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张国焘晚年的生活实况:没有贫病交加 绝非冻死

2017-06-14 美国学者


张国焘这位中共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主席,中共早期领袖,1979年年底在加拿大多伦多一家养老院溘然去世。对于张国焘下葬之地,坊间却流传着几种不同的版本,语焉不详,在此,我们解开谜团。


一、张国焘的死因刍议


“1979年12月3日,一个风雪交加的冬夜,天气异常寒冷,在加拿大多伦多一家老人病院的病床上,一位老人忍受着严寒的侵袭。身边没有护士,也没有亲人。他就这样凄惨地客死异国他乡。他,就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上的一位特殊人物,中共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13位代表之一,中共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后来另立‘中央’与党中央分庭抗礼,最后投向国民党怀抱进行反共的张国焘。”据现今可查阅的资料,张国焘是1979年年底在多伦多一家养老院溘然去世的。时值冰天雪地,天气奇寒。那天晚上养老院突然停电,没有了暖气,当时他已是中风的孤独老人,夜里毛毯从身上滑下来,他行动不便,被活活冻死了,死后就葬在多伦多松山墓园里。


这是目前海内外最为流行的坊间故事,起源于张家友人蔡孟坚在台湾《传记文学》1980年发表的一段回忆录,真伪难辨,描述了与张国焘夫人杨子烈的越洋电话内容,时值张国焘去世的第二天。此后,可见的文字还有国内记者来加拿大采访,回国后报道的情节如出一辙。


其实,张国焘举家移居加拿大后,刻意回避公众视线,淡出江湖,从不张扬,他去世后,张家后人更是销声匿迹已逾三十年,根本就不可能接待海内外访客。


自国内记者的所谓报道始,后来的各种转述以此为本,大同小异,但价值取向完全一致,例如张国焘“被冻得瑟瑟发抖”,“他现在只有寒风中等死了”等等描述。事实上,这是典型的历史误读。


加拿大是一个自然资源很富足,高福利的国家,每个人都有生活无忧的社会保障,老人与妇女儿童更是各级政府部门历来最为关照的。尽管张国焘后来远走天涯,彻底退出了中国政治舞台,晚年不免心态失落,但是生活充裕,著书立说,坚持数年,写成了洋洋大观的《我的回忆》,是现今中共党史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资料。夫人杨子烈是1921年入党的中共第一任妇女部长,夫妻恩爱,患难与共达大半个世纪之久。更有三个儿子皆有出息,分别为加拿大医生、工程师和大学教师,属于中产阶级家庭。至今,我还收藏有张国焘晚年的全家福老照片,西装革履,祖孙三代个个喜气洋洋。


张国焘晚年的全家福照片。


和晚年张国焘很熟的知名史学家司马璐先生在《我与张国焘的交往》一文中证实, ”中共的资料中说,张国焘晚境凄凉,冻死异邦,在我的印象中,加拿大政府把张国焘的生活医疗全包了,仅是没有特权而已。”加拿大是个很富足的国度,每个人都有生活无忧的保证。他承认张国焘很失落,但一点都不穷,所谓“冻死”是不存在的。如果一旦被冻死,多伦多的这家老人院将面临倒闭和巨额赔偿。别忘了加拿大不是前苏联,是个典型的民主国家。


张国焘去世后,后事处理十分低调,原始墓碑上连正式的姓名都没有留下,家眷也随后销声匿迹。所谓张国焘最后因贫病交加,被“活活冻死”一说,应是以讹传讹,子虚乌有。


张国焘与夫人杨子烈合葬的墓碑。


二、墓地何在?


松山墓园,位于多伦多郊外东北方向,距离市中心约30多公里。我带着种种好奇与疑问,首先造访了墓园管理处,希望能寻找到些许线索或可能的答案。


但是墓园管理处的电脑系统里根本就没有张国焘的中文字样,或近似的英文拼读字母的任何相关记录。由此可见,大多数来访者因查不到张国焘的姓名,无果而返。


正当我们感到彻底失望之时,那位职员在电脑系统里找到了一位英文拼读为Kai—YinCheung的先生,说是相似中国姓氏,向我们求证。我一听到此,不禁喜出望外,大声欢呼了起来:“就是他,就是他!”因为我知道,这是海外流行的威氏拼读祛,恺荫就是张国焘的字号,正如仲甫即是陈独秀,润之即是毛泽东。


墓地埋葬的原始登记资料:


死者姓名:Kai Yin Cheung(张恺荫)

年 龄:(空缺)

去世日期:1979年12月3日

土葬日期:1979年12月4日


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张国焘夫妇在加拿大时生活很艰难。因三个儿子均无力负担他们的生活,两人于1968年到多伦多与儿子短住一个时期后,很快就开始领取政府养老金并靠此生活。张国焘去世后,张家无钱安葬,最后还是由杨子烈出面,经人求助于当年在俄国受过张国焘救助的蒋经国,蒋安排下属汇了3500元美金,这才解了张国焘的后事之忧,使其 "死有葬身之地"。


如果看了这个记录,从去世到下葬只有一天之隔,所谓“无钱安葬”“到处求助”,应该是胡说八道。


张国焘与杨子烈结婚后,育有三子张海威、张湘楚、张渝川,三位皆在美国与加拿大发展事业。一篇文章透露说,经周恩来总理特批,张湘楚50年代在广州中山医学院学医。张国焘夫妇1968年来到多伦多时,长子张海威在加拿大多伦多教数学,二儿子张湘楚在美国纽约当医生,三儿子张渝川在加拿大多伦多当工程师。张国焘夫妇虽说不上大款,但晚年生活总还是其乐融融儿孙满堂享受天伦之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在大陆被整死的刘少奇,比吞安眠药自杀的老战友陈昌浩,可以说张国焘一家过着的是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们确认了张国焘的墓穴在此无疑,就按照管理处提供的指南前往寻找。松山墓园很大,占地约有3000多亩,埋葬着数万魂灵,估计是多伦多最大的墓地。其中有几个墓区,主要以华人碑林为主,放眼望去,满眼皆中式碑文,仿佛置身于中国墓园。


在墓园的第五、第九和第十区的三角地带,在偌大的一块坡地,为了节省时间,我一路小跑,来来回回地奔走,仔细梳理了一排又一排列队矗立在那里的碑林,看过了每一块墓碑上的正面碑文,也不得发现,好生纳闷,心想该不是墓园管理处的职员指错了方向?


无奈之中,我只好央求墓园管理处的员工帮忙,希望陪我去墓地走一趟,甚至拿出了一笔可观的小费。但是他们却表示不能接受,也绝不陪同,言之他们的职责范围就是在管理处主事接待,从不陪同客人下墓区。


至此,我们在墓园里逗留了已近三个小时,精疲力竭。我希望再去最后梳理一圈,即使无果而返,也就无怨无悔,不枉此行。然而,就在那一偶然的瞬间,我猛一回头,瞥见了不远处,在一排碑林的背面,其中一块墓碑上赫然镌刻着“张公国焘”四个苍劲的魏体汉字,啊!终于找到了!



张国焘的回忆录《我的回忆》。


三、加拿大华人对晚年张国焘的记忆


秦倩女士是加拿大中华饮食文化协会会长、曾连任十年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副会长,也是世界日报E-时代饮食观专栏作家,从1973年起在中区唐人街经营“状元楼”餐厅,到2004年关业,是迄今多伦多经营时间最长的未转换东主的中餐馆。她30多年的中餐业经营生涯,经历了太多太多的事件,也迎来送走太多太多的客人,但是对张国焘几次光临餐厅的情形却记忆犹新。


秦倩回忆道,大约在1975年左右,餐馆的常客、台湾新闻局驻加代表罗启先生一天搀扶着一位长者到“状元楼”吃饭,那位老人身材高大,因为年迈行动有些迟缓,秦倩招呼茶水时向客人问安,罗启介绍说:“这位就是张国焘张老先生”。


秦倩说:“那时我还是个年轻的女孩子,对政治人物不甚知晓,不知张国焘是何许人,但是罗启的进一步介绍,引起了我的注意,才知这是位大人物。”罗启当时说,张老先生当年如果成功了就是张主席了,就不是现在的毛主席了。还说,张先生还写了回忆录呢。秦倩认为张老先生是位令人尊重的慈祥老人”。


当时的“状元楼”是多伦多唯一一家非粤菜系的餐馆,想吃北方菜的食客都会到“状元楼”来。从那次以后,张国焘又来过餐厅四、五次,每次都由一两个朋友陪着。张国焘爱吃“红烧狮子头”这道菜,建议餐厅尽量烧得烂一些,于是,以后每次张国焘来就餐之前,都会打电话到餐厅,餐厅的山东师傅特意为他准备烧得烂烂的狮子头,张国焘食后表示特别满意。(newstarnet.com)


后来秦倩在华埠的中文书店见到了张国焘的三册《我的回忆》,怀着对张老先生的崇敬,便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准备张国焘再来餐厅就餐,请他签个名。但是,就再也没见到张国焘。一次见到曾陪张国焘来吃饭的朋友,秦倩便询问张老先生为何不再来了?那位朋友说:“张先生在养老院病逝了”。


秦倩说,张国焘是为非常和善的老人,慈祥儒雅,彬彬有礼,说话慢条斯理,很有修养,不似带兵打仗的鲁莽人,她也没有印象张国焘曾带太太来就餐。秦倩还回忆起张国焘的一些只言片语,张曾说,国共两党领导人比较起来,蒋介石要仁义一些。但张国焘只是说到此为止。



张国焘和杨子烈夫妇带孙子孙女逛花园。


四、隐姓埋名为哪般?


近年来,鲜有见之于报端,描述张国焘墓碑的文字和图片,仅有的几段文字多以竖立墓碑为张国焘唯一的墓碑,其实大谬。这块碑文上书“张公国焘”和“张杨子烈”两人姓名,后者按照香港和老一代海外华人的习俗,女子出嫁后随夫姓,这完全符合当时的情理。显然这是张国焘夫妇的合葬墓碑。碑文上除了两人的姓氏用汉字镌刻,其他皆为英文表述,杨子烈的生卒日期为“DEC.9.1902——,MAR27.1994”(即1902.12.9—1994.3.27)从这一细节,可知此张国焘夫妇合葬墓碑的立碑时间应在1994年3月27日之后,也就是杨子烈去世后,晚于张国焘去世时间1979年12月3日整整15年。


那么,张国焘的早期下葬地点和墓碑究竟在哪里?按照中国传统的殡葬习俗,以张国焘的身份,应该至少还有一个独立的原始墓碑。经过仔细实地考证,我终于发现了谜团的答案。


显而易见,此碑非彼碑,合葬墓碑并非原始墓碑。事实上,原始墓碑并不在这里,而是距离它约7米以外的一块地碑,只有砖头大小,呈灰褐色,全英文,上书字母Kai Yin Cheung,立碑人以及立碑的年份。立碑人是一位牧师,而非15年以后去世的张国焘原配夫人杨子烈。


可以想象,在那个非常年代,如同张学良晚年在夏威夷信奉了基督教,王明晚年在莫斯科常去天主教堂,张国焘下葬时由牧师主理并立碑文,顺理合情,同时也为夫人杨子烈避嫌。


为了不再受到意想不到的政治恩怨与情仇骚扰,从此隐姓埋名,淡出江湖,悄然安息在那里,不能不说是来自家庭与牧师的精心设计。


离开墓园之前,我再次来到了墓园管理处,向几位员工求证,为何一碑两用?为何张国焘夫妇的合葬墓碑与所有其他逝者墓碑朝向不同?在过去年代里本是同样正面位置,现在却变成了另外一对夫妇?那对夫妇的碑文立于2000年2月,完全是新刻。根据时间顺序推理,晚于张国焘夫妇合葬墓碑6年,显然是采用先者的墓碑背面刻上了后者的碑文。


在中国墓葬文化里,一碑两用,这一作为不仅犯忌讳,也是大不吉利,极少有亡者后人采用。据墓园管理人员说,多年前,应家属的要求,这块两面碑在原地曾换了一个朝向,原来的正面成了反面。或许这是张家后人低调行事,为的是避人眼目,刻意让一般的造访者不能轻易地发现,如今这一效果已经达到了。绝大多数墓碑都只有一面碑文,通常扫墓者看碑文只看正面,很难会想到这块竖碑还另有玄机,背面还刻有中文方块字?难怪探访者按图索骥,即使走到了墓碑前也找不到。

仔细观察松山墓园里坟墓的布局,目前尚存的地碑已不多,并且完全没有按编号排列,显得有些散乱无序,看得出当年下葬还没有纳入统一管理,逝者后人选址的随意性颇大。因此,可以推论,张国焘的原始地碑及冥坟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就应该没有被挪动过,保存完好。人们只知有竖碑存在,殊不知地碑与竖碑之间存在的重大历史误读。


因此,地碑旁应该才是张国焘的真实冥坟,三尺泥土之下,埋葬着他的魂灵,而非现在人们所看到的合葬墓碑处。后者只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杨子烈去世后,杨家后人再做的第二个墓碑,并按照墓园的统一管理,整齐排列,安放在附近不远处。 


1976年前后,时任加拿大总理的特鲁多在多伦多开会,曾在没有预约之下特别前去探望张国焘,时间不是很长。三年后82岁的张国焘走完了他坎坷而又传奇的一生。1994年,在丈夫去世15年后,杨子烈以92岁高龄故去,二人合葬于多伦多松山墓园,与其它墓不同,张国焘墓的方向始终是向着东南方向,向着中国,向着他的家乡江西萍乡。


本文选自《炎黄春秋》等


让我们用阅读的力量行走世界、穿越历史、提升心智。强烈推荐这些微信上备受推崇的公众号:


华人蓝天

ID:huarensky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高考的秘诀!作为哈佛的必读书,究竟有何魅力?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查看详细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