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雪加雹,四季穿棉袄。自然气候条件极端恶劣,海拔近5000米,大雁从那里飞过,被冻成冰块儿掉下来,砸成一小块平地,因而得名:雁石坪。”
9月23日,进藏的第二天,《法治日报》记者跟随当地工作人员从拉萨驱车一路向北,谈话间,被此行目的地——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安多县公安局雁石坪一级公安检查站的传说深深吸引。 “带件羽绒服外套,来回1300多公里,我们得抓紧时间。”出发前,驾驶员李师傅叮嘱中透着着急。一出拉萨市区,我们驶上G6京藏高速,车窗外蓝天、白云,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一路所经过的每个村庄,家家户户楼顶都高高飘扬着五星红旗,显得十分耀眼。 近3个小时的高速车程后,转入青藏公路,崎岖不平的路况上下起伏,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缺氧、晕眩、恶心、呕吐等高原反应症状阵阵袭来,翻山越岭之间,暴晒、狂风、冰雹、雨雪等高海拔地区气候多变交织。 “远在阿里,苦在那曲。在这样极高海拔艰苦地区工作生活,那曲的同志在苦干实干中也形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精神——与其苦熬消耗生命,不如苦干为民服务。”西藏自治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办工作人员邓滔说道。 邓滔此言不虚。雁石坪一级公安检查站是青藏公路线上海拔最高的检查站,氧气含量仅是低海拔地区的50%左右,一年到头只有冬季和“大约在冬季”两个季节,全年7级以上大风天气达20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最低气温在-30℃以下。 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通车,终结了西藏历史上“行人攀岩走、世间哪有通天路”的困境。民警们深知,这条路是先辈们用生命铺就的西藏“幸福路”“团结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接过时代的接力棒,他们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长年扎根于此、守护于此,严查各类违禁物品,筑牢疫情防控阵地,坚决把一切不稳定因素堵截在西藏“北大门”之外。他们早已把“甘当路石、奉献终身”精神融入血脉,把“守好检查站就是守好西藏的幸福路、团结路”作为一种信念。 行车近8个小时,记者终于看到横亘在前方路中间的一个隐隐约约的点,逐渐放大成为一抹藏青蓝,雁石坪一级公安检查站站长贡秋旺堆和战友们黝黑的面庞也在视野中清晰了起来。 走进检查站,记者感到十分吃惊,站外寒风凛冽,站内则是绿意盎然。贡秋旺堆告诉记者,“近年来,自治区、市、县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基层公安机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检查站新修了营房、阳光棚,用上了自来水、通上了暖气,民警们工作生活整体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我们在一线为群众办实事,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公安厅党委和那曲市局党委也为我们基层民警解难题,帮检查站协调解决用电难问题,现在还专门为检查站装上了高压氧舱、净水系统。市局文艺小分队、心理健康服务队开展送文艺、送健康活动,把上级的关心关怀送到了基层一线、暖到了我们心上……”说到这,检查站的民警心里乐开了花。 据悉,第一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那曲市公安机关立足基层所队分布点多、线长、面广实际,借力钉钉系统搭建起“三小栏目”“四小课堂”“智慧党建”网络平台,构建起“线上+线下”最大学习半径,有声有色、有形有效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民警政治忠诚进一步筑牢、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政治素质进一步强化、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宗旨意识和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为深入推进教育整顿往深里走、实里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藏公路作为进藏“大动脉”,担负着70%进藏物资的运输和30%进出藏人员的输送。堵车就是“堵心”,一直以来,检查站民警24小时勤务连轴转,无论白天黑夜,都能看到他们最饱满的热情、最积极的态度。 待今年国家电网接入后,车辆快速检验系统将正式投入使用,检查站离“全面优化勤务运行机制、全面提升打防管控水平”的建设目标不远了——车辆检查效率将由现在人工检查的每小时50台次,提升至每小时200台次。 在办公区,几面锦旗挂满回廊,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一个警民鱼水情深的故事:民警们心疼受高寒缺氧煎熬的各地群众,在自己住宿用房设立休息区,为过往司乘人员提供吸氧、医疗、休息服务。主动担任翻译员,宣传民族文化、地域特色,增进交往交流交融。大雪封路时节,电瓶、融雪剂、启动液等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充足,主动为民纾困解难。检查站的民警们就像和煦的阳光,温暖着过往司乘人员的心。近年来,雁石坪一级公安检查站先后获得“全区优秀公安基层单位”荣誉称号及集体三等功两次。检查站副站长旺加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二级英雄模范”等荣誉称号,受邀观礼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 “我们敢于与海拔比高度、与雪山比纯洁、与风沙比坚韧、与草原比辽阔。”这是雁石坪一级公安检查站民警们时刻勉励自己的一句话。雁石坪一级公安检查站作为青藏公路上的坚强堡垒,守卫着进出藏运输大动脉,这里的民警将满腔赤诚融入藏北高原,在冰天雪地铸成忠诚警魂。