政成功击败嫪毐政变。
影视资料
秦王嬴政收回秦王剑、秦王玺,举行成人加冕礼,亲政。
嬴政的亲政意味着他对王权的实际掌控。这是秦国内政外交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更是影响统一进程的标志性大事件。
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亲手主导的统一大业,步入快车道。
鲜为人知的是,为秦王嬴政击败嫪毐政变、辅助秦王嬴政亲政,立下不世之功的那个关键性人物,就是熊启。
不错,如你所知,熊启就是楚考烈王熊完当年还是太子的时候,在秦国为质子,与秦国公主(秦昭襄王的女儿)所生。
因平叛嫪毐政变厥功至伟,秦王嬴政封熊启为秦相。
6
如果以公元前238年为时间轴,那些后来载入史册的一批伟大楚人,开始陆续登场。
往前推18年,即公元前256年,刘邦在楚国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出生。
往后推6年,即公元前232年,项羽在楚国泗水郡下相县(今江苏省宿迁市)出生。
往前推2年,韩信出生于楚国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
楚人项羽建立的西楚,尽管在楚汉之争中失败,但楚人刘邦建立的西汉,不还是胜出了吗?
刘邦和项羽,霸王和汉王,西楚和西汉,无论谁胜,都是楚人之胜。
秦国怎么都不会想到,灭秦者,还是楚人。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人刘邦,终于为楚人实现了这一个宏大预言,也是誓言。
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
一代豪杰谢幕,一代英雄续出。
秦、楚之争,以秦、汉的完美方式书写着不朽的传奇。
他们都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一个又一个璀璨夺目之章节。(历史随笔《楚考烈王记事》未完待续,敬请持续关注。)
声明: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请作者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费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终审 沈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